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則的第壹部分
壹.目的
為及時、高效、妥善處置我鎮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有效應對和及時控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對人民群眾健康的危害,做好醫療救援工作,避免和減少人員傷亡,防止事態進壹步蔓延,保障廣大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維護社會治安和社會穩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及其實施辦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衛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定本預案。
二、適用範圍
本預案適用於我鎮所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預防和控制。
三、基本原則
預防第壹
加強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監測和預防,及時發現和消除隱患,采取有效措施,預防和減少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發生。
(2)快速反應
及時發現和報告可能存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隱患,建立信息通報快速通道,在最短時間內啟動預警機制。
(三)分類指導
根據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類型,對重大傳染病、不明原因群體性疾病、重大食物和職業中毒等嚴重影響公眾健康的事件區別對待,以達到最佳效果。
(4)及時處理。
發生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時,及時對受害者采取救治措施,做到快速、高效、及時,最大限度地減少危害造成的不良後果。
(5)屬地管理
當我鎮發生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時,鎮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領導機構有權統壹調配鎮內各類資源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
第二部分應急體系建設
壹、行政機構、指揮機構及相關部門的職責
(壹)政府機構的職責
1,鎮政府:組織領導全鎮轄區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控制;組織領導鎮轄區各部門、單位和群眾落實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處置措施。
2.村和社區:組織實施村和社區轄區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相關防控措施;開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防治知識的宣傳。
(2)指揮機構的組成
1.成立東宮鎮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指揮部,政府主要領導任總指揮,分管領導任副總指揮,宣傳、紀委、衛生院、派出所、財政所、電臺、學校、安監辦、愛衛會、村(社區)負責人為成員;
2、醫院成立指揮中心,負責對* *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專家委員會提出的建議進行分析和判斷,決定是否啟動預警機制,並經鎮政府批準。
3.應急處理指揮中心的日常工作由衛生所公共衛生科具體負責。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啟動後,各有關部門和人員必須按照應急預案規定的職責分工進入應急狀態。
(3)指揮機構的職責
1),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市、區關於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預防和應急處置工作的決策和部署;統壹指揮和協調全鎮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預防和應急處置工作。
2)、核實工作方案,分析、研究和判斷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危害程度,提出應急響應措施;組織協調成員部門(單位),配合村、社區開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防控工作。
3)指導、檢查和監督村、社區及相關部門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預防和應急處置工作。
4)、研究和處理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預防和應急響應有關的其他重大問題。
(三)相關部門的職責
1)健康中心:負責制定各類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防控技術方案,及時掌握事件動態;負責成立由衛生管理、流行病學、臨床醫學、檢驗檢測等方面專家組成的專家咨詢組;建立和培訓由流行病學、臨床醫學、實驗室檢驗、衛生監督、環境消毒等專業技術人員組成的應急機動隊和醫療急救隊。,落實對受害者的搶救措施,做好傳染病患者的流行病學調查、醫學觀察和密切接觸者的實驗室檢測;對事件現場進行衛生處置,提出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控制措施和監督措施的實施;開展健康教育,保護易感人群,防止疫情擴散;協調政府相關部門、村、社區開展應急響應,確保在鎮政府的統壹指揮下,衛生防病和醫療救援工作高效有序開展。必要時,請求區政府對疫區采取緊急控制措施。
2)派出所:協助衛生及相關部門及時封鎖可疑區域,負責疫點、疫區現場封鎖的治安管理;做好交通疏導,確保處理疫情的車輛和人員能夠快速到達疫區;拒絕配合患者隔離治療和密切接觸者醫學觀察的,負責采取強制隔離措施。
3)財政所:保障全鎮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所需資金,落實各類應急物資專項經費,為突發事件受害者撥付應急醫療費用並使其及時足額到位。
4)宣傳組:準確及時發布本鎮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信息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防控措施,為媒體采訪提供便利,保證社會透明;負責向群眾宣傳防病知識,提高群眾自我防範能力。
5)紀委:負責查處黨員領導幹部、國家公務員和其他國家行政機關任命的人員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工作中不履行職責、失職瀆職、違反紀律的行為。
6)後勤組:負責相關部門、村、社區的協調溝通;協助宣傳部門做好對外新聞報道和宣傳工作;確保全鎮應急物資的儲備和供應;配合有關部門整頓市場秩序;監督鄉鎮部門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實施;保證居民日常生活用品的正常供應。
7)教育:負責全鎮教育系統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做好學校、幼兒園的健康教育工作;負責學校突發事件的預防和控制措施。
8)工商:執行中央、省、市、區發布的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相關的各項價格幹預措施和應急幹預措施;負責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期間市場價格的監督管理和市場藥品及相關商品的價格監測,嚴格控制價格上漲,監督檢查市場價格政策執行情況,嚴厲查處各類價格違法行為。
9)城建:負責全鎮垃圾、糞便汙染治理,配合愛國衛生運動,提高環境衛生水平;指導和組織全鎮環衛系統加強環衛設施設備的消毒和預防工作。
10)民政:協助社區居民安撫工作;負責困難地區和群眾的生活和醫療救助工作。
13)安監辦:依法對生產經營單位執行安全生產相關法律、法規、國家標準或者行業標準的情況進行監督檢查;對檢查中發現的事故隱患,應當責令及時消除。
二、衛生專業應急處置網絡
鎮衛生院建立東宮鎮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理網絡,具體職責如下:
(1)村莊
在鎮政府的領導下,根據衛生院的安排,協調本轄區相關部門和醫療機構,落實各項防病措施並開展監督,掌握本轄區疫情動態,並向鎮政府和衛生院報告;做好防病所需的技術和物質準備;指導開展環境消毒和個人防護;協助上級單位落實防控措施,做好現場處理工作;依托社區開展居民健康教育。
(2)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
確定監測點,建立監測網絡,及時掌握、分析和報告疫情,提出防控對策;指導流行病學調查,承擔實驗室檢測任務;負責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現場處置,指導村(社區)做好疫點處置工作;對村(社區)和村衛生所和個體診所的工作人員進行業務培訓、指導和監督。
督促落實轄區內監測點和各相關單位做好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監測工作,及時上報監測信息;做好患者流行病學病例調查和樣本采集工作,及時報告事件動態;承擔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現場處置工作。
(三)各級各類醫療機構
成立由主要領導直接負責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工作小組,建立醫院工作流程,將各項工作落實到人。加強醫療機構的消毒等預防工作,註意醫務人員的自我防護,防止醫源性感染。做好病例監測、篩查和報告工作,對出現可疑癥狀的患者,在明確診斷前采取相應的臨時隔離措施,防止疾病傳播。
(4)急救中心
準備專用救護車和急救人員將病人運送到指定的醫療機構。
(五)衛生監督
重點監督檢查醫療機構、公共場所等單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預防和控制措施。
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專家庫
鎮衛生院設立鎮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專家庫,由衛生管理、流行病學、臨床醫學、自然疫源、微生物學、衛生監督、檢驗檢測、衛生經濟等方面的專家組成。專家庫由傳染病和不明原因群體性疾病、食物中毒和職業中毒組成。各專業委員會成員名單由健康中心決定,專家庫的日常管理由健康中心負責。
突發事件發生後,健康中心組織相應的專業委員會對突發事件進行綜合評估,初步判斷突發事件的類型和危害程度的分級,向區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領導機構指揮中心提出是否啟動預警機制或啟動何種級別預警機制的建議。
第四,應急機動隊
衛生部門應當為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組建規模適當、人才比例合理、業務素質高、效率高的應急機動隊伍。人員由流行病學、臨床救援、急救醫學、衛生監督、實驗室檢測、消毒和後勤保障等方面的專家和工作人員組成。根據工作需要,可分為疾病控制應急分隊、後勤保障分隊、檢驗檢測分隊、醫療救援分隊等。上述隊伍分別由疾控衛生監督和醫院組成。突發事件發生時,由醫院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理指揮中心統壹調度。
第三部分資金和物質支持
壹.資金
預防和控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所需經費由各級政府全額保障,並合理安排使用。這筆資金包括儀器設備、交通和通訊工具、藥品、醫療用品、防護設備、事件受害者的緊急治療費用、急救人員的保護費用以及醫療廢水和廢物處理費用。
二、物質保障
(壹)建立鎮政府的經常儲備和臨時應急儲備。鎮政府定期儲備由財政等相關部門和單位建立,儲備物資數量應滿足我鎮大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和疫情暴發的需要,由鎮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指揮部統壹調配使用;臨時應急儲備應能滿足疫情發生三天內我鎮應急物資需求,由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管理,用於應急調撥。具體物資儲備數量由鎮衛生院和財政所確定。
(二)各村(社區)要根據鎮應急預案,科學合理地制定本村(社區)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物資儲備計劃,參照鎮級儲備情況,結合各自實際,做好所轄村(社區)的物資儲備工作。
(3)儲備材料
1.消毒設備:流行病學調查人員和消毒專業人員使用的過氧乙酸、含氯消毒劑、碘伏、殺蟲劑、噴霧器和現場防護用品(猴服、隔離帽、防護眼鏡、16層口罩、雨鞋、壹次性隔離衣、褲子、帽子、鞋套和口罩、壹次性醫用橡膠手套、手電筒、壹次性汙物袋;化學汙染和放射性泄漏防護用品、化學防護服、氧氣罐、防護面罩等。);
2.中毒現場調查生活用品:註射器、無菌棉簽、無菌紗布、勺子、夾子、鑷子、酒精燈、酒精、消毒塑料袋、廣口瓶、消毒試管、樣品冷藏設備、溫度計、毒物快速分析設備、照相機、錄音機、攝像機、中毒診斷試劑(包括各種生化標準品和診斷試劑盒)和特殊治療藥物(抗毒素和特效)。
(4)材料供應
指定壹批具有合法資質的重點企業作為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所需物資的生產基地,優先保證供水、供電等各種生產要素和外部條件的供應。
第四部分是預警系統的構建
壹、監測網絡建設
(壹)建立和完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監測網絡,以現有信息網絡為基礎,充分利用農村財務管理網絡、計劃生育信息網絡等。,完善區、鄉、村三級舉報網絡。
(二)以鎮為單位,建立村監測點。根據人口合理分布,鄉鎮政府所在地有醫院、車站、企業、學校4個,村、社區17個。各監測點指定壹名信息網絡聯絡員承擔本監測點的監測報告任務,實行定期零病例報告制度。
(三)在現有監測體系的基礎上,擴大監測範圍,擴大疾病監測種類。未納入監測系統的相關疾病,如天花、沙門氏菌等,納入監測系統管理。重點管理鼠疫、炭疽、傳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質炎、霍亂、病毒性肝炎和流行性出血熱。
(四)職業危害因素監測網和食物中毒監測網應加強生物毒素和化學毒素的監測。對儲存、運輸化學藥品的廠礦企業,容易造成環境汙染、人體傷害和社會恐慌的重要場所,應當進行衛生學評價,預測可能出現的情況,並做好相應的應急準備。
(五)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應當建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監測和報告信息網絡基礎平臺,形成微機網絡管理;加強疫情監測、分析和相關數據交換,盡早發現和識別異常現象。
(六)參與全國聯網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信息數據庫,加強對常規疫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重大傳染病、疾病監測、職業危害因素和食物中毒等報告系統的管理,確保監測系統的完整性、及時性、敏感性和特異性。
第二,預警系統
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要建立全鎮的突發事件預警系統,建立健全預警報告制度,根據預警情況,制定監測計劃。日常工作中,定期召開鎮村兩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業務專家聯席會議,對可能出現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進行監測分析,及時發布預警;在各類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易發季節到來之前,收集監測和報告數據,進行綜合分析和預測,做出預警報告,提出防範措施;跟蹤監測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掌握其變化情況,及時對可能出現的趨勢和問題進行預警。
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報告
(1)報告的內容
1,初次報告。壹是必須上報的信息:事件名稱、發生地點、發生時間、受影響人員或潛在威脅和影響、聯系單位人員及通訊方式。二是盡可能報告的信息:性質、範圍、嚴重程度、可能的原因、采取的措施、病例和死亡的分布以及可能的發展趨勢。
2.階段報告。報告事件的發展變化、處置過程、事件的診斷和可能的原因;在階段報告中,需要報告新的情況,並對初始報告進行補充和修改。
3.總結報告。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結束後,對事件的發生和處置進行了總結,分析了事件發生的原因和影響因素,並對今後類似事件的預防和處置提出了建議。
㈡報告原則
初始報告應快速,階段報告應新穎準確,總結報告應完整。
(三)報告時限
有下列情形之壹的,衛生院、個體診所及相關單位應當在2小時內向衛生院、縣衛生局報告;1.傳染病暴發、流行已經發生或者可能發生;
2、發生或發現不明原因的群體性疾病;
3、傳染病毒株、病毒種丟失。
4.已經發生或者可能發生重大食物和職業中毒事件。
(4)報告方法
所有履行職責的基層監測點的醫療衛生人員、疾病預防控制人員、衛生監督人員、個體開業醫生和報告人員為責任報告人。除按常規疫情報告、疾病監測等常規監測制度要求進行報告外,發現的各類公共衛生異常應以最快的方式向縣級疾控機構報告。
第五部分應急處理預案
壹、應急處理要求
鎮政府應急指揮部負責指揮協調鎮各相關部門實施,並向上級人民政府報告。區衛生局應急指揮中心負責組建紅色應急機動隊,由流行病學、臨床救援、急救醫學、衛生監督、實驗室檢測、消毒滅菌、後勤保障等專業技術人員組成。分為疾控應急分隊、醫療救援分隊、檢驗檢測分隊、後勤保障分隊。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機動隊應在臨時現場指揮部的領導下承擔現場處置任務。包括現場流行病學調查、現場汙染物處理、標本采集、環境消毒、消毒滅菌、預防性用藥、預防接種、醫療救治等。
二、控制措施
(1)壹般控制措施
1.現場處置程序
(1)通過流行病學調查快速確定事件的可能原因,對可能存在的生物和毒素因素進行分類,確定疫區和目標人群;
(2)根據自然環境因素確定可能的汙染範圍,判斷事件的危害程度和潛在危害;開展健康教育和社會動員,盡可能預防和治療危害;
(3)評估和調用救護人員、疾病預防控制人員和物資的需求;
(4)緊急處理和疫情消除後,應進行跟蹤監測,直至危害消除;參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核查;現場流行病學調查、原因分析和實驗室檢查;提出控制措施建議,包括封鎖疫區、疏散、消毒滅菌、隔離觀察、預防性用藥、預防接種、健康教育和幹預等。總結、評估和報告處理結果。
2.醫療救援程序
壹是根據傷亡情況設立傷病員分診辦公室。
第二,對現場傷亡情況發展做出快速準確的評估,包括傷亡時間、地點、人數、類型;傷員的主要傷情、采取的措施和投入的醫療資源;緊急醫療救援問題。
三是指揮調度現場和轄區內的醫療救援力量。
第四,向臨時戰地指揮部報告情況,接受指示。
五是在現場醫療救援中,根據遇難者傷情分為輕、中、重、死亡,分別標註“紅、黃、藍、黑”傷卡(傷卡采用5×3cm不幹膠材料制作),放置在患者左胸或其他明顯部位,便於醫療救援人員識別並采取相應的急救措施。
第六,在現場醫療救援過程中,本著先救死扶傷、先治重傷、先治輕傷的原則,將救治傷員的血型、傷情、急救處理、註意事項等逐壹填寫,放入傷員口袋。
3.運送傷病員的工作程序
現場分診處置後,根據病情將傷病員分流到就近的醫療機構。分流的原則如下:
(1)接收傷病員的醫療機構由臨時戰地指揮部按照就近、有效的原則指定。
(2)傷病員現場救治的醫療文書壹式兩份,及時上報匯總至臨時現場指揮部,並報送接收傷病員的醫療機構。
(3)臨時現場指揮部指定的醫療機構必須無條件收治分診病人。
(4)如果途中需要對患者進行監護,現場醫療救援指揮部將派醫護人員護送。
(5)患者轉運至醫療機構後,由收治的醫療機構按急救程序進行救治。收治傷病員的醫療機構應當成立專門的救護隊,負責傷病員的救治工作。
4.消毒和處理
(1)根據現場情況,選擇消毒設備、劑型、濃度和使用方法。
(2)保護食品、電氣設施及其他相關物品,防止藥品汙染。
(3)消毒應按照室內與室外、地面與墻壁、重點與壹般、飲用水與汙水的順序進行。
5.現場情況報告程序
現場最高指揮官負責向上級報告情況。
6.新聞宣傳和信息發布
根據上級有關指示,統壹口徑,指定專人向媒體發布信息,其他任何人不得擅自發布相關信息。
(2)特殊控制措施
根據突發事件的社會危害程度,可以分別采取以下特殊控制措施:
1.緊急動員人員、儲備物資、征用車輛及相關設施設備。
2.必要時,疏散或者隔離人員,依法封鎖傳染病疫區。
3.根據應急處理的需要,對食物和水源采取控制措施。
4.限制大型公眾集會,停止公共娛樂活動。
5.局部地區或全鎮停工、停課、停業。
第六部分正常時期的準備
壹.定期培訓
(1)培養目標:
各級醫療機構全體醫務人員、社區和農村基層衛生人員、疾病預防控制和臨床實踐的實驗研究人員、基層監測點負責人、各級應急機動隊成員等。
(2)培訓方式:
1,按時間分為應急訓練和長期訓練。
2.按類別分為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繼續醫學教育、崗位培訓、農村衛生人員崗位培訓、執業醫師資格和中級專業技術職務考核培訓。
3.培訓可采取靈活多樣的形式,充分利用現有教育資源,註重發揮學術團體和高校的作用,保證培訓質量,定期組織現場模擬演練。
4.各級各類人員每年培訓時間不少於40小時,應急機動隊人員不少於80小時。
(3)培訓內容:
《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傳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管理辦法》、《臨床醫務人員傳染病防治培訓教材》、《疾病預防控制人員傳染病防治培訓教材》、《居民傳染病防治培訓教材》、《社區和農村基層衛生人員傳染病防治培訓教材》等。
第二,鍛煉
各單位和相關人員應積極參加政府組織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演練,以檢驗、提高和加強突發事件的應急準備、協調和應對能力,總結和評估演練結果,進壹步完善應急預案。
第三,建立誌願者隊伍
發揮社區群眾組織優勢,組建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誌願者隊伍,按照平戰結合、分類管理的原則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