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東印度公司
在歐洲歷史上,有很多企業簡稱東印度公司。它們是:
荷蘭東印度公司
丹麥東印度公司
法國東印度公司
瑞典東印度公司
神聖羅馬帝國東印度公司
幾家企業合並成為英國東印度公司。
其中,英國東印度公司和荷蘭東印度公司實力最強
1,英國東印度公司
英國的殖民地遍布全球,所以被稱為“日不落帝國”,也就是說,在英國統治的地區,
妳可以壹天24小時看到太陽。英國發展壯大的原因。它離不開對世界各地殖民地的殘酷掠奪。“東印度公司”建立和發展很好地說明了這個問題。
東印度公司成立於1600。起初,英國人主要利用東印度公司做生意。慢慢地,東印度公司成了英國殖民者侵略印度的工具。1613年,英國在印度西部的蘇特拉設立了貿易站,不久又在印度東南部的馬德拉斯建立了商業館。1698年,東印度公司從印度莫臥兒政府手中買下孟加拉灣恒河港口的加爾各答。因為東印度公司越來越強大,逐漸占領了馬德拉斯、加爾各答和上面提到的另壹個城市孟買。他們在這裏建立了三個區,每個區由壹個省長管轄,並將這些地方變成了進壹步占領印度其他地區的基地。1757年6月,羅伯特·克萊武率軍贏得了普拉塞特戰役,從而控制了孟加拉。後來,東印度公司在七年戰爭中打敗了法國東印度公司,把法國人趕出了印度半島。1767年,英國議會通過了《東印度公司管理法》,規定加爾各答原總督改為總督,由國家直接任命。他的任務是代表英國政府管理英國占領下的所有印度領土。至此,英國政府開始直接統治印度。之後,英國繼續占領印度其他地區,包括1774年的奧得河和1799年的奧得河。經過23年的戰爭,英國占領了印度南部實力雄厚的封建國家邁索爾。1849年占領印度西北部的旁遮普。從此,英國完全占領了印度,印度(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成了英國的殖民地。從18的60年代開始,東印度公司開始走下坡路。1767年,公司無力支付英國政府規定的40萬英鎊,開始向政府借款。金融危機變得越來越嚴重。1813年,東印度公司對印度的貿易壟斷被取消,1833年,英國政府取消對中國的貿易壟斷。這樣,東印度公司不得不破產。1858,東印度公司被政府正式註銷。
2.荷蘭東印度公司
荷蘭東印度公司成立於17世紀歐洲大航海時代。當時歐洲國家開始了海上探險,探索世界地理,開發遠海商機。16世紀,葡萄牙在東南亞進行了殖民和商業開發。在1560年代,壹群荷蘭商人派科內利斯·德·豪特曼。-1599)去葡萄牙刺探生意。霍特曼回國後,這群商人成立了公司,利用這些信息在東印度發展。從1595年4月到1602年4月,荷蘭相繼成立了14家以東印度貿易為主的公司。為了避免過度的商業競爭,這群商人成立了14公司。當時荷蘭國民議會授權荷蘭東印度公司擁有東起好望角,西至南美洲南端麥哲倫海峽的貿易壟斷權。
荷蘭東印度公司由六個辦事處組成,分別位於荷蘭省的阿姆斯特丹、米德爾堡、恩赫伊曾、代爾夫特、霍恩和鹿特丹。它的董事會由70多人組成,但只有17人擁有實權,他們被稱為“赫倫十七”,即阿姆斯特丹。
荷蘭東印度公司是第壹個組織自己的雇傭軍、發行貨幣的公司,也是第壹個股份有限公司,並被授予與其他國家締結正式條約和殖民統治該地區的權利。
荷蘭東印度公司在爪哇島巴達維亞(今印度尼西亞雅加達)建立了總部,在東印度群島和香料群島設立了其他據點。
到1669年,荷蘭東印度公司是世界上最富有的私人公司,擁有150多艘商船、40艘戰艦、5萬名員工和1萬名雇傭兵,分紅40%。在搶購股票期間,荷蘭東印度公司放出650萬荷蘭盾用於認購。當時10荷蘭盾約合1英鎊,而在1660年代,壹個荷蘭教師的年薪大約是280荷蘭盾,僅阿姆斯特丹就認購了壹半的股份。
與臺灣省的貿易關系
荷蘭東印度公司原本在澎湖附近活動,但當時中國明政府認為澎湖是其領土,導致荷蘭人於1624年在當時沒有實質政府統治的福爾摩沙(今臺灣省)(今臺南市)設立據點,從1662占領臺灣省。當時的蓋蘭城堡、普通人城堡等建築至今猶存,但很多已經倒下。
占領臺灣省的目的是以中日韓東南亞據點為支點,壟斷馬尼拉(西班牙殖民地)與中國的貿易。主要出口貿易包括糖、鹿皮、鹿肉、鹿角、藤條和大米,轉運貿易包括荷蘭金屬和藥材、巴達維亞香料、胡椒、琥珀、亞麻、棉花、鴉片、錫和鉛,以及中國絲綢、陶器和黃金。
以鹿皮為例。從1634到1638短短四年間,臺灣省出口日本的件數從11萬件增加到15萬件。到1658,臺灣省糖的產量足以滿足日本和波斯的需求,又增加了巴達維亞作為出口對象。
荷蘭東印度公司在亞洲約有35個據點,日本據點以38.8%的利潤排名第壹,第二是臺灣省,利潤25.6%。但荷蘭東印度公司在這些地方的利潤主要是分給荷蘭股東,並沒有用於回饋當地人,也沒有用於當地建設。
當時臺灣省除了荷蘭,還有日本的貿易國。鑒於日本人的經濟競爭,荷蘭向日本商人征收10%的稅,引起雙方不滿,甚至發生了濱田雅希事件。雙方於1628年終止貿易,於1632年恢復,但日本很快進入鎖國時代。此外,由於荷蘭和日本政府有權對其所有領土執行司法權,雙方也發生了沖突。
歷史年表
3月20日成立。
1603:公司船員魏瑪朗從巴達維亞經馬六甲海峽到達澳門,與葡萄牙的戰爭失敗。
1604:8月7日抵達澎湖,2月15日被明帝國軍隊趕走。
1607:荷蘭東印度公司從葡萄牙手中奪取安汶島,設立營業廳。英國於是在這裏設立了壹個商業館。
1619:東印度地區總部在爪哇島西達維亞成立。
1622:荷蘭東印度公司再次占領澎湖。
1623:荷蘭東印度公司殺害安汶島英國商業大廈10圖書管理員。
1624:在明帝國軍隊與荷蘭進行了八個月的戰爭後,荷蘭人撤退到了臺灣省。
1638:日本鎖國,葡萄牙人被日本趕走,荷蘭東印度公司壟斷日本貿易。
1641年:荷蘭東印度公司占領葡領大麻。
1648:西班牙威斯特伐利亞條約承認荷蘭獨立。
1652:在好望角建立殖民地。
1661:四月,鄭成功占領澎湖,並以此為據點,打擊臺灣省的荷蘭人。
1662:2月,荷蘭投降。撤出臺灣省
1704:第壹次Java戰爭(~ 08)
1719:第二次爪哇戰爭(~ 23年)
1740:巴達維亞的中國起義
1749:第三次爪哇戰爭(~ 55年)
1795:法國革命軍占領荷蘭。
1799:2月31日解散。
第二,西印度公司
在歐洲歷史上,有很多企業簡稱西印度公司,如荷蘭西印度公司、英國西印度公司、瑞典西印度公司,其中荷蘭西印度公司歷史最悠久,最負盛名。
1621年,荷蘭政府批準成立荷蘭西印度公司。該公司的目標是與英國、法國和其他國家爭奪西班牙和葡萄牙在美洲尚未牢牢占據的殖民地。經過10年斷斷續續的戰爭,西印度公司控制了巴西海岸的很大壹部分,但在17世紀中葉被葡萄牙人趕走。1622年,荷蘭收購了哈得遜河河口的曼哈頓島,並於1660年建立了新阿姆斯特丹城。英國人占領後,它被重新命名為紐約。1674年,根據第二次威斯敏斯特和約,荷蘭正式將紐約移交給英國。。此後,以哈得遜河流域為基礎,向東擴展到康涅狄格州哈特福德,向南擴展到特拉華河,建立了新荷蘭。1623占領了南美洲的圭亞那。從1630到1640,阿魯巴島、庫拉索島、博內爾島、薩巴島、聖尤斯特的謝斯島、法國人占領的聖馬丁島。西印度公司占領這些島嶼後,對土著進行屠殺,減少了勞動力,後來成為這些地區的主要奴隸販子。
17世紀中葉,荷蘭西印度公司在黃金海岸和奴隸海岸擁有多個堡壘和交易站,並壹度占領毛裏求斯作為在馬達加斯加掠奪奴隸的基地。英屬弗吉尼亞的第壹批奴隸都是由它供應的。到18世紀初,荷蘭奴隸貿易占世界奴隸貿易的壹半以上。
荷蘭所有殖民地中最持久的殖民地是開普殖民地,是1652年從葡萄牙人手中搶來的壹個小殖民地,位於南非好望角。這是壹個補給基地,為前往東方的船只提供燃料、水和新鮮食物。隨著更多荷蘭人的遷入,殖民地最終發展成兩個自治共和國——德朗塞瓦爾和中國&橙* * *共和國(位於今天的南非聯邦* *共和國)
荷蘭東西印度公司成立後,荷蘭對殖民地的掠奪極其殘酷。為了掠奪殖民地的財富,他們對當地居民進行殘酷的屠殺或將其變為奴隸,利潤往往高達百分之幾十。馬克思說,“17世紀荷蘭這個標準的資本主義國家的殖民管理史,展現了壹幅奸詐、賄賂、殺戮和卑鄙行為的奇妙畫卷”。
第二部分是騎士團,中世紀歐洲的軍事宗教組織。
壹、騎士團的建立及其鼎盛時期
騎士團出現於中世紀十字軍東征時期,是西歐封建領主為保衛其在東方占領的領土而建立的宗教封建軍事組織。
第壹次十字軍東征後(1096-1099),十字軍相繼占領了東地中海上最富裕的地區和最繁華的工商業城市,並在這壹地區建立了四個十字軍國家。占領區從南到北長1200公裏。由於這壹地區地處沿海,地勢平坦,缺乏天然屏障,易攻難守,隨時可能遭到襲擊,十字軍國家在穆斯林虎視眈眈的威脅下陷入動蕩。
為了鞏固這些國家,迫切需要建立壹支常備軍。接著,教皇又組織了幾支僧侶騎士團,分別是歷史上著名的三支騎士團,即山塘騎士團(聖約翰騎士團)(65438+2世紀初)、聖殿騎士團(約1118)和條頓騎士團(1198)。其任務是鎮壓十字軍國家人民的反抗,與周邊穆斯林國家作戰,保衛和擴張十字軍領土。這三名騎士很快發展成為壹支精銳的職業軍隊,能夠在任何地方與敵人作戰。他們正在歐洲大規模招兵買馬,實力越來越強。
表面上看,從形式和性質上看,騎士團是壹種僧幫,其宗教約束與僧侶類似。這些僧侶和騎士大多是西歐破落貴族的亡命之徒。他們以修道院的方式組織起來,把壹生奉獻給“捍衛基督教”。教團成員不準結婚生子,不準謀取財富,不準違背上級(天主教會)的意誌,不準因為迷戀世俗生活而動搖“獻身基督教”的意誌。
騎士團內部實行嚴格的集權。每個團的最高領導是“總團長”,所轄支部團的領導稱為“支部團長”。再往下,還有指揮官,馬廄等等。分會領導人以下的官員組成大會,隸屬於總領導人。團長直接聽命於教皇,必須服從教皇的命令。
教皇授予騎士們各種特權,其中最重要的是他們不受十字軍國家僧侶和世俗統治者的管轄。耶路撒冷王國的大主教雖然是教皇的大使,但無權指揮調度騎士團。
名義上,騎士們必須遵守貧窮、貞潔和服從這三條戒律。然而,騎士們如此懷念和忙碌的是積累財富。他們根本做不到。而且十字軍國家的僧侶封建主為了讓西歐人憑借他們的力量長期占領地中海東岸,對騎士給予了優厚的待遇。因此,騎士們的生活方式是極其世俗的。
騎士們的斂財之道
第壹,進行“捐款”,接受禮物。
第二,經營企業。
第三,搶劫。
騎士團的“世俗事業”獲得了巨大成功。幾十年後,騎士團不僅在東方有領地,在法國、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匈牙利、捷克、英國等地也有大量領地。
與此同時,騎士團在十字軍國家的地位越來越重要,擁有許多堡壘和城堡。到12年底,修道會已經成為東西方強大的政治、經濟和軍事力量。團員數量也大大增加,因為很多普通騎士看到在十字架的保護下,可以過上富裕的生活。12世紀末,僅聖殿騎士團就有15000名成員。
後來隨著十字軍國家的衰落和崩潰,騎士團無法再在東方立足,但也沒有解散。相反,他們穿著修道士的衣服和頭盔回到歐洲,繼續為教皇工作。條頓騎士團甚至在歐洲建立了秩序國家,對歐洲的政治和軍事生活產生了長期影響。
1,聖殿騎士:福無雙至。
聖殿騎士的正式名稱是“可憐的基督與所羅門聖殿騎士”,成立於1118年前後,成員主要是來自法國的十字軍戰士。這壹秩序的創始人最初住在耶路撒冷宮的壹個角落,毗鄰救世主教堂,其原址是阿拉伯伊斯蘭教的清真寺。據說這個地方原來是所羅門王的神廟。“聖殿騎士”這個名字由此而來,有時也翻譯成“聖殿騎士”。另壹種說法:據說當時耶路撒冷國王鮑德溫二世將猶太聖殿內的壹部分庭院劃撥給法國騎士作為住所,因此得名。
在這個獨立的秩序中有三個等級:騎士、軍士和牧師。他們的標誌是壹個紅十字。騎士穿白大褂,軍士穿黑大褂。隨後該團迅速發展成為壹支強大的軍事力量。教皇授予的特權,君主和王子的捐贈,以及他們的掠奪,使他們迅速聚集了大量的財富。他在東西歐擁有大量房產,在西歐也從事高利貸和貨幣業。聖殿騎士逐漸成為天主教會中最強大、最富有的僧侶之壹。
但是,俗話說樹大招風,給聖殿騎士帶來毀滅的是財富和權力。13年底,西歐封建領主在東方建立的殖民地全部被消滅後,聖殿騎士團被迫離開巴勒斯坦,轉戰法國、英國和西班牙。當時統治法國的腓力四世財政極其困難。出於覬覦聖殿騎士財產的目的,他與受其庇護的教皇克萊門特五世秘密密謀,指控聖殿騎士為異端,並於9月1307日發布密令,在法國逮捕所有聖殿騎士。結果,包括騎士團團長雅克·德·馬裏和副手雨果·德·佩羅在內的幾乎所有騎士團成員都被投入宗教裁判所的拷問室,大批聖殿騎士在審訊過程中被折磨致死,騎士團的組織也隨之瓦解。1312年,教皇克萊門特五世下令正式解散聖殿騎士團。
據統計,腓力四世通過取締聖殿騎士,掠奪了654.38+0.42萬利弗爾。然而令人驚訝的是,聖殿騎士邪教案的編造者也相繼死去。1365438+2004年4月20日,就在馬裏被燒死的壹個月後,克萊門特五世死於紅斑狼瘡。同年10月29日165438,腓力四世打獵時被殺。當時人們盛傳莫萊把他們勾到地獄接受上帝的審判。然而,還有更慘烈的報應:在1789年的法國大革命中,法王路易十六被囚禁的地方恰好是法國聖殿騎士團的總部——坦佩爾神廟,他就是從這裏被送上斷頭臺的。
2.條頓騎士:從榮耀到死亡
條頓騎士團是三個騎士團中最晚的壹個,但卻是最有影響力的壹個。它於1198年在巴勒斯坦成立。主要由德國騎士組成,身穿白大褂,佩戴黑十字架。白色鬥篷上畫著紅色的劍和十字架。13世紀初,在其首領馮·薩爾紮的領導下,該組織將其活動中心從中東轉移到了東歐。1226年,在波蘭馬佐維亞公爵康拉德的號召下,條頓騎士團前往波蘭進攻波蘭的宿敵普魯士人。康拉德與條頓騎士團訂立了壹個契約:騎士團負責進攻普魯士,康拉德簽字同意將托倫和赫奧諾之間的壹塊領土劃給騎士團作為獎勵。康拉德這種引狼入室的短視政策,對日後的波蘭造成了極大的傷害。1237年,條頓騎士團與駐紮在波羅的海東海岸的細劍騎士團合並後,勢力暴漲,成為東歐壹支強大的政治力量。此後50年間,條頓騎士團牢牢控制了普魯士,從而形成了從東西兩面牽制波蘭領土,直接威脅波蘭國家安全的局面。
14年底到15年初,是條頓騎士團的鼎盛時期。他不滿足於對波蘭的滲透,還將侵略之手伸向立陶宛,從波羅的海壹直延伸到黑海。1346年,條頓騎士從丹麥人手中奪取了愛沙尼亞。此外,條頓騎士團在意大利南部、希臘、西班牙和法國都有自己的領地,最大的領地在德國。東北歐的條頓騎士團領土封鎖了波蘭、立陶宛、俄羅斯通往波羅的海的港口。於是波蘭、俄羅斯、立陶宛的各族勢力聯合起來對抗他們的敵人——條頓騎士團。
1410年,波蘭和立陶宛組成聯盟,向占領波蘭領土的條頓騎士團進軍。15年7月,著名的格林瓦爾德會戰(德國文學中稱為坦能堡會戰,中文譯為坦能堡會戰)舉行。戰鬥的壹方是波蘭國王弗拉季斯拉夫二世·亞傑羅率領的波蘭、立陶宛和俄羅斯聯軍,以及捷克和匈牙利的誌願軍,共3.2萬人,以步兵為主;另壹方面,日耳曼騎士在德國和匈牙利的支持下,投入27000人,主要是身穿盔甲的重騎兵。戰鬥的結果是,大部分騎士的部隊被殲滅,團長雲以下的指揮官全部陣亡。盟軍完全贏得了這場戰鬥。
此後,條頓騎士團開始走向衰落。1454年,波蘭與條頓騎士的戰爭再起。1462年,在帕克決戰中,條頓騎士團再次被擊潰,其首級被俘虜。1466年,騎士團第三次被波蘭打敗,被迫與波蘭簽訂托倫和約。雖然東普魯士仍然在騎士團的統治下,但它在法律上隸屬於波蘭王國。條頓騎士團成為波蘭王國的附庸,半數成員是波蘭人。1525年,騎士團團長阿爾布雷希特將東普魯士改為世俗普魯士公國,騎士團失去了原來的顯赫地位,但壹直保留到1809年解散。後來在1834年恢復,但之後的條頓秩序已經和原來意義上的強大條頓秩序國家完全不同了。
3.歷史上的輝煌與現狀。
山塘騎士團的全稱是“耶路撒冷聖約翰醫院騎士團”。它的原型出現在第壹次十字軍東征前1070左右。它的任務是做壹些“慈善”工作,比如保護來“聖地”朝聖的西方基督徒,為朝聖者提供住宿,治療生病的基督徒等等,因此得名。其成員聚集在耶路撒冷的“聖約翰聖殿”周圍,因此也被稱為“約翰騎士團”。
然而,第壹次十字軍東征結束後,山塘騎士團的宗旨開始發生變化。他們的領袖決定,壹些成員將繼續為饑餓和生病的朝聖者做慈善工作,但他們的中心任務是建立壹支訓練有素、紀律嚴明的騎士軍隊,這支軍隊逐漸成為純粹的封建騎士軍事集團,並在巴勒斯坦存在了近200年。它的服裝是有白色十字的黑色外套,後來又改成了紅色外套。
14世紀初,在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推進下,騎士團不得不在1310年遷至地中海東部的羅德島。1522年,奧斯曼蘇丹蘇裏曼壹世為了解除入侵歐洲的後顧之憂,對羅德島發動了大規模進攻。雖然騎士團只有500多名騎士和6000多名士兵,但他們面對20萬強敵無所畏懼,英勇奮戰了半年多。雖然最終被迫投降,但土耳其軍隊付出了至少5萬人生命的沈重代價。蘇裏曼壹世欽佩騎士們的勇氣,於是他特許敵人於6月1523+10月1日安全離島。
1530年,神聖羅馬帝國的查理五世皇帝同意將馬爾他島及其附近的戈佐島交給山塘騎士團。於是,騎士們在馬耳他島上建立了自己的國家,官方稱之為“馬耳他騎士國”。
從此,山塘騎士團進入全盛時期,船帆上標有馬耳他八角十字的戰船在地中海橫行。在公元18世紀,騎士團的領土遠達美洲西印度群島的聖克羅伊島。1794年,美國獨立後不久,這個騎士國家就承認了它,並與之建立了外交關系。當時馬耳他比美國強大得多。
1798年,拿破侖率領的法軍在前往埃及的途中將騎士團趕出了馬耳他,直到1834年,騎士團才在意大利羅馬生根發芽。此後,他們再次轉向慈善事業,壹直延續至今,並更名為“耶路撒冷、羅德島和馬耳他聖約翰軍事護理人員騎士會”。
4.劍社的起源和瓦解。
細劍騎士團雖然不屬於三大騎士團,但在歷史上也發揮了相當大的影響力,也被並入條頓騎士團。因此,這裏簡單介紹壹下它的產生和結局。
劍桿騎士團是德國的壹個宗教封建軍事組織,於1202年在教皇英諾森三世的支持下成立。因其騎士的白色鬥篷上繪有壹把紅劍和壹個十字架,故名。於13世紀初以傳播基督教的名義入侵波羅的海東岸的利沃尼亞,故又稱“利沃尼亞騎士團”。1240年,騎士團與丹麥、瑞典封建領主壹起入侵俄羅斯,占領普斯科夫城,繼續東進,向諾夫哥羅德城推進。1242年4月5日,冰封的楚德湖上爆發了著名的“冰戰”。結果諾夫哥羅德的軍隊勝利了,騎士團被驅逐出俄羅斯。此後,他們再也不敢向東擴張。到16世紀初,騎士團因內部矛盾逐漸分崩離析,分裂成幾個不同的領地。
圍繞著對騎士團遺產的爭奪,演變成了壹場爭奪波羅的海主權的國際戰爭——利沃尼亞戰爭。1558 65438+10月,俄國沙皇伊凡四世借口利沃尼亞騎士團和立陶宛聯合起來對抗俄國,發動了利沃尼亞戰爭。1560年8月,騎士團主力遭到俄軍攻擊,總指揮官弗斯滕堡被俘。1561 165438+10月28日,騎士團新團長戈塔爾德·科特勒在維爾紐斯與波蘭國王齊格蒙特二世簽約,將利沃尼亞交給立陶宛,騎士團回歸世俗世界,在庫爾蘭和塞米加利亞建立公國,隸屬波蘭和立陶宛。次年3月,存在了360年的利沃尼亞騎士團正式解體。
二、訂單的現狀
如今,騎士團的總部擁有羅馬商業街馬耳他大廈,其標誌是首字母S.M.O.M .和蒙田壹樣,這片土地屬於他們。騎士團雖然只有幾十個正式公民,也只有這座占地65438+2000平方米的建築,但卻和世界上87個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
目前,騎士團在全球擁有超過12000名騎士,包括西班牙國王胡安·卡洛斯、意大利前總理弗朗西斯科·科西嘉、美國前財長威廉·西蒙、紐約州天主教徒泰倫斯·庫克等名人。
第三部分城市聯盟
城市之間的競爭,尤其是為了對抗封建領主和國王,在中世紀中期出現了城市之間的聯盟,即城市聯盟。城市聯盟主要出現在德國。最著名的有漢薩同盟、萊茵同盟和斯瓦本同盟。
1.漢薩同盟是主要由德國北部城市組成的商業和政治聯盟。Hanse壹詞在德語中的意思是“辦公室”或“會館”。12世紀中期逐漸形成,14世紀興盛,最多時有160個參與城市。1367年成立了以呂貝克城為首的領導組織,有漢堡、科隆、不來梅等大城市的富商貴族參與。全副武裝。1370年,打敗丹麥,締結《拉孔條約》。該聯盟壟斷了波羅的海地區的貿易,在西起倫敦,東至諾夫哥羅德的沿海地區建立了商業站,實力雄厚。15世紀衰落,1669年解體。
二、萊茵聯盟是13年至15年德國西部萊茵河流域的城市聯盟。該聯盟於公元1254年正式成立,參與者來自美因茨、科倫等50多個城市。為了保護城市商人的利益,反對封建領主的掠奪,萊茵聯盟有自己的武裝力量。聯盟還有壹個統壹的組織,加強城市之間的聯系,發展對外貿易,與法國、荷蘭等地貿易往來頻繁。公元1381年與斯瓦班聯盟合並,勢力增大。然而,公元1388年,斯瓦班聯盟解散。萊茵聯盟也受到封建王公的打擊。最後,公元1450年,聯盟瓦解。
3.斯瓦爾巴德聯盟是14世紀德國南部施瓦本的壹個城市聯盟。公元1331年,奧格斯堡、紐倫堡和施瓦本的壹些瑞士城市結成聯盟。此後,斯瓦班聯盟不斷擴大,最多時有80多個城市加入,擁有強大的政治和經濟實力。1381年與萊茵聯盟合並,勢力漸強,受政府幹涉。公元1388年,被迫解散。
第四部分其他
壹.戈薩克
俄羅斯歷史上的特殊社會階層。哥薩克來自突厥語,意為自由人。原指從中亞突厥國逃亡到黑海北部從事遊牧活動的人。後來壹般稱為15 ~ 17世紀逃離農奴制壓迫的農民、家奴和城市貧民。他們生活在人煙稀少的偏遠地區,以打工為生。從16世紀開始,哥薩克人就被免除了為沙皇政府鎮守邊疆的勞役和賦稅,並獲得了壹定的俸祿和相當數量的土地。他們有壹個自治組織,由壹個自由選舉的指揮官,壹百個隊長和壹個上尉組成。隨著封建關系的發展,哥薩克出現了貧富分化。17年至18年,大批哥薩克人參加了反抗沙皇封建專制的農民起義。哥薩克人最初居住在頓河和第聶伯河下遊。隨著俄國領土的擴張,哥薩克出現在烏拉爾、伏爾加河下遊、中亞、高加索、西伯利亞等地。他們以驍勇善戰著稱,是俄軍的重要來源。他們在18世紀成為壹個特殊的軍事階層。第壹次世界大戰爆發時,俄羅斯有12支哥薩克部隊,包括頓河軍、庫班軍和烏拉爾軍,人口近30萬。沙皇政府用各種方法收買哥薩克上層成員,使其成為對外發動侵略戰爭,對內鎮壓人民革命的工具。1918 ~ 1921蘇俄內戰時期,哥薩克富豪階層參加白衛軍。蘇維埃政府打擊哥薩克地主、富農和上層軍官,同時把廣大哥薩克貧農和普通士兵吸引到蘇維埃政權中來。內戰之後,哥薩克作為壹個社會階層已經不存在了。大多數人在集體農場工作。分布在頓河、特雷克河和庫班河流域。
二、馬穆魯克(Mamluk,馬穆魯克,Mameluke,又名馬穆魯克,馬穆魯克,馬穆魯克)是中世紀為阿拉伯哈裏發服務的奴隸兵,主要為埃及的阿尤布王朝服務。後來隨著哈裏發的衰落和阿尤布王朝的解體,他們逐漸成為壹個強大的軍事統治集團,建立了自己的資產階級王朝,統治埃及長達300年(1250-15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