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軍要促訓,創新是促訓的關鍵,突破是改革的關鍵。面對新的形勢和任務,如何進壹步拓展軍事訓練這壹和平時期軍隊建設的基本實踐,已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壹個重要戰略課題。特別是在長期缺乏實戰檢驗、國家安全形勢復雜、戰爭威脅嚴重的情況下,我軍只有勇於投身於信息化條件下軍事訓練的開創性偉大軍事實踐,才能有效改變戰鬥力生成模式,構建基於信息系統的體系能力。
■深刻理解訓練演變的客觀規律。
■科學抓訓練,改變時代導向。
■信息化培訓是發展的必然。
隨著軍事訓練作為戰爭“前實踐”的功能日益增強,科學確定訓練的時代定位日益成為壹個戰略問題。雄心勃勃的超前設計容易使訓練脫離部隊實際;但是,滯後於時代發展和安全需求的訓練和引導,必然會失去寶貴的戰略機遇。準確識別和把握我軍軍事訓練的階段,關系到能否把握國防和軍隊建設的難得機遇,關系到能否又好又快提高軍隊戰鬥力,關系到能否在激烈的世界軍事競爭中爭取主動。
●信息技術引領培訓創新發展。
科學技術從來都是國家軍事實力發展的首要動力。如果說,在冷兵器和熱兵器時代,科技更多的還是作用於兵器本身;那麽,在機械化戰爭時代,科技不僅把最大的體能帶入了戰爭,也在壹定程度上延伸和強化了人的作戰能力。然而,這壹切都無法與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及其在軍事領域的廣泛應用相提並論,其對軍事訓練的推動作用也從未像今天這樣具有決定性。信息時代,信息技術從根本上改變了戰鬥力的生成模式,信息化武器裝備成為戰鬥力的關鍵物質因素,基於信息系統的體系能力成為戰鬥力的基本形態。換句話說,信息技術的天然滲透性、連接性和融合性,使軍事戰鬥力的形成機制和基本形態發生了主導性、突發性乃至革命性的深刻變化。面對這種大趨勢,我們還沈浸在機械化條件下訓練的漸進性和長期性中,看不到信息技術和信息能力帶來的突發性甚至革命性的推動力,只會因為猶豫而導致戰略機遇期的喪失。
近年來,我軍武器裝備不斷更新,官兵的信息意識和觀念不斷增強。不少部隊已初步具備了信息化條件下訓練的基本條件。在這種情況下,應在訓練中最大限度地拓展戰鬥力的關鍵因素——信息技術,有效改變戰鬥力生成模式;最大限度地開發和引進信息資源,在訓練內容、方法、手段和管理中註入科技含量;最大限度提高科技對訓練的貢獻率,推動訓練從技術密集型向質量效益型跨越,實現我軍訓練的信息化轉型。
●操作要求強制牽引訓練狀態轉換。
用昨天的作戰經驗指導今天的訓練,壹直使軍事訓練實踐處於“向後看”的困境,導致了戰爭史上許多慘痛的教訓。壹戰中,法軍利用陣地消耗戰,在凡爾登耗盡德軍主力,最終擊敗德軍。壹時間,陣地戰成為法軍的主流作戰和訓練樣式,導致其對戰鬥機、坦克等機械化武器裝備所蘊含的巨大戰爭潛力視而不見,熱衷於以舉國之力拼湊各種“防線”。結果二戰德軍的壹次“閃電戰”讓法國在六周內上演了國敗的悲劇。
隨著信息科技的飛速發展,軍事訓練不再被戰爭“被動牽引”,而是越來越多地肩負起“設計”和“驗證”未來戰爭形態和作戰樣式的任務。面對這種跨越式的軍事發展趨勢,訓練的作用正沿著信息化戰爭的發展方向發生革命性的變化。所以,無論是面對現實,還是著眼未來,既然確立了建設信息化軍隊、打贏信息化戰爭的戰略目標;既然已經看清了基於信息系統的體系能力,是打贏未來信息化戰爭的客觀需要;既然已經認識到信息化條件下訓練是我軍訓練發展的主題,就應該勇於吹響信息化條件下訓練的號角,毫不猶豫地把軍隊信息化建設的探索成果整合轉化為現實戰鬥力,切實推進戰鬥力生成模式的轉變,提高軍隊基於信息系統的體系能力。在未來信息化作戰的牽引下,當前訓練狀態的革命性轉變既是趨勢,也是現實;它既是強制性的,也是自覺的。這是因為用機械化訓練很難構建基於信息系統的體系能力,這是不可想象的。
●通過訓練轉型推進軍隊整體改革。
近年來,軍隊建設實踐突出表明,軍事訓練不僅是和平時期軍隊的基本實踐,也是治軍的重要戰略和管理方法。充分發揮訓練的核心作用,可以實現部隊戰鬥力的快速提升,促進部隊全面建設的科學發展。
從這個層面思考訓練狀態的轉變,拓展信息化條件下的訓練,不僅可以深化軍事訓練的轉變,盡快把部隊建設的成果整合轉化為現實戰鬥力,還可以對部隊的全面建設起到重要的輻射、拉動和促進作用。在沒有戰爭的情況下,軍隊建設的成果很難得到戰爭實踐的直接檢驗。如何使軍事訓練真正“代表”戰爭實踐,鍛煉“檢驗”各項建設成果的功能,成為新時期指導和加強部隊全面建設的緊迫任務。要充分發揮訓練在推進信息化條件下中國特色軍事變革中的作用,通過有效的訓練創新發展軍事理論,檢驗和完善作戰方案,優化軍隊體制編制,促進武器裝備研發,培養官兵戰鬥精神。這是基於信息系統建設我軍體系能力的必然,也是軍隊全面建設進入信息時代的強烈需求。
根據唯物主義基本原理,適應信息時代發展要求的國防意識、建軍思想、軍隊體制編制和建設機制,在機械化、半機械化條件下的訓練和建軍實踐中難以產生,只能在信息化條件下的訓練和信息化建設實踐中鍛造。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我軍當前復合型跨越式發展的實質,實際上是以信息化引領、帶動和改造機械化建設,以信息化理念、思維和思路推動部隊全面建設。從某種意義上說,信息化條件下的軍事訓練,不僅決定著部隊明天的戰鬥力,也決定著我軍全面建設的未來。
■核心是改變戰鬥力生成模式。
■關鍵是創新信息化訓練模式。
■根據戰鬥力生成機制創新訓練模式
培訓模式是指從培訓實踐中總結和提升,以規範和指導培訓組織實施的基本方式。創新訓練模式,提高訓練效率,壹直是訓練改革的不懈追求。由此看來,我們當前深化訓練轉型的核心是有效轉變戰鬥力生成模式,而信息化條件下拓展訓練的關鍵是創新發展信息化訓練模式。這是信息化戰鬥力科學生成的革命性創造,也是訓練領域富有活力的深刻實踐。
●培養模式創新是改革的突破口。
縱觀我軍訓練發展史,不難發現,不同時期、不同階段的訓練改革都是以訓練模式的創新為基礎的。
“從戰爭中學習”是革命戰爭年代訓練的主要特點。訓練模式是“以戰代訓”,強調戰鬥實踐對訓練的直接牽引。新中國成立後,革命建設、經常訓練、應急準備成為我軍建設的主要做法。訓練模式是“建訓互促”,強調從“在戰爭中學會打仗”到“在訓練中學會打仗”的轉變。在改革開放的漫長歲月中,我軍強調把訓練提高到戰略地位,首先進行基本的技戰術訓練,通過從基礎到應用、從單獨訓練到聯合訓練、從初級到高級的綜合訓練模式,逐步提高部隊的整體作戰能力。新世紀新階段,信息化戰爭形態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的戰鬥力生成模式,必然要求訓練模式有別於機械化、半機械化時期。基於信息系統的系統能力成為新訓練模式的靈魂。
我軍訓練發展表明,訓練模式不僅反映訓練對軍事行動和建設的適應性,而且直接影響甚至決定整個體系的訓練要素乃至發展方向。當前,只有創新和發展信息化條件下軍事訓練模式,回答和解決信息化條件下“訓練什麽”和“怎麽訓練”的問題,才能有效推動戰鬥力生成模式向信息化轉變。
●創新培訓模式的必由之路
創新訓練模式的基本途徑是根據信息化條件下戰鬥力生成機制,推進我軍訓練體系、內容標準體系、方法體系、保障體系、管理體系、訓練環境的全面優化改革。這既是戰鬥力生成模式轉變中不可或缺的環節,也是實現戰鬥力各要素組合模式轉變的驅動力。
事物的發展是量變和質變的統壹。構成信息化訓練模式的要素通過創新發展會發生壹定程度的變化,戰鬥力生成模式的轉變必然會發生質的變化。在訓練模式創新路徑上,組訓體制改革要解決部隊、院校、訓練機構信息戰鬥力生成各階段的形成和銜接;訓練內容的調整主要解決戰鬥力生成模式的質量和標準問題;訓練方法創新的重點是如何充分發揮聯合訓練在諸軍兵種、各級訓練中的主導作用,擺脫所有作戰單元、作戰要素、跨兵種壹體化訓練的方法;訓練保障的完善在於建立開放式的訓練保障模式,解決戰鬥力生成的持續性和長期性;訓練管理規範化強調精確訓練監督,依法規範和管理訓練,確保戰鬥力生成模式轉變的實現。
●訓練模式要適應戰鬥力生成模式。
根據胡主席關於軍事訓練的壹系列重要論述,近年來,軍委、總部引導各類部隊大膽探索,初步形成了具有我軍特色的信息化條件下軍事訓練模式的雛形。這是以聯合訓練為背景,依托信息網絡平臺,以壹體化訓練為途徑,遵循單裝、單元合成、要素聯動、系統集成的方法,最終形成基於信息系統的體系能力。
這種訓練模式雛形的核心是改革訓練內容,以創新的聯合訓練體制引領各軍兵種訓練內容改革,先整合作戰單元、要素、系統訓練,再進行全系統聯合訓練,按照信息化條件下聯合軍事行動的要求、信息流、網絡體系結構和戰鬥力生成的內在要求,實現各單元、要素、系統在作戰效能上的有機融合。這種新的培養模式完全不同於以往“師傅帶徒弟”、“小作坊”、“小生產”等封閉、分散的培養方式,正在不斷形成和展開壹幅以系統集成為主軸的“標準化”、“系統化”、“大生產”培養新畫卷。這種同時具有“流水線”、“大工業生產”和“集約化”、“標準加工”優勢的訓練模式的雛形,實際上已經在我軍壹些軍兵種的訓練中有了壹定的基礎。關鍵在於如何實現以信息為主導的系統化、模型化以及如何根據信息流在更大的系統範疇內尋求“組合”和“集成”。
■解決制約培訓發展的瓶頸問題
■探索具有我軍特色的訓練強軍之路。
■從源頭上解決結構性矛盾。
我軍訓練領域長期存在、反復出現的觀念滯後、機構臃腫、職能交叉、訓考不分等深層次矛盾,與新的訓練模式不相適應,嚴重制約了基於信息系統的體系能力形成。正如生產力的發展必然會突破原有的生產關系壹樣,信息化訓練模式所產生的“新質”戰鬥力必然會改變傳統的訓練體制,從源頭上解決訓練領域的結構性矛盾。
●呼喚信息化訓練新理念。
全面貫徹胡主席關於軍事訓練的壹系列重要論述,堅持基於信息系統的體系能力戰鬥力標準,堅持軍事訓練是和平時期軍隊戰鬥力生成的基本途徑,是軍隊的中心工作,是治軍方略和管理方式的重要戰略指導。以信息化條件下訓練為重要切入點,科學解決部隊建設中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
從基於安全威脅和作戰任務的被動訓練指導,到基於信息系統體系能力的多樣化軍事能力,主動應對各種安全威脅,全面履行使命任務的理念發生了變化。全面拓展軍事訓練的本質內涵,有效提升軍隊信息化作戰能力,滿足國家發展和利益拓展的需要,發揮軍事訓練的戰略威懾功能,有效提高國防和軍隊建設的戰略效益。
以加快轉變戰鬥力生成模式為主線,以提升基於信息系統的體系能力為根本著力點。為拓展信息化條件下軍事訓練,引領訓練變革實踐深化,支撐持續興起的訓練新熱潮。聯合作戰必須與訓練相結合。著眼聯合訓練這壹我軍戰鬥力增長鏈條中最關鍵、最薄弱的環節,突出指揮信息系統互聯互通,聚合各類作戰單元、要素和系統,有效提升基於信息系統的體系能力。
培訓效益應始終是衡量培訓質量的重要標準,反對強調“產出”而忽視成本。既要對訓練改革方案進行充分論證和檢驗,又要在訓練實踐中實行嚴格的成本核算,避免“發散式”建設和鋪張浪費,杜絕演習中的“演戲”和各種形式主義。
密切跟蹤世界軍事領域的最新進展,客觀認識我軍與外軍的訓練差距。我們不僅反對閉關鎖國,拒絕學習,也不盲目崇洋媚外,照搬照抄。立足我軍國情實際,走有我軍特色的信息化條件下軍事訓練之路。
●構建信息化條件下的訓練體系。
拓展信息化條件下軍事訓練,迫切需要完善訓練法規,創新優化訓練機制。加強指導,完善培訓法規。制度建設是根本性、全局性的。傳統培訓中,各級培訓法規和文件競相出臺,過於分散,甚至相互矛盾。根據有效信息需求,加強綜合立法,確保培訓法律法規的科學性和統壹性。加快制定訓練發展長遠規劃和聯合訓練條例,為規範其他層次和專項訓練條例提供指導。
理順職能,改革培訓管理機構。機械化條件下,培訓管理組織不盡合理,主要表現在缺乏頂層設計,橫向協調困難,資源浪費嚴重。要優化機構設置,按照規劃、實施、監督、保障等基本要素,將多個培訓管理部門統壹調整為相應的綜合培訓管理部門。要區分管理層級,各司其職,各負其責,不能搞“壹鍋粥”,浪費資源,抑制活力。有必要突出關鍵功能。在總部的統壹規劃下,部隊將以任務為牽引,以壹體化聯合訓練為重點。聯合訓練可以由主要軍兵種組織,也可以由各軍兵種聯合組織,提取情報信息、指揮控制、聯合打擊、全方位保障、綜合保障等關鍵要素,進行跨軍種壹體化訓練或多要素壹體化訓練。
效益優先,規範培訓運行機制。根據信息化條件下訓練過程的需要,規範訓練路徑,構建集決策、執行、評估為壹體的縱橫向訓練網絡,有效提高訓練信息收集、傳遞、反饋速度,建立健全決策、執行、監督協調運行機制,確保銜接、橫向協調、整體壹致。
作戰與訓練壹體化,縮短平戰轉換時限。將作戰指揮和訓練管理融合為壹個“運轉順暢”的訓練實體,平時研究作戰方案,籌劃戰場建設,組織領導軍兵種建設和訓練,戰時直接組織指揮聯合作戰,既有利於加強作戰指揮能力,又有利於平時聯合建設和訓練,加強各級指揮機構的平戰轉換效率。
●有效提高培訓質量和效率。
以實戰對抗訓練作為檢驗部隊戰鬥力的尺度。實戰制勝永遠是推進訓練創新的“根”和“魂”。以提高基於信息系統體系能力的多樣化軍事能力為重點,改革訓練考核方式,建立符合實戰要求的訓練標準和考核機制,以考促訓、以考促建、以考促戰,使實戰化對抗訓練真正成為提高訓練質量、促進訓練發展的有力杠桿。
以訓練等級評定為標準衡量部隊訓練水平。應以基於信息系統的系統能力為標準,創新培訓評估體系,樹立以能力為基礎、以量化為支撐、以評估為手段的培訓評估理念,構建多層次、多類別的培訓質量評估指標體系,強化培訓質量評估的評估、診斷、指導和激勵作用。
以訓練成績作為獎懲的依據。要建立健全訓練獎懲機制,把訓練成績和軍事素質納入考核任用體系,與個人進步掛鉤,強化訓練動力,促進訓練質量和效益的提高。
■構建信息化培訓需求環境
■打磨信息戰實戰能力
■大力營造信息化訓練環境。
作為軍事訓練五要素之壹的訓練環境,在機械化條件下的訓練中壹直被置於次要地位。隨著信息化武器裝備的發展和日益復雜的信息化戰場環境,傳統的訓練環境已經嚴重制約了信息化訓練的開展、訓練內容的確定、訓練方法的選擇和訓練目標的實現。
●從基於站點到基於環境的變化
機械化條件下,訓練重在以火力、機械力、防護提高作戰能力,訓練保障重在適場。信息化條件下訓練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基於信息系統的體系能力,訓練重點是提高信息獲取、信息傳輸、指揮控制、電子對抗、快速機動、精確打擊、全方位防護和綜合保障能力。以往基於場地的機械化訓練保障不可避免地存在信息化程度低、功能相對單壹、環境因素不全面等局限性。必須盡快實現從場地保障到環境化建設的理念轉變,科學構建信息化訓練環境,為信息化條件下訓練提供有效支撐,為提高信息化訓練質量提供堅實基礎,最大限度滿足未來作戰環境的強制性要求,努力做到“仗在什麽環境打,兵就在什麽環境練”。
●以“三個現代化”為基礎建設硬環境
受多種因素制約,當前訓練仍缺乏要素齊全、貼近實戰的硬環境,導致壹些訓練內容只能通過簡化或弱化背景條件、降低難度或強度來組織實施,存在基礎訓練“走過場”、戰術訓練“跑龍套”、指揮訓練“空對空”等問題,與實戰要求相差甚遠。要在基地化、網絡化、仿真化的基礎上,加快信息化條件下訓練硬環境建設,通過信息化改造和綜合利用各種資源,有機融合“三化”,構建遠程分布、功能集成、多領域聯動、開放的訓練硬環境體系,為各種復雜環境建設提供平臺和框架;需要分類建設物理戰場環境、多維偵察環境、復雜電磁環境、實戰環境、政治戰心理環境、網絡攻防環境、水文氣象環境、核生化環境等數據庫。,並根據訓練對象、訓練內容和訓練難度需求,靈活構建或自動生成不同復雜程度的訓練環境;要把各種環境建設系統與數據信息采集、性能和廣播顯示的集中控制、作戰的引導和指揮、對抗作戰的決策、訓練基地作戰能力的評估等結合起來。需要研究各種環境對作戰的影響,建立數學模型,綜合運用各種模擬仿真手段,使受訓者全方位“進入”逼真的戰場環境。
●營造以拼搏精神為主線的軟環境。
信息時代,多元化的價值觀沖擊著奉獻犧牲的價值追求,多層次的道德評價模糊了尚武精神的時代內涵,多品位的文化生活幹擾著軍營文化的主旋律,潛移默化地影響甚至沖擊著訓練動機。信息化條件下,思想動力因素仍然是訓練動力的源泉。弘揚我軍優良傳統,加強以戰鬥精神為主線、以軍營文化為背景的“軟”環境營造,為軍事訓練提供強大的內在動力。要強化和平年代的憂患意識,營造濃厚的武藝氛圍,激發軍人的革命英雄主義。要努力克服社會消極因素和不良風氣的影響,增強部隊凝聚力。當前,部隊戰鬥精神的強弱,仍然突出表現在是否進行信息化條件下的訓練這個焦點上。滿足於訓練轉型的口號,消極甚至不作為,以信息化條件不具備為由,不願意積極參與更困難、更危險的信息化條件下的訓練。這種心理狀態不僅嚴重影響了信息化條件下訓練的拓展,也嚴重影響了機械化條件下軍事訓練向信息化條件下軍事訓練的轉變。在動蕩的國際戰略環境中,面對錯綜復雜的國家安全威脅,肩負著黨和人民的重托,每壹個當代軍人和軍隊,只有銳意進取,勇敢投身於信息化條件下軍事訓練的偉大實踐,構建基於信息系統的體系能力,為國家和民族作出無愧於時代的新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