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國家治理體系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制度結構體系。目前包含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黨的建設等各領域體制機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它包括對國家事務、社會事務、經濟文化生活的管理和治理,包括政治治理體系、經濟治理體系、文化治理體系、社會治理體系、生態治理體系等。這些治理體系相互關聯、發揮作用、產生影響,共同構成了國家治理的整體。政治國家出現後,人類壹直在不斷構建、完善和更新自己的國家治理體系,最終才有了今天這樣的國家。國家治理體系具有深厚的歷史傳承和鮮明的時代特殊性。每個時代都有那個時代所需要的國家治理體系。由於接連發展和快速進步,必然產生不斷適應國家治理體系需要的問題和要求。這種不斷適應的過程,就是特定時代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的過程。所有國家都有現代化的任務,未能率先實現現代化的國家更有現代化的使命。中國正處於現代化進程中,這壹進程中的國家治理體系必然會發展變化。實現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成為現代化的根本內容之壹。法治歷史悠久,但在現代國家治理中,它獲得了前所未有甚至全新的發展,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成為國家治理的基本方式。在這裏,國家的現代化包括國家治理體系的現代化,而國家治理體系的現代化必然包括國家的法治化。在國家治理體系改革中,法治成為現代化的重要標誌,並以其基本制度構建了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的最基本模式。
法治是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基石。
按照壹般解釋,國家治理能力是運用國家制度管理國家事務、經濟文化事業和社會事務的能力,核心是相關制度的執行力。治理能力體現在治國理政的方方面面,以及各種國家治理制度的實施狀況和成果。如果壹個國家的所有制度都要表述為法律制度,那麽國家治理能力實際上就是法治能力。
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進程中,黨的十八大政治報告提出了法治能力。法治能力是基於法治理念,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法對相關問題進行認識、處理和決策的能力。今天,我們主要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
國家治理能力實際上是在國家治理中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的能力。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目標可能是多元的,但最重要的指標之壹是國家治理的法治化。在現代國家治理中,法治無疑是基本方式,而法治是世界的潮流和現代化的歷史趨勢。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必然包含和體現國家治理能力法治化。
法治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基石。
不同時代的國家治理方式不同。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特定的治理風格。就中國而言,有成功的禮治和德治。禮治和德治適用於特定的時代。禮治和德治是中國傳統社會的產物,它們有效地維護了傳統社會的秩序和發展。中國的傳統社會有著溫暖美好的人情,這在很大程度上與我們的治國之道密不可分。傳統的禮治和德治具有重要的人文關懷,它們對人倫的重視甚至具有跨越歷史的美學價值。只是在近代,中國社會的逐步現代化和經濟、政治、文化的發展對國家治理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傳統的禮治和德治逐漸捉襟見肘、力不從心,因此新的國家治理方式必須及時誕生,否則我們的社會將受到阻礙。現代社會,人類的經濟模式、生存模式和生活方式發生了深刻變化,國家的治理模式也必須隨之改變。正是為了適應中國現代化的需要,法治作為世界發展的趨勢,引起了中國有誌之士的關註。法治在中國起步和發展。今天,中國社會已經逐步實現並推進了自身的現代化。法治作為壹種現代國家治理模式,已經被確立為中國國家治理模式的目標。當前,我們正面臨著國家治理方式的這樣壹種變革。國家治理現代化內涵豐富,法治不僅是現代國家治理,而且為整個國家治理提供了最基本的法治平臺。在法治的基礎上,運用現代國家治理方法已成為我們的迫切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