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區壹:避熱避寒,根據熱門程度選專業。
什麽專業比較熱門?所謂熱門專業,就是報考的考生比較多。我們知道,無論是高校的錄取分數線,還是高校各專業的錄取分數線,都不是高校事先“制定”的,而是考生“報”出來的。考生填報專業越多,專業越受追捧,分數越高,形成熱門專業;反之,某個專業填報的考生越少,該專業被冷落,分數線高,形成冷門專業。因為不同時期的所謂熱門專業往往體現了時代的臨時性特征,熱門專業雖然分數高,但不壹定是最好的專業。比如恢復高考後不久的物理熱,對外開放初期的國貿熱,企業改革時期的工商管理熱,全民計算機帶動的計算機熱,工商管理熱,生物熱,法學熱等等。過了那個時期,逐漸趨於降溫。比如曾經異常火爆的生物專業,分數很高,但是就業情況並不理想。同理,冷門專業也不壹定是爛專業。而且,所謂的熱門和冷門都是相對的。今天熱門的專業,將來可能會變得冷門。比如計算機專業,十幾年前曾經很火,高校爭相開設這個專業,錄取分數線也很高。但是隨著IT行業的發展,計算機專業畢業生的增多,計算機專業現在已經不那麽火了。還有壹些專業,比如機械工程,土木工程,從來不熱,但也沒有受到冷遇。這些專業的招生和就業情況壹直都不錯。因此,考生應根據自身特點理性選擇專業,切勿盲目追求熱門專業。
誤區二:根據名字選專業,不考慮內涵。
高考誌願選專業時,首先看到的是專業名稱。壹般來說,專業名稱是對壹個專業所學、所學內容的高度概括,所以專業名稱當然是考生必須知道的最重要的信息。壹個熟練的職業規劃師,應該能夠根據專業名稱來判斷自己所學課程的內容,以及未來將屬於的行業領域。但由於專業種類太多,專業名稱有限,很難完全表達學科內容。對於第壹次參與誌願填報的考生和家長來說,僅僅從專業名稱的字面意思很難把握內涵,尤其是壹些名稱非常相似的專業。以前在誌願填報的實踐中,確實有考生填錯了專業,給自己畢業後的學習或者找工作造成了困擾。
現在這壹波“小兔子”騙錢的方式極其野蠻,經常被誤認為是與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非常相似的專業。很多考生對這兩個專業的區別感到困惑。這兩個專業雖然名字差不多,但實際上屬於兩個不同的學科,前者屬於數學,之前的專業名稱是“計算數學”。學習的課程主要是數學分析、線性代數、概率統計、數學模型等數學知識。,且屬於理科專業。後者是計算機專業,雖然和很多工科專業壹樣要有壹定的數學基礎,但其學習的主要課程是計算機原理、編程、操作系統、數據庫系統原理、軟件工程等計算機相關知識。,屬於工科專業。這兩個專業無論是專業課還是未來就業領域都有很大的差異。每年都有壹些喜歡計算機的考生誤報了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入學後才發現自己的專業幾乎是數學,覺得很枯燥。
同樣,生物醫學工程專業被視為醫學專業,被認為是培養醫生的。其實我學的主要是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信號處理技術等。它既不是生物學也不是醫學,而是類似於儀器儀表。它培養醫療設備研究、使用和管理方面的高級工程師和技術人員。
為了避免這些誤區,在填報誌願時,了解所選專業的主要內容以及未來就業的方向和領域是最重要的。只要知道大學學什麽,畢業後做什麽,就不會犯錯誤。
誤區三:對高校專業發展的歷史淵源缺乏了解。
考生在已經大致選擇好專業的時候,往往會糾結壹件事,那就是如何選擇不同學校相同或相近的專業。當然,我們可以根據考生成績選擇自己能達到的專業,排除那些達不到的。但是當兩個學校可以做到相同或者相近的專業,要求的成績也差不多的時候,該如何選擇或者排序呢?最常見的誤區就是單純比較兩所大學誰更有名。但這並不科學。我們應該對高校專業發展的歷史淵源有更深刻的認識。我們舉個例子來說明,任何學校的任何專業都可以用同樣的方法推導出來。
壹個考生想學交通運輸或者交通工程,北京理工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和北京交通大學(北京交通大學)都有這兩個專業。根據考生的成績,都可以進行排名。如何選擇?筆者認為,高校各專業都可以找到其發展的歷史演變淵源。
北京交通大學的交通運輸和交通工程專業分別屬於交通運輸學院和土木工程學院。北京交通大學是原鐵道部的壹所大學。交通運輸專業由鐵路運輸管理演變而來,交通工程專業由鐵路建築工程演變而來。這兩所院校和這兩個專業都是這個百年名校的老牌專業,基礎壹定很強。
交通運輸與交通工程專業放在北京理工大學機械與車輛工程學院。北京理工大學曾經是兵器工業部的下屬單位。北京理工大學最強的專業是武器相關專業,比如坦克專業。坦克是行駛在各種復雜道路上的特種車輛。機械與車輛工程學院肯定是從坦克專業發展而來的。學習車輛駕駛,就要學習道路。從而進壹步衍生出交通運輸和交通工程的專業,滿足車輛研究的輔助需求。所以交通運輸和交通工程不是這個學院最強的專業。
所以,如果僅從交通運輸和交通工程的角度,不考慮兩所大學的差異,985,211,我們應該傾向於選擇北京交通大學。
誤區四:不尊重考生意見完全被家長代替。
壹般情況下,孩子到了高三,學生對學業都很緊張。家長對高考誌願的擔心很多。家長給孩子收集信息是好事,但不能帶著自己的喜好報專業。家長在選擇專業的時候,除了自己的經歷之外,往往更多關註的是就業形勢,未來工作體面,穩定,多掙錢,而很少考慮到孩子的特點和喜好。每年都會聽到家長問這個問題:女生和理科適合學什麽專業?這是壹個很好的問題。現代社會,除了少數專業(如野外地質勘探等。),我們還是沒有看到有什麽不適合女生選擇的專業。所以沒有人能回答以上問題,因為我們不知道女孩的喜好。但我們都知道,大部分女生家長都期待這樣壹個答案:可以選擇經濟學、管理學、語言、新聞學。這就是這類文理類專業往往陰陽怪氣,女生多的原因。因為文科考生可選專業範圍比較小,所以以上專業都是文科女生比較喜歡的。雖然理科女生的選擇面要大很多,但是在父母的影響下,工科,農科,醫學類的專業也很多,但是不得不選擇那些女生紮堆的專業。這其實是在把家長的意識強加給考生。考生在學習非常緊張,來不及思考,沒有完全理解的情況下,聽從父母。不知道以後不喜歡了會不會對孩子有負面影響。
比如有這樣的考生,他們的父母因為自己的經歷,給孩子報了會計專業。但是,進入學校後,考生發現自己並不喜歡學會計。但是上了大學就很難轉專業了。所以學習很消極,成績也受影響。所以我們要明白,父母的意願不等於孩子的意願。家長在填報誌願的時候幫孩子多做壹些資料收集是可以的,但是資料的收集僅限於對專業的了解,可以向孩子說明每個專業學習的可能性和未來的工作方向,最終的選擇還是要孩子自己去做。如果妳覺得是為了孩子好,那妳就錯誤的給孩子選了壹個妳不喜歡的專業。如果這個專業的孩子經過調整能適應就沒事了。如果不適應甚至沖突,是壹件非常不好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