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法律諮詢 - 各種理財公司宣傳的私募母基金靠譜嗎?

各種理財公司宣傳的私募母基金靠譜嗎?

前幾天壹個投資人朋友經過多層折騰找到了我的聯系方式,給我發了壹份基金宣傳資料,讓我給他提點建議。他的問題是:這種分散的風險投資VC FOF損失本金的可能性還很大嗎?8年的投資期是壹段很長的時間。這個VC私募能有比目前固定收益類信托平均收益更高的收益嗎?今天這篇文章就來談談這個問題。

該基金名為“格上互聯網與醫療混合型私募基金A”,為母基金(FOF)。募集機構為北京格上富鑫投資咨詢有限公司..投資門檻為654.38+0萬人民幣。因為FOF投資的是私募基金,資金流動性比較高,需要鎖定至少8年(期間不允許贖回)。

看過我壹些文章的朋友都知道,本欄目壹直強調的壹個最重要的投資原則就是控制成本。在我看來,投資者選擇理財產品,應該貨比三家,斤斤計較,就像大媽去菜場買菜壹樣。如果壹個理財產品成本太高,那就讓它的宣傳資料再吹壹遍,理性的投資者也要慎重考慮再買。

上表列出了基金的費用。我們可以看到,如果投資者想購買該基金產品,需要先支付1%的認購費。也就是說,如果他買了654.38+0萬元,實際上扣除申購費後,只投入了99萬元基金。其次,基金在母基金和基金層面沒有管理費,但在合夥層面每年有0.5%的管理費。托管費方面,基金和合夥層面的托管費合計為每年0.25%。同時在合夥層面有10%的業績分成。

這樣的收費結構有點復雜,很多“小白”投資者可能不太理解。所以我要花點時間解釋壹下。基金的收費項目涉及基金、母基金、合夥企業三個概念。為什麽涉及這麽多不同的單位?主要原因是基金結構復雜。

上圖是基金涉及的法律架構。我們可以看到,投資者買基金,買的是No。答還是不答。b(上面的綠框),就是上面說的“基金”。然後A或B的投資將被歸入母基金(FOF,上面的黃框)。母基金托管人為招商證券,基金管理人為格上金融。

然後通過有限合夥(上圖藍框),母基金將資金投資於不同的私募基金(即上圖基金1、基金2、基金3),完成投資。

與壹般的FOF結構相比,這種結構多了兩層。首先是上圖綠色部分:互聯網和醫療的混合私募基金A和B。由於FOF結構簡單,投資者只需將資金投入母基金(上面的黃框)即可,無需增加額外的壹層。

接下來是“有限合夥”的藍色部分因為壹個標準的母基金會直接把資金投在自己選擇的基金上(也就是上圖中的底部基金箱)。這個FOF給它增加了壹層有限合夥制。所以會讓壹些投資者覺得有點復雜。

為什麽這個結構設計得這麽復雜,在基金的宣傳材料中沒有解釋。有很多種可能,因為沒有更多的材料和證據,這裏就不推測了。站在投資人的角度,我們需要知道的是,這些額外的結構是否增加了我的投資成本,我最終付出的總投資成本是多少。

回到上面的基金費率表,通過計算可以知道,投資者購買該基金需要支付1%的申購費,2.75%的年管理費(FOF+基金管理費),30%的投資回報。

根據以上費率,我們可以做壹個簡單的投資者回報分析。假設他們投資的這些基金的回報是每年20%的未計費用,扣除上面提到的這些費用,投資者最終得到的凈回報大概是每年11%,另壹半被其他金融機構瓜分。但是,如果每年的費用前回報是10%,那麽投資者最終得到的凈回報是每年4%左右,還不到最初費用前投資回報的壹半。換句話說,那些基金的投資回報越差,投資者最終得到的投資份額就越少,因為很多其他的固定費用(比如管理費、托管費)都是不可或缺的。

我們也可以反過來分析:如果投資者期望在基金中獲得15%的年化回報,那麽這些私募基金的投資前回報至少需要達到30%左右的年化回報。只有當費用達到之前的30%時,那麽扣除這些費用,我們最終的投資人可以獲得大約15%的凈收益。

那麽問題來了,這些在中國投資的私募基金管理人能找到年化率30%左右的投資項目嗎?註意這裏指的是真金白銀,也就是項目八年後退出時的真實投資回報。

鼓勵投資者購買私募股權基金的宣傳材料,總會羅列壹些造富神話。比如XX年前妳投了阿裏巴巴或者JD.COM,妳可能會得到XXX倍的回報。事後看來,不難挑出幾個股價飆升的贏家。但投資者面臨的挑戰是找到下壹個“阿裏巴巴”或“京東”。這完全是另壹回事。

根據格上理財發給投資者的宣傳資料,截至2016年末,中國私募基金約2.8萬只,其中約7000只有投資記錄,至少有1641只基金退出了至少壹個項目。也就是說,只有不到10%的資金最終退出了至少壹個項目。

當然還有壹個現實因素,就是私募股權投資是壹個周期很長的資產類別,壹般需要鎖定5年、7年甚至更長時間。那些最近7年成立的基金,自然不太可能退出項目,所以投資業績沒辦法判斷。

同時,即使壹個項目退出,投資者仍然很難判斷基金的總收益。因為退出不代表賺錢,打折轉讓也算退出。在這種情況下,投資者很難判斷壹個私募基金是否值得投資。

私募基金的宣傳資料中,“成功案例”是基金經理愛分享的。我們的基金在XX年投資了“滴滴出行”、“今日頭條”或者“神奇單車”,從這個案例中獲得了XX倍的回報。問題是,對於投資人來說,重要的不是妳投了哪個成功的案例,而是妳的整體表現。為了投資壹個“滴滴出行”,妳可能投資了上百個項目,我們更關心的是這些投資的整體業績和成功率。但遺憾的是,由於私募基金屬於私募基金,政府監管部門對其信息披露的要求並不是很嚴格,所以除了基金管理人自己,很少有人能獲得這方面的準確信息。關於這個問題,本專欄歷史文章私募股權投資常見誤區(/p/?Refer=wzjevidence)有更詳細的分析。

那麽回到投資人壹開始問的問題,VC FOF這種去中心化的風險投資,是否還有很大的概率虧損本金?私募股權投資是高風險的投資,從來沒有保證過,所以最後當然有可能賠掉本金。事實上,在基金的宣傳資料中,白紙黑字寫得很清楚:

基金管理人不保證基金財產中的認購資金本金不損失,也不保證壹定的盈利和最低收益。

如果投資者壹開始就抱著壹定的盈利心態購買這類基金,最終會遭遇投資虧損,很可能造成類似諾亞財富榕樹事件的醜聞。這壹事件的來龍去脈,可以參考歷史文章《榕樹事件:諾亞財富有罪嗎?》(/p/).

那麽投資這樣的母基金和那些固定收益類信托的平均收益相比如何呢?這取決於投資者對信托投資的收益預期。假設信托投資的預期收益為每年10%左右,那麽按照上面的計算,私募基金的前期費用回報需要達到每年20%左右,否則最終可能會讓投資者失望。至於投資FOF的基金經理能否取得20%甚至更高的投資回報,這是壹個充滿“賭博”和不確定性的問題: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投資者和FOF經理的運氣。在中國,沒有私人FOF願意披露其過去所有基金的真實回報(扣除費用後)。有時候即使發表了,也只是選擇性的挑選了幾個好的案例與大家分享。因此,投資者在選擇和比較這些fof時,無法根據以往的真實收益和證據進行分析,只是在碰運氣“瞎選”。

同時,投資者需要明白,流動性對任何投資者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這些錢壹旦投入到這樣的基金中,在接下來的八年內都無法使用。所以對於財力不足或者對未來資金需求估計不清的投資者,他需要反復提醒自己這種投資所帶來的風險。

可能有朋友會說,妳上面說的收費,不只是壹家。只要是私募FOF,其收費基本都是壹樣的。

目前國內確實是這種情況,這也是中國投資者在投資私募基金之前需要了解的風險。也就是說,妳投資的標的是壹個透明度低、流動性差、費用高的產品。最後作為投資人是否賺錢,有很大的運氣成分,就是“碰運氣”。當然,這並不意味著這些私募fof賺不到錢或者不適合投資者。

平心而論,像格上這樣的第三方理財機構和FOF經理人,相對於那些對私募基金壹無所知的“小白”投資者,還是有壹定優勢的。至少這些FOF經理對他們選擇的基金經理(GP)很熟悉,有壹定的數據和信息幫助他們做出更準確的判斷。如果沒有這些信息,壹個外行投資者可能只會跟隨基金的名聲去購買。比如紅杉、IDG等大牌基金,大家都聽說過,所以買的時候可能更放心。但問題是,這些大牌基金公司往往發行很多基金,每只基金都不壹樣。有時候壹個基金經理要管理多只基金,所以不同基金的表現差別很大。關於這個問題,本專欄歷史文章《貝恩資本能幫妳賺錢嗎?(/p/)有更詳細的分析。

在這種信息極度不對稱的情況下,通過FOF投資這類私募基金,確實可以幫助投資者篩選出壹些明顯不靠譜的基金。然而,這個世界上沒有免費的午餐。如果我們想依靠FOF經理人來幫助我們篩選基金經理,那麽投資者也需要支付壹定的費用。最終投資者能否獲得扣除這些費用後的預期投資回報則是另壹回事。投資者需要綜合考慮收到的信息,獨立思考,盡量過濾掉基金銷售人員對自己的情緒影響,做出自己冷靜理性的判斷。

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吳誌堅的新書《小海龜的投資智慧:如何在投資中以弱勝強》終於上架了。在JD.COM、淘寶、亞馬遜中國或當當網,妳可以通過搜索書名或作者名來購買這本書。或者妳可以點擊這裏購買這本書。

  • 上一篇:安全防疫主題班會總結
  • 下一篇:酒店是怎麽賺錢的?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