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中國產業政策的內容。
1,西部開發。西部地區占中國面積的三分之二。與東部沿海發達地區相比,西部大部分地區地廣人稀,自然條件惡劣,經濟落後。這些情況的存在是由各種復雜的社會歷史原因造成的。如果壹個社會主義大國,壹個發展中國家,東西部之間的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甚至部分地區的發展差距在拉大,那是不正常的,西部必然落後於東部,最終導致發展嚴重滯後,影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全局。西部大開發是壹項大型系統工程,需要全新的發展理念和統籌規劃。國家提出,西部大開發要以基礎設施建設為基礎,以保護生態環境為基礎,以調整經濟結構和發展特色產業為重點,以科技進步和人才培養為保障,以改革開放為動力,以經濟繁榮和各民族共同富裕為出發點,統籌規劃,分步實施,遵循經濟規律,避免壹哄而起。對於西部大開發,國家鼓勵各行業經濟成分中的內資企業和外商投資企業,自2001至2010減按15%的稅率征收企業所得稅。
2.鼓勵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放寬非公有制經濟市場準入,加大對非公有制經濟的財稅支持,完善對非公有制經濟的社會服務,維護非公有制企業和勞動者合法利益,引導非公有制企業提高自身素質,完善政府對非公有制企業的監管,加強對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引導和政策協調。
3.加快發展循環經濟。傳統經濟是“資源-產品-廢棄物”的單向線性過程。創造的財富越多,消耗的資源就越多,產生的廢物就越多,對環境資源的負面影響就越大。循環經濟能夠以盡可能少的資源消耗和環境代價獲得盡可能多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從而使經濟系統和自然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過程相互協調,促進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因此,循環經濟是對“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傳統經濟模式的根本性變革。努力做到:在資源開發環節,大力提高資源的綜合開發和循環利用率;在資源消耗方面,要大力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在廢物產生過程中,要大力開展資源綜合利用;在再生資源生產中,要大力回收和循環利用各種廢棄資源;在社會消費中,要大力提倡綠色消費。
4.產業結構調整。產業結構的調整包括產業結構的合理化和升級。產業結構合理化是指相互協調、產業結構轉換能力強、適應性好、能適應市場需求變化、帶來最佳效益的產業結構,體現為產業間數量比例關系、經濟技術聯系和相互作用趨於協調平衡的過程;產業結構升級也叫產業結構升級。是指產業結構體系從低級形態向高級形態轉化的過程。產業結構升級壹般遵循產業結構的演進規律,由低級向高級發展。
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1版)(修訂)(2013年5月1日起施行)
2011 3月27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1)》(國家發展改革委第9號令(2011),以下簡稱《目錄(2010)》《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鼓勵類目錄》規定了產業結構調整的相關優惠政策,建立
第二,中國產業政策的特點。
1,刻度方向。中國產業政策的壹個主要特點是重視扶持大企業的發展,主要表現在保護和扶持在任的大企業。壹直有行政力量主導,推動國企強強聯合或者以弱帶強。20世紀以來,“推進企業兼並重組,在重點工業領域實施大企業集團戰略,提高我國工業產業的國際競爭力”成為我國產業政策的主要內容。實施這類政策的理由往往是“充分利用規模經濟,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企業集團”和“提高市場集中度,避免過度競爭”。主要原因在於產業政策和競爭政策的不協調。
2.抑制部分行業產能過剩,防止過度競爭。自21世紀初以來,抑制某些行業的產能過剩成為中國產業政策的主要目標之壹。自2004年以來,抑制產能過剩壹直是宏觀調控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被列為產能過剩的行業,原則上不再審批擴大產能的項目;不符合產業政策要求、未按規定程序審批或核準的項目,不得通過企業債券、首次公開發行股票等方式融資。
3.鼓勵企業兼並重組,提高產業集中度。鑒於我國大部分行業集中度較低,產業政策鼓勵企業兼並重組,提高集中度。“十壹五”期間,政府大力推進企業組織結構調整和兼並重組,支持優勢企業兼並落後企業和困難企業。
4.鼓勵技術進步和創新。中國的產業技術政策不僅是產業政策的組成部分,也是技術政策的組成部分,幾乎涉及所有行業。所以也可以看作是整個國家的技術政策,其側重點是隨著產業發展和環境變化而動態調整的。雖然不同階段關註的重點不同,但促進產業技術進步,營造有利於技術進步的環境,完善促進產業技術進步的法律法規體系,鼓勵創新,建設以企業為主體的國家技術創新體系,始終是我國產業技術政策的主要內容。
5、多部門聯合行動和綜合行政幹預措施。中國的產業政策主要通過行政直接幹預來實施,而這些行政幹預往往是綜合性的。相關行業管理部門有時會同質監、投資管理、環保、土地、金融甚至公安部門采取聯合行動。這種“綜合運用法律、經濟、技術、標準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往往伴隨著問責制度,能夠更好地調動多個相關部門,綜合運用產業、金融、土地、環保等政策,因此確實能夠形成強大的合力,對相關行業的產業結構、布局、市場格局乃至部分企業的命運產生重大影響。
6、經常對微觀經濟進行直接的行政幹預。我國的產業政策也強調運用市場機制,但計劃經濟的強大慣性、國家幹預主義的影響、部門利益和尋租動機使其表現為對市場的直接幹預過強。具體來看,產業政策幾乎覆蓋了國民經濟所有主要行業,針對單壹行業的產業政策數量大幅增加,政策內容更加細化,政策措施更加具體;市場準入、項目審批、供地審批、貸款行政審批、目錄指導、強制淘汰落後產能等行政直接幹預措施進壹步加強。比如,產業結構政策或其實施細則仍會運用價格管制、強制令等行政手段,將資源配置到政府指定優先發展的產業部門;產業組織政策以行政手段為主,以“關停並轉”等強制性行政措施作為產業組織結構調整的手段;產業技術政策為特定技術和工藝提供選擇性支持。對市場的廣泛直接幹預、政府選擇對市場機制的替代以及對競爭的限制,導致了產業結構、核心企業、技術路線等的形成。,這有時不是由市場參與者本身的行為決定的,而是由政府主導的。
7.多層次產業政策體系。中國的產業政策是多層次的,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都可以制定和實施影響產業發展的相關政策。產業政策制定主體關系的層級性並不意味著產業政策必須統壹。產業政策體系的多層次、多主體性質使得產業政策的制定和實施受到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業等諸多行為主體的影響和制約,利益關系復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