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企業資訊 - 如何應對申論寫作

如何應對申論寫作

申論作為國家公務員考試的初試科目,主要通過報考者對給定材料的分析、概括、提煉、加工,測查報考者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及閱讀理解能力、綜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決問題能力和文字表達能力。申論材料通常涉及某壹個或某幾個特定的社會問題或社會現象,要求報考者能夠準確理解材料所反映的主要內容,全面分析問題所涉及的各個方面,在把握材料主旨和精神的基礎上,形成並提出自己的觀點、思路或解決方案,準確流暢地用文字形式表達出來。

從本質上說,申論考查的是壹種思維方式和建立在這種思維方式基礎上的文字表達。那麽何謂申論思維呢?簡單的說,申論思維就是按照申論考試的要求對特定社會問題系統化的思考方式。其內容可以劃分為對特定事實表現、原因和對策的思考。很多考生因為是應屆生,習慣按校園裏形成的思維方式思考問題,而不能從解決實際問題的角度看待社會現象。建立在這樣思維方式基礎上,申論難以考到高分就不奇怪了。那麽應該怎樣建立申論思維呢?華圖教研中心申論輔導專家提出,主要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努力。

第壹, 形成關註社會熱點和新聞報道的習慣。考生報考國家公務員必須對國家的大政方針、政策有全面和較為系統的把握,而不能對社會問題漠不關心。申論材料壹般分為表現、原因和對策,那我們在分析社會現象時也可以有意識地按照這樣的方法來進行分析。比如我們看新聞聯播就會發現,裏面的絕大部分內容都可以劃分為表現、原因、對策,特別是對策,往往都是中央層面的,對申論考試有非常大的幫助。如果曾經在復習資料上看到過,再在新聞聯播裏聽聽,相當於“視聽資料”,能起到很好的復習作用,聽多了自然就會說了,會寫了。這不僅對申論考試有用,對考生以後的公務員職業生涯也大有裨益。

第二, 形成理智的思維方式,凡事重在分析原因。發牢騷,甚至是批評政府是公民的權利,但公務員不僅僅是普通公民,其職責在於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因此考生在分析問題時首先不應情緒用事,看到壹個負面社會現象就大加撻伐和抨擊。而應該理智的分析,這壹現象形成的原因是什麽,應該怎麽樣解決。比如在學校食堂吃飯看到飯菜中有壹條青蟲,不應像憤青壹樣大罵無恥可恨,這無助於問題的解決。而是應該想想這是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管理體制不健全,凈菜員工作不認真負責,監督不到位,思想認識上不重視等。對於學校食堂的小事尚且如此,對於社會問題就更是如此。社會問題的成因要復雜得多,更需要考生深入剖析,全面思考。又如杭州飆車案,考生在看這個新聞時是否壹味斥責肇事者素質低下,甚至有的考生還大呼這樣的人“該殺”,“不殺不足以平民憤”,這就顯然不符合申論思維了。申論思維是從政府解決問題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的。考生應該理性分析,出現這壹問題除了肇事者不可推卸的重大原因之外,還有立法不健全、執法機關執法不夠嚴格等多方原因造成違法成本過低的問題。結合現在迎接建國六十周年開展的全國打擊醉駕行動就可以進壹步印證嚴格執法的重要性。

第三,習慣聯系思維和適度抽象。申論考試,特別是國考對考生的抽象思維能力要求較高,考生應在平時就形成抽象性思維。申論是壹種歸納性思維,這種抽象要求考生從個別現象上升到壹般問題,從局部認識到整體。如考生看到行人在馬路上橫穿猛跑,在路邊看到路人隨地吐痰,在火車上看到旅客旁若無人的大聲喧嘩,應能將這些現象聯系在壹起上升抽象為部分公民的素質有待提高。此外,常用的抽象和歸納思維還有:房屋拆遷上升到城建;汽車堵塞上升到城市交通;汙染治理上升到環保;治安混亂上升到穩定;下崗分流上升到社會就業、民生問題;盜版光碟上升到知識產權保護;偷稅漏稅上升到社會分配;戶籍問題上升到城鎮化建設;農民工進城上升到三農問題;高技術新材料新工藝發明專利應用上升到創新型社會;能源資源短缺浪費現象上升到節約型社會;土地、農民、農村、農業同時出現上升到新農村建設;衣食住行物價教育就業同時出現可上升到民生問題;貧富、階層、收入差距、勞資同時出現可歸結為和諧社會;汙染、治理、人口、能源、城鄉建設同時可上升到科學發展觀等等。

第四, 多學習黨和政府文件,專家學者觀點,形成對特定社會現象的獨特認知,提出專業性的對策。部分考生對黨和政府文件、政策不了解,言必稱“科學發展觀”,而對科學發展觀的內涵和外延並不清楚,不能很好地實現自己觀點和理論的“接軌”,反而出現生搬硬套,盲目上綱上線的感覺。要避免這種現象就要熟讀黨和政府的文件,特別是十七大報告和政府工作報告,熟悉其精神內涵和話語表達系統,只有這樣,考生在作答的時候才能遊刃有余。對於壹般社會問題提對策,如果壹味按照模板和套路,則容易流於形式,怎樣保證自己提出的對策有針對性、可行性、合情合理合法,還有獨創性和新穎性,那就是多看專家學者的觀點。專家學者壹般都是專門研究某壹特定領域,在這壹領域他們有較大的發言權,我們完全可以借鑒他們優秀的研究成果。由新華社主辦的《了望》雜誌每期都會針對熱點提出很多專家對策,而且每期會開辟壹個專題,對申論考試大有幫助,考生可以加以學習。

申論主要考察應考人員對給定材料的分析、概括、提煉、加工,測查應考人員的閱讀理解能力、綜合分析能力、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文字表達能力等。申論材料通常涉及某壹個或某幾個特定的社會問題或社會現象,要求應考人員能夠從公務員的角度準確理解材料所反映的主要問題,全面分析問題所涉及的各個方面,並能在把握材料的基礎上,概括材料的相關內容,提煉材料的主旨,形成並提出自己的觀點、思路或解決方案,並準確流暢地用文字表達出來。 很多考生雖然進行了大量的復習,但最終成績還是很不理想,以青年人網公務員專家多年經驗分析原因主要體現: 1、做題思路和解題方法不當,尤其是站在政府立場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意識不夠。 2、對資料讀得不精、不透,對資料總結、概括不準,對新出現的題型不能運用所學的知識隨機應變,對議論文、評論文、應用文格式掌握不夠,答題內容空洞,分析、論證、解決問題沒有說服力等問題。 青年人網公務員資深專家以多年教學研究總結以下申論答題技巧和方法以供大家參考: 1、明確申論考試的性質 申論考試與傳統材料作文考試不同,是對分析駕馭材料的能力與對表達能力並重的考試。這句話強調了申論考試與傳統材料作文是不同的,廣大考生壹定要認識到不能用傳統材料作文的寫作思維來應對申論考試。傳統材料作文主要包括寓言型、漫畫型、對比型、評論型和聯想型等幾種形式,作文側重材料所具有的含意而不是僅僅局限於材料本身,要求根據材料的內容和含意自主立意,自擬標題。 2、明確閱讀材料的時間 與其他給定材料的寫作不同,申論寫作明確要求閱讀材料的時間是40分鐘,作答時間110分鐘。 3、明確作答的順序要求 申論考試由於試卷和答題紙是分離的,所以作答要求只能寫在答題紙上,申論閱卷采用電子掃描式方式,這樣就要求應試者答題時,要依次作答,不能顛倒順序,答案書寫於指定位置。如果不按順序答題,答題位置出現差錯,就會導致出現異常卷,必然影響成績。 對於閱讀理解材料的作答主要有五大原則性: 壹、保證時間原則 申論閱讀的時間要求是40分鐘。這是由於以下幾個因素限制的:1.材料內容的專業性。2.材料內容的豐富性。3.材料形式的無序性。 二、把握整體原則 在閱讀材料過程中必須把握整體性原則,把握給定資料的主題和層次,在頭腦中形成壹個立體的印象,化零為整,這樣作答起來才有針對性和時效性,否則,只能是答非所問,偏離主題。 三、強調重點原則 2008年的申論給定資料中涉及的內容比較多,但重點強調是如何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問題,如何堅持保護與開發協調統壹的問題。強調重點原則,既指整個給定的資料,也包括給出的每壹個段落,只要都照顧到了才能體現強調重點原則。 四、 過濾原則 給定資料中某些段落與材料的主題關聯性不大或多是壹些鋪墊性的資料,或是給定資料中出現的是過多描述性的語言,考生必須學會對材料的篩選和過濾。 五、強調普遍原則 閱讀理解材料必須根據整體印象突出普遍原則,即壹般人的理解和大眾化的思維方式,強調普遍原則就是要求考生不能偏離材料提供的基本傾向和基調,否則,就與提供的參考答案相去甚遠,分數不理想。

編輯本段國家公務員考試近五年申論材料來源整理

申論所給定的材料不是命題人的主觀編造,而是來源於既有的社會現實、新聞報道、政府文件和相關社會科學研究成果。梳理近十年來申論材料的來源,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命題者選材的大致範圍,從而有針對性地確定平時所應該關註的方向,更好的把握選材重點。近5年來中央、國家機關申論考試的材料來源如下: 2010年: 1.《[經濟半小時] 填海有道(3)》,央視網,2009年08月10日。 2.《威海:“宜居城市”的宜與不宜》、《拯救泉州灣》、《日本填海的歷史教訓》 ,《南風窗》2006年第16期。 3.《近岸海域汙染嚴重 渤海“欠安”,拿什麽來拯救》,人民網,2009年05月11日。 2009年: 1.《珠三角企業外遷調查:成本上升帶來轉型之痛》,《商務周刊》2008年4月3日。 2.《糧食局副局長就當前糧價等有關問題回答記者提問》,中國網,2008年4月29日。 3.2008年9月11日 《******************在河南考察農村改革發展情況紀實》,人民網,2008年09月11日。 2008年: 1.《水電專家對<提請依法公示怒江水電環評報告>公開信的回復》,人民網,2006年01月19日。 2.《以開發促保護 在保護中開發》,人民網,2005年10月24日。 3.《評反對怒江水電開發的若幹說法》,人民網,2005年12月13日。 4.《水電大國的隱憂》,中國能源信息網,2008年05月09日。 2007年 : 1.《大陸六千萬農民失地線路圖》,《鳳凰周刊》,2005年3月7日。 2.《河南省保護土地資源“三項整治”整出土地46萬畝》,新華網,2005年11月24日。 3.國土部贠小蘇駁斥“地荒論”旗幟鮮明土地重整 ,新華網,2006年06月22日。 4.《全省連續6年實現耕地占補平衡》,河南農業信息網,2005年11月24日。 5.《無錫在“缺米之炊”中實現雙贏》,《無錫日報》,2004年4月20日。 2006年: 1.《丁寧寧:突發公***事件處理能力取決於官員素質》,新華網,2005年9月20日。 在備考申論時,考生要避免壹個誤區,即很多考生將大部分精力放在歷年真題上。不是說真題不重要,但是真題的材料已經過時,每年的申論材料都是當年的新發熱點,只有那些爭議較大,持續時間較長的問題,如環境保護、民生問題等才需要對往年材料進行關註。壹般而言,考生應多關註考前16個月內的熱點、焦點現象。

申論考查的是壹種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不是壹蹴而就的,而是長期積累的結果。在思維方式沒有形成前,可以通過學習思維方法來彌補。但思維方法畢竟是從思維能力中總結出來的,單純地學習思維方法很難形成獨創性和自主分析的能力。因此考生想在申論考試中勝出就應從平時開始養成申論思維方式,這樣在考試中就只是平時思維方式的壹次“重演”而已了。

最後,祝願各位考生在復習備考過程中養成申論思維方式,在公考中取得自己滿意的成績!

  • 上一篇:Innogreen凈水器售後維修電話(24小時服務中心)-Innogreen中國歡迎您。
  • 下一篇:如何做壹名優秀的企業通訊員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