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萊說:“我們都是希臘人:我們的法律、文學、宗教和藝術都植根於希臘。”
羅素說:“柏拉圖是古代、中世紀和現代所有思想家中最有影響的人。”
無疑,柏拉圖對整個西方文明的巨大影響是不可替代的。他的法律思想不僅在歷史上對西方法治的發展方向起著指導作用,而且對今天人類的整個法治事業也有著不可磨滅的影響和貢獻。
研究他的法治思想意義深遠。柏拉圖的法律思想主要體現在他的著作中,主要包括,& lt政客》和。
從他的著作中可以看出,他認為國家和法律的倫理基礎是正義論,這是柏拉圖國家和法律思想的出發點和歸宿。他傾向於將正義視為個人和國家的美德。他認為每個人都有三種品質:理性、意誌和欲望。理性是獲取知識的能力,表現為知識和智慧。意誌是讓人憤怒的能力。如果妳接受理性的支配,妳就會變得勇敢。欲望是人類的壹種沖動需求,如果被理性所控制,就會表現出克制。當理性支配意誌和欲望時,人們就獲得了正義的美德。因此,他認為在壹個理想的國家裏,應該有四種美德:智慧、勇氣、節制和正義。而這四個類別是屬於不同階層的人所享有的。他的理想國家由三部分組成:統治階級、愛國階級和生產者階級。因為他認為理性產生的智慧被少數倡導和掌握哲學的統治人士所掌握,他的理想國家應該由“哲學之王”統治。國家正義存在於社會有機體各部分的和諧關系中,每個階級都是正義的,只要它專註於自己的事務而不幹涉另壹個階級的事務。所以他認為的正義是“做好自己的事情,同時不做別人的事”。同時,柏拉圖從正義論出發,認為法律應當與正義相壹致,主張法律即維護正義,服從法律即服從正義,以此強調法律的權威。
柏拉圖早期傾向於人治,在《理想國》中,他強調掌握哲學的人對人的統治。然而,盡管柏拉圖哲學的王道和中國古代的聖人之道最終都會導致人治,但它們之間有著本質的區別。柏拉圖更強調分工與合作。哲學之王不勞而獲,立法而不行政,重視知識並以智慧指導國家,旨在尋求知識和真理。另壹方面,中國強調統治者的全心全意、艱苦奮鬥、美德和內在修養,旨在尋求善和治理。中國古代聖人的治國理論必然導致中央集權,形成對專制的認可。在這種情況下,盛世的出現將不可避免地依賴於執政先賢在各方面的美德。相反,柏拉圖哲學國王的統治不是依靠壹個賢人,而是依靠掌握各種美德的不同階層,他們之間有壹定的限制和合作。因此,他認為哲學王的統治是最好的政體。同時,他認為現實中可能存在四種畸形政權:軍閥政權、富人政權、平民政權和專制政權。在《政治家》中,他進壹步補充了政體理論的思想。首先,他把政權分為正常政權和非正常政權。其中,法治正常政體的政體包括壹個統治者的君主立憲政體、少數統治者的貴族政體和多數統治者的民主政體。當然,這是他從人治思想向法治思想轉變的壹種體現。由於現實的認識,他意識到理想國家的最優方案、哲學王道的統治難以實現。同時,現實的人治使他擔心這個政權會被改造成最壞的政權。在長期的現實生活中,他開始有意識了。因此,在主張壹個人執政的政權時,他希望哲學之王依法治國。此時他認為的畸形政權是暴君政權、寡頭政權和暴民政權。盡管他的壹貫傾向是哲學之王統治最好,但他擔心它會在政治家中演變成最壞的,因此他認為貴族政權在這些政權中更安全。
柏拉圖後期更傾向於法治,中後期的政治家和法律,尤其是後期的法律更強調法治。
首先,他認為法治是必要的。因為人的性格中既有善也有惡,當理性無法控制惡時,我們需要壹些外在的權威來約束它,而法律只是壹種外在的行為規則,它是正義的象征。因此,當人們的行為無法通過自己內心的道德來調整時,他們需要法律和法治。
其次,他強調法律是正義的表現形式,將法律概念與正義緊密聯系起來,認為法律是理性正義的結果。因此,他認為理性的命令就是法律,人們應該服從人類頭腦中永恒的理性命令。因此,他認為依法治國要高度重視立法工作。立法應遵循正義和美德的理念,這也是立法的根本原則。他認為立法應該在壹個自由、團結和統壹的國家中進行,並要求公民有理解力。法律應該得到人民的認可。在立法過程中,我們必須重視立法技術並有自己的法律大綱。
然後,關於執法。主要是遵紀守法。強調要樹立法律權威,要求全體公民依法辦事。“人類必須有法律並遵守法律”。人們認為法治可以克服極端自由和專制,只有當人們遵守法律,法律高於官員並被他們服從和遵守時,這樣的國家才能有正義。柏拉圖特別強調官員應該服從法律,否則即使最好的法律也會掠奪其法律價值。因此,為了保證法律的公正實施和遵守,他不僅主張建立完備的司法制度、制定程序法和實行陪審團制度,而且認為應該要求法官和其他執法者遵守法律,成為法律的奴隸和忠實信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