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法律諮詢 - 相關法律法規的不完善是導致財務造假的原因嗎?

相關法律法規的不完善是導致財務造假的原因嗎?

是的,相關法律法規的不完善給了財務造假可乘之機。

財務欺詐也是會計欺詐。

壹、財務會計舞弊的原因分析:

隨著我國會計準則體系的建立和完善,會議信息質量有了很大提高,但會計信息失真的問題並沒有得到根本解決。會計信息失真的存在有其客觀原因,尤其是在我國現代企業制度改革時期,大多數企業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會計信息失真現象,它的存在潛在地助長了社會風氣的敗壞。

為了防止會計信息失真的發生,維護正常的社會經濟秩序,首先要找出會計信息失真的主要原因,即會計造假的原因。

(壹)舞弊的內部原因

1,單位負責人的指導思想不正確。

在壹些單位,負責人利用職權指使會計人員弄虛作假,搞“主任成本、秘書利潤”、“官數字、官數字”,設立“賬外賬、小金庫”,搞短期行為,謀取私利或本企業利益,使會計信息失真。壹些企業領導出於各種目的,利用手中的權利,指使會計造假。他們有的虛增利潤騙取貸款,有的隱瞞利潤逃避納稅,有的甚至偽造數據掩蓋自己貪汙受賄的罪行。這些人把國家和集體企業當成自己的“小作坊”,膽大妄為,肆意制造虛假信息,造成會計信息嚴重失真。這是目前普遍存在的現象,也是會計信息失真的根源。主要表現在:

(1)以業績考核為目的,考核方法壹般以財務指標為基礎,這些財務指標的計算涉及會計數據。經營業績考核不僅涉及對企業整體經營狀況的評價,還涉及對企業廠長、經理經營管理業績的評價,並影響其晉升、獎金和福利。企業為了在經營業績上多加分,有可能對會計報表進行包裝和粉飾。

(2)逃稅

在會計利潤的基礎上,將會計利潤調整為應納稅所得額,乘以適用的所得稅稅率,即可獲得所得稅。因此,企業為了偷稅、漏稅、減少或延遲納稅,往往會偽造會計報表。當然,也有少數國企和上市公司,為了籌集資金,操縱股價,有時甚至不惜以虛構利潤為代價,多交所得稅,以“證明”自己的盈利能力。

其特點是:支出多,收入少,達到少繳稅和不繳稅的目的。多見於效益好的私企或國企。

(3)粉飾業績,達到特定目的而弄虛作假。

效益不好的上市公司和國企,以及以前省裏、部門裏的優勢企業,現在都失去了競爭優勢和市場。為了獲得信貸資金和商業信用而弄虛作假。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出於風險考慮和自我保護的需要,銀行等金融機構壹般不願意向虧損企業和缺乏信用的企業放貸。因此,經營業績差、財務狀況不健全的企業為了從金融機構獲得信貸資金或從其他供應商處獲得商業信用,必然要對會計報表進行粉飾。為了發行股票而弄虛作假。股票發行分為首次發行和後續發行。根據《公司法》和其他法律法規,企業必須連續三年盈利,經營業績突出,才能通過中國證監會的審批。

其特點是:少支出,虛構資產,多收益,以達到粉飾經營業績的目的。

(4)詐騙牟利。

其特點是:調整賬目,虛增利潤,造假上市。首先,股份公司上市可以增強公司股票的吸引力,形成穩定的資金來源,在更大範圍內籌集大量資金。因此,推動股票上市成為公司追求的目標。對於條件不成熟的公司來說,偽造財務信息成了他們首選的捷徑。其他企業在改制上市過程中,雖然打著“為公”的旗號,但實質是為個人(分管領導、經理等)謀取私利。),如“大慶友誼”造假、欺詐上市案。其次,為了滿足發行新股或配股的條件,擡高配股價格,從資本市場獲得更多資金,已經上市但虧損的公司往往采用虛增利潤、少報虧損的方法,制造虛假會計信息,欺騙投資者。我國證券市場投機盛行,很多上市公司股價與其實際業績不符,績優股價格不佳,“垃圾股”價格不低。投資者在心理上更多地參與股市投機而非投資,因此不重視“真實可靠”的信息披露,導致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制度難以達到減少市場不確定性、抑制機會主義行為的效果。

此外,股票市場承擔了解決企業困難的重任,導致壹批低質量的企業“打包上市;治理機制不健全,上市公司業績不佳,為達到特定目的,提供虛假會計信息;不合理的股權結構不利於形成股東對經營者的有效約束;激勵機制不完善。不利於調動經營者的積極性,實現公司價值最大化的目標。

由於公司治理機制不完善,上市公司業績不佳。為了長期保持上市公司的品牌,獲得配股資格,利潤操縱、粉飾業績成為他們的首選,披露虛假信息在所難免。

(5)弄虛作假,推卸責任

表現為:更換高級管理人員時的離任審計壹般會暴露出很多問題。新總經理上任時,為了撇清責任或推卸責任,往往大刀闊斧地清理舊賬。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的重大變更,如股份有限公司會計制度的實施,可能誘發上市公司粉飾會計報表,提前消化潛在虧損,對新的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橫加指責;當自然災害發生或高級管理人員卷入經濟案件時,企業也有可能粉飾會計報表。

(六)貪汙、盜竊、轉移國有資產

其特點是:出具虛假憑證,不記錄收入,辦理虛假手續報廢資產,賬目混亂,渾水摸魚,或者低價出售國有資產。多見於管理混亂的中小國企。

2、會計管理體制的弊端

會計人員作為企業的壹員,受本單位領導的控制和制約,其經濟待遇、工作安排、職務任免基本由領導決定。雖然《會計法》規定:“國有企業事業單位的會計機構負責人、會計主管人員的任免,應當經主管單位同意,不得隨意調動或者撤換。”但主管部門並沒有起到保護會計人員行使職權的作用。守法會計被打擊報復被撤換,主管部門往往服從單位負責人的意見。導致會計“站不住腳,站不住腳”,為了自保而屈服於單位領導,會計缺乏獨立性,內部監督職能沒有發揮出來。

(二)會計信息舞弊的外部原因

1.企業改革不徹底、不充分是會計信息造假的深層原因。

現代企業制度的基本特征是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目前,我國仍處於改革階段,現代企業制度還不完善,還存在企業經營者的權責和政企分開的問題。權責不清,企業經營者就會從自身利益出發,隱瞞或虛報經營成果,受利益驅使提供虛假財務信息。政企分開使企業無法成為真正獨立的經營者,壹些政府部門經常幹預企業經營活動。企業的領導仍然受到政府的幹涉,政治色彩濃厚,使得企業的領導無法集中精力發展企業,更關註自己能否提升,必然導致財務造假和失真。

2.會計監督機制不健全,內部審計機構形同虛設。

目前企業內部監督制約有限,內部監督不到位,會計人員不獨立,在單位領導的唆使下被迫做假賬。社會監督還處於初級階段。會計師事務所雖然脫鉤改制,但仍然缺乏規範的執業制度。政府監督大於社會監督,責任重疊,檢查頻繁。企業領導由政府任命,使得考察與被考察脫節。企業領導同時管會計和審計,內部審計不在董事會領導之下。

社會審計監督薄弱。中國註冊會計師的發展存在諸多問題。比如,在人員數量上,現有的註冊會計師與《公司法》要求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所有年度報表必須經過股東大會審計的要求差距較大;在素質、職業道德、職業紀律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素質低下、偏離職業道德、職業紀律不嚴的問題。在審計過程中,往往查賬容易,處理難,嚴重影響了註冊會計師對知情人的監督,滋生了舞弊的可能。監管不力客觀上助長了會計造假的泛濫。

審計監督在保障經濟活動有序運行、打擊經濟領域違法行為、保證會計信息的合法性、合理性和真實性方面發揮著無可比擬的作用。雖然我國的審計監督體系已經相當完善,但仍不適應快速發展的經濟。

(1)監管力度不夠。我國審計監督體系中國家(政府)審計、內部審計和私人(社會)審計的力量遠遠不能滿足經濟發展的需要,特別是近年來企業數量急劇增加,而審計機構和審計人員基本保持不變,導致現有審計力量無法應對快速增長的審計業務。國家審計對企業的監管開始弱化,註冊會計師成為審計監管的主力軍,但承擔的審計任務卻越來越重,可以說是不堪重負。

(2)監管力度不夠。國家審計重心轉移,對企業的審計監督只能依靠內部審計和私人審計。然而,內部審計始終無法從隸屬關系或利益關系上解決其真正的獨立性問題。因此,這種審計監督不僅不能從根本上遏制會計造假現象,反而對會計造假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成為會計造假的幫兇。私人審計也面臨著獨立性的問題。最突出的是資本管理者委托私人審計代替股東會,其監督的力度和結果可想而知。再加上地方政府或主管部門的不當幹預,審計報告的公證功能被大大削弱。

(3)監管不力。監管不力導致會計信息失真和會計造假惡性循環。內外部監督機制的不完善導致會計信息失真。從企業內部會計監督主體來看,企業主管會計由企業經營者直接任命,會計的工資報酬由企業經營者直接決定,這意味著企業的會計工作在壹定意義上是為企業經營者服務的,是隨著企業經營者的意誌而變化的。從企業會計信息的外部監督機制來看,社會中介審計和政府審計監督受到人力財力及其事後監督性質的限制,所有違法違紀行為都沒有被查出,這也是企業會計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之壹。

3.收入分配不均和激勵機制不完善導致會計信息失真。

由於企業、部門、東西部地區收入差距較大,企業經營成果與經營者收入的緊密聯系度較低,經營者積極性不夠,導致部分企業經營者為個人利益或小集體利益鋌而走險,違反財經法規,做假賬、賬外賬和私設“小金庫”,提供虛假會計信息。

4.舞弊成本與舞弊收益的不對稱導致了會計舞弊的信息失真。企業會計造假幾乎不消耗物質成本。只是玩玩數字遊戲,用空手套把壹堆“垃圾”包裝成閃閃發光的“金子”。如黎明股份在1999 65438+10月上市時,虛增資產8996萬元,虛增主營業務收入1.5億元,虛增利潤8679萬元。除了少計成本、待攤費用等常規操縱手段外,90%以上的交易或事項都是通過虛開產品銷售發票、增值稅專用發票等手段,憑空人為捏造出來的。利用增值稅抵扣制度,開具增值稅專用發票,既虛增收入和利潤,又不增加稅負。可見其造假的物質成本很低。

企業舞弊的成本主要包括行政成本、民事成本和刑事成本。行政成本包括停業、整頓、解散和吊銷許可證造成的直接損失,以及對單位和直接責任人的行政罰款;民事費用包括因會計造假給國家、社會和個人造成財產或其他損失的民事賠償費用;犯罪成本是指單位

以及個人刑事制裁和罰款。會計造假的收益包括不正當的經濟利益和政治利益。只要收益大於成本,企業就有會計信息造假的動機和需求。

由於監管體系不完善,監管手段落後,監管人員不足,會計造假被發現的概率很小。即使被發現,被查處的成本也很小,會計造假的預期收益是驚人的。因此,會計造假已經成為包括上市公司在內的許多企業粉飾經營業績、侵蝕股東權益、侵害國有資產的慣用伎倆。

5.會計法規、準則和制度本身的缺陷。

個別企業利用會計法規、準則和制度的缺陷,采取合法和不合理的手段粉飾財務報表,提高企業利潤,利用資產重組、關聯交易、資產評估、虛構資產、利息資本化、交易時間不暢等多種手段編造經濟業務,進行不等價交換,進行非法會計處理,導致企業經濟交易失真,從而導致會計信息失真。

6.違反會計法規的處罰力度不夠。

市場經濟的基礎是經濟主體之間的自主和平等,以及對各自物質利益的承認。在建立市場經濟的過程中,會計環境的變化和對會計信息的不同理解之間的沖突主要是民事責任糾紛。然而,目前我國對會計信息失真的處罰方式主要是行政處罰和刑事處罰。對於大多數會計信息失真的企業,主要給予企業和主要負責人罰款、通報批評、警告等行政處罰。行政處罰難以達到真正的處罰目的和預期效果。對於被追究法律責任的,只限於其刑事責任。目前還沒有公司因會計信息失真承擔民事責任的案例。追究刑事責任是壹種威懾力量,是防止市場危機爆發或產生嚴重社會後果的行為。追究刑事責任無法形成日常監管力量。要想形成日常監管機制,必須依靠民事賠償責任的追究,而這正是我們目前處罰手段中所缺乏的。

雖然我國會計法規建設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由於有法不依、執法不嚴、對違反會計法規的處罰力度不夠,違法的機會成本很小。違反會計法規的巨大利益誘惑與低廉的機會成本之間的反差,使得會計信息失真現象屢禁不止。依法行政的隨意性導致會計信息失真。執法不嚴,隨意性大,助長了部分經營者的違法行為,使會計信息失真問題向量化方向發展。

二,避免財務會計舞弊的措施

會計信息是管理者、投資者和債權人改善經營管理、評價財務狀況、進行投資決策和防範經營風險的主要依據。在現代市場經濟社會中,會計信息變得越來越重要。無論是國家宏觀經濟管理部門、企業內部經濟管理部門,還是資本市場的投資者,都需要通過會計信息來了解企業,並以此作為相應決策的依據。如果會計信息不能真實、客觀地反映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實際情況,不僅不能滿足有關各方了解企業經營和財務狀況的需要,還會嚴重誤導會計信息使用者。會計信息失真問題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生活中壹個亟待解決的問題。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僅對會計信息失真的內部原因、外部原因及發現的問題提出以下解決辦法:

(壹)鑒於會計舞弊的內部原因

1,加強會計法規建設,提高單位領導的會計法規意識。

單位領導不正確的指導思想是會計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治理會計信息失真,必須組織單位領導學習會計法律法規,使單位領導提高會計法律法規意識;端正指導思想,明確自己對會計工作和會計資料真實性、完整性的責任。

會計信息造假的主要原因是單位負責人想讓會計造假。修訂後的《會計法》緊緊抓住這壹源頭,解決了會計委派制等行政手段無法解決的問題,體現了依法治理會計信息失真的重要思想。

把握單位負責人的來源,強調單位負責人對會計工作和會計資料的真實性、完整性負責。鑒於單位負責人對會計工作和會計數據質量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故

通過學習《會計法》讓單位負責人知道,單位負責人是單位會計行為的責任主體,單位負責人對單位會計工作和會計資料的真實性、完整性負責;規定單位負責人必須在對外提供的財務報告上簽字蓋章,並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因此,單位負責人應當以身作則,學習會計法,學習會計知識,帶頭執法,不得幹擾會計機構、會計人員依法履行職責,更不得指使、指使、強令會計機構、會計人員違法辦理會計事項。

2.逐步實現會計人員的職業化。

為了擺脫企業領導對會計人員的弄虛作假和控制,保證會計人員工作的獨立性和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必須使會計人員職業化,即建立會計行業協會。職業化的核心是把每壹個為企業工作的會計聚集起來,組成壹個行業協會,讓會計的目標從單壹的為企業盈利變成為大眾盈利。雖然職業化並不容易,短期內也看不到效果,但從長遠來看,至少有以下好處:第壹,會計協會是非營利組織,沒有利用會計人員牟利的動力;二是通過對會計人員資格的確認,形成會計人員進入市場的壁壘,從而增加會計人員的競爭壓力;第三,通過專業協會形成的行業協會必然會受到輿論的壓力,職業道德會在很大程度上約束會計人員的行為。需要指出的是,會計委派制和會計職業化雖然有相似之處,但也有很大的區別。會計委派機構是官方或半官方組織,而會計協會是民間自律組織。會計委派制機構通過行政手段任免會計人員,會計協會不向任何企業委派會計人員,只是通過職業道德約束會計人員的行為。

(二)會計信息舞弊的外部原因

1.首先,要根據市場要求完善企業管理制度。

只有建立和完善現代企業制度,企業才能真正成為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自我約束的法人實體和市場競爭主體,企業才能自覺遵守經濟規律,提供真實可靠的會計信息。其次,企業要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和程序用人,充分引入競爭機制,建立能夠客觀公正反映企業經營者業績和能力的評價指標體系,改變單純依靠未經核實的“數字”來評價企業經營者業績的做法。

2.完善內部控制制度,加強會計監督。

內部監督是會計監督的基礎,內部審計是會計監督的保證。首先,建立內部遏制體系。二是落實內部監督崗位責任制,明確責任,提高內部會計監督的有效性。只有有效的監督和控制才能提高會計信息的質量。第三,建立內部審計機構,加強監督。要重視外部監督,包括社會監督、政府監督等多種形式。我國應建立和完善社會監督機制,提高註冊會計師的職業道德和專業水平,按照國際註冊會計師職業準則開展業務,提高監督質量,使其對會計的監督合法有效,最大限度地減少人為因素造成的會計失真。加強政府監管,政府監管應處於宏觀調控之下,依法監管,提高監管者素質。利用監管權牟利的政府人員,只能搞垮企業。

3.改進和完善利益分配和激勵機制,理順各方關系,減少利益沖突。不完善、不合理的利益分配和考核機制是誘發會計信息造假的重要原因。造假者的主要動機是獲取經濟和其他利益。只有完善利益分配和激勵機制,才能防止會計信息失真。第壹,建立利益分配均衡機制,理順國家、地方、企業、職工的利益分配關系,兼顧各方利益。二是完善現行的績效考核體系和相應的激勵機制。對領導幹部和管理人員的評價不僅要以數字為依據,還要與定性評價相結合。

4.盡快制定和發布具體的會計準則,繼續完善會計制度。在認真總結現行會計準則實施情況的基礎上,根據市場經濟和證券市場的發展要求,適時發布壹批與國際慣例相協調、反映我國經濟發展特點的具體會計準則,進壹步提高會計信息質量和透明度,規範會計信息披露。同時,鑒於會計制度將在相當長的時期內與會計準則並行,應努力提高會計制度的敏感性,及時反映多變和日益復雜的經濟業務。特別是在會計準則的制定過程中,要采取謹慎的態度,處理好會計準則統壹性和靈活性的關系,避免個別企業利用合法和不合理的手段粉飾財務報告,操縱企業利潤。

5.加大處罰力度,建立民事賠償制度。

凡因企業經營者個人行為因素導致會計信息失真的,企業經營者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明確民事責任人,讓承擔法律責任的人受到懲罰。只對單位罰款,把個人責任轉嫁給單位,顯然混淆了個人在單位中的角色,無法從根本上解決詐騙問題。單獨對單位進行處罰,不利於當事人吸取教訓,也不利於全社會誠信的培養。除了加大刑事處罰外,還應對投資者造成的損失進行民事賠償。民事賠償的主體應該是對會計信息失真負有責任的人,即企業經營者,而不是法人實體,不是會計行為主體。民事賠償制度可以增加企業潛在的巨大訴訟風險,加強會計信息失真法律處罰中的民事法律調整。增加民事賠償金額,增加會計信息失真的經濟成本。它使得會計舞弊的成本上升,從而遏制了經營者的舞弊行為。

會計信息造假不是壹朝壹夕可以改變的,需要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只有消除會計信息造假的內因和外因,才能真正改變會計信息造假的現狀。由於合法會計信息失真是基於壹些客觀因素,我們的防範措施只能從提高標準和制度制定的完善性和改善外部會計環境兩方面著手。當然,這是壹個長期持續的改進過程。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治理會計信息失真的弊端,需要我們各級各部門進行長期不懈的鬥爭,努力形成良好的社會風尚。《會計法》是會計工作的規範和法律保障。只有按照法律規範的要求處理企業經濟業務,開展經濟活動,中國的經濟秩序才能逐步走向健康發展的道路。

參考資料:

/鏈接?URL = taspc 96 rtksaedlk _ njk 7 PP 5 gpgzwqs 01 u7 wz-ln 3 rnkv 9 xiehwmi 8 ff 3 wjcqvag 3 qcq-LMnd _ 7lj 89d _ weisgesqylpspxpjtskkcutz 3 _

  • 上一篇:西山區公司註冊:我要收集和處理工程造價資質問題匯總。
  • 下一篇:白色情人節和黑色情人節的由來是什麽?有什麽特別的意義嗎?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