“棱鏡門”事件的棱鏡效應之壹,就是不辜負美英等國在黑客問題上叫囂中國做賊的鬧劇。近年來,美國等西方國家總是將黑客攻擊與中國聯系在壹起。壹些美國政府官員、國會議員、智庫學者和媒體記者似乎已經形成了固定的思維定勢、相互理解和輿論動員,他們經常含沙射影或指名道姓地批評中國。歐洲國家的壹些學者甚至官員對美國輿論印象深刻,紛紛加入指責中國的行列。在俄羅斯主辦的壹次國際學術會議上,奧地利國防部壹名少將根據道聽途說,武斷地批評中國黑客竊取了美國F-22戰鬥機制造技術的知識產權。
斯諾登事件以來,美國批評中國黑客攻擊的聲音急劇下降,美國媒體開始把矛頭轉向批評奧巴馬政府和國家安全局。就連曾公開指責華為在中國從事間諜活動的中情局前局長海登最近也不情願地承認,美國讓中國抓住了斯諾登事件的把柄。這充分說明,美、英等西方國家依靠信息通信技術的巨大優勢,對中國進行長期秘密情報監聽和網絡入侵,是真的。
“棱鏡門”事件的第二個棱鏡效應,是凸顯美國、英國等信息通信技術大國在國家安全問題上的兩難處境。自美國走出孤立主義以來,不安全感和對世界領導地位的追求成為美國國家安全戰略的兩個邏輯起點。9·11事件成為美國高度重視信息安全的分水嶺,因為現代信息通信技術的不斷普及,也為基地組織等美國人認定的恐怖網絡秘密聯絡、策劃發動下壹輪襲擊提供了便利條件。
棱鏡門事件反映出美國的國家安全觀正在發生壹些微妙的變化。首先是“棱鏡”計劃監控對象的泛化。根據斯諾登此前披露,“棱鏡”計劃不僅針對恐怖分子、美國人認為的對手國家或潛在對手國家,還監控德國和拉美國家等北約軍事盟友。斯諾登在今年7月31日的新聞報道中稱,美國國家安全局的“Xkeyscore”監控計劃“可以覆蓋幾乎所有的網絡信息”,可以“最大程度地收集互聯網數據”,包括電子郵件、網站信息、搜索和聊天記錄等。二是“棱鏡”計劃監控內容的泛化。根據斯諾登的爆料,美國“棱鏡”項目不僅監控恐怖分子的信息,還監控其他國家的軍事、政治、經濟、能源甚至大學教育,表明美國追求的國家安全不僅僅是消除恐怖主義、軍事沖突等傳統安全隱患,更是在絕對信息優勢的基礎上追求其世界領袖的霸權地位。以信息通信技術優勢追求絕對安全,卻因維護霸權和盲目推進國家利益的沖動而濫用信息通信技術,導致國際國內信任的喪失和猜疑的上升,誘發新的不安全因素。這是美英等信息通信技術強國不得不面對的安全困境。
“棱鏡門”事件的第三棱鏡效應,是和平推進網絡信息安全國際治理的契機。當人們熱衷於討論俄羅斯、美國、中國誰是贏家,誰是輸家的時候,我更願意相信,斯諾登的“棱鏡門”事件對包括美國在內的全世界都是好事。
斯諾登的貢獻在於警示人們,在網絡信息安全領域,國家和政府不應該因為信息通信技術的強大手段而喪失法律和道德底線;處於信息通信技術優勢地位的國家不應任意掠奪他國信息資源,使網絡信息空間成為“霍布斯”叢林;軍事能力強大的國家不應該帶頭叫囂網絡空間軍事化,讓本應通過信息交流促進科技創新和文明進步的網絡空間成為人類自相殘殺的新戰場。為了避免這些傾向,主要國家必須采取必要的戰略克制,加強國際社會之間的平等協調,並促進網絡信息安全的國際治理,這應該成為壹種世界性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