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法律諮詢 - 香港的光汙染已經成為壹個國際話題

香港的光汙染已經成為壹個國際話題

香港中環,烈日下的午後。同事驚呼:“雪峰!”放眼望去,只見離辦公樓200米外的壹棟高樓的玻璃尖頂上,銀光閃閃,宛如“雪峰”,亮得讓人忙把目光移開。放眼望去,香港的座椅“雪峰”像壹把帶柄的尖刀,在藍天的映襯下格外耀眼。

晚上,銅鑼灣。香港徹夜未眠,霓虹閃爍。城市上空沒有星星,刺眼的燈光讓人難以入眠。

曾幾何時,光汙染已經成為香港的壹個大問題。

據香港《大公報》報道,LED & amp;液晶廣告屏是香港光汙染的罪魁禍首,尤其是在旺角和銅鑼灣,廣告屏和LED & amp;液晶廣告屏,這些科技產品幾乎取代了香港的建築外墻和屋頂,讓該地區的夜晚如同白晝。壹名市民形容是“露宿街頭”,決定搬出旺角。

在旺角西洋菜街居住了近10年的設計師魏表示,搬入旺角初期,戶外燈光滋擾問題並不嚴重。然而,近年來,商業樓宇外墻上安裝的多個大型招牌,伴隨著多個射燈,夾雜著餐廳和巨型電視屏幕的噪音,滋擾程度越來越嚴重。有時他整夜睡不著,連吃安眠藥都不起作用,嚴重影響日常作息。最後去年搬到牛頭角,失眠和精神狀態有所好轉,形容環境“天堂地獄之別”。

光汙染的第二個罪魁禍首是玻璃幕墻,連司機都害怕。壹個姓姜的兄弟每天穿梭在尖沙咀的車流中,他幾乎討厭那壹排排在陽光下閃閃發光的玻璃幕墻。尤其是LED廣告牌密度高的地方,每次經過都會走神。如果遇到迎面而來的強光,前面的車看不清楚,容易追尾。

據悉,香港的光汙染也引起了國際社會的高度關註。據法廣中文網報道,香港夜景曾登上美國權威天文雜誌《天空與望遠鏡》封面,香港光汙染壹度成為國際話題。

根據環境事務委員會的調查,在二千六百多名受訪者中,有76%認為香港有光汙染,造成浪費電力和光害。40%的人表示,戶外照明設備對他們的日常生活、工作或健康有負面影響。即使在受訪的外國遊客中,也有高達91%的人認為香港有光汙染。

據報道,去年香港光汙染投訴激增4.5倍。香港環保團體“地球之友”指出,由於商業廣告招牌中逐漸使用更耀眼的LED燈,涉及政府部門的投訴日益惡化。其中,路政署和LCSD去年共收到116起投訴,占投訴總量的30%。

香港政府和環保局正在努力改變這壹現象。據報道,日前,環境保護署對香港六個選定地區的戶外照明造成的光害進行了評估,重點是治理旺角和銅鑼灣。針對近年來日益增多的光汙染投訴,政府消息人士表示,為回應公眾的訴求,已發布《戶外照明安裝行業良好實踐指引》,並采取自願鼓勵措施,鼓勵業界遵守指引,減少光汙染。該指南涵蓋了許多方面:戶外照明裝置的操作時間、照明裝置的自動控制、光汙染控制措施、能效措施、照明裝置設計以及防止眩光影響道路使用者。除了維護安全保障外,建議企業在夜間11關閉所有不必要的室外照明設備,或者在照明設備上加裝燈罩,避免室外照明影響周邊房屋。

香港政府已經意識到光汙染的嚴重性,並采取了相應的措施。但外界普遍認為,政府的力度並不大,短期內似乎很難有大的改變。

有人質疑,雖然政府已經提出采取自願激勵措施控制光汙染,但卻沒有給出立法時間表。香港環境局副局長潘傑表示,香港建築密集,光汙染情況與國外不同,不能照搬國際標準。當局將成立壹個特別小組來研究控制光汙染的具體措施和標準。

專業人士認為,自律不是遏制光汙染蔓延的唯壹途徑。“指引沒有法律效力,行業的約束力和參與度無法得到有效保障。最終的光汙染治理很可能只有雷聲,沒有雨滴。因此,政府必須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作為堅實的後盾,並出臺相應的標準和程序作為執法指南。當然,要邁出這壹步,恐怕我們需要弄清楚如何協調壹個‘明亮’的城市與壹片潔凈的天空。如何摒棄固化的‘不夜城’思維模式?”香港理工大學的李向東教授這樣說。

對此,上海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盧繼偉教授表示:“在鬧市區、人口密集區、交通要道等不宜設計玻璃幕墻。,或者,不在高層建築上大面積使用玻璃幕墻,而是間隔使用鋁幕墻,反射率小於2%的無白光汙染的幕墻可以作為建築的墻體材料。”

廣州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副院長王曉紅教授認為,光汙染的標準很難界定。“噪音可以用分貝來衡量,但照度很難衡量。雖然有些光源不是很亮,但也會影響人的生活。”他還認為,應該參照噪聲汙染標準,結合城市不同的功能分區,制定不同的標準。

香港法律界人士認為,應盡快出臺防治光汙染的技術法律規範和相應的收費標準。但也有專家質疑這種說法,認為用經濟手段治理光汙染不壹定有效。有沒有可能通過罰款免除責任?

  • 上一篇:西南政法大學研究生出國。
  • 下一篇:小股票經常犯什麽錯誤?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