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城市基礎設施是城市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基礎條件,是城市經濟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在國民經濟發展和城市建設現代化進程中,隨著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大、城市功能的不斷演變和強化以及城市居民對生活質量和環境質量要求的不斷提高,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作為城市社會經濟活動的載體,其作用日益受到重視。深化對城市基礎設施特征和功能的認識,建設和管理好城市基礎設施,對於促進城市經濟穩定健康發展,提升城市功能和質量,實現城市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壹、城市基礎設施概念的內涵城市基礎設施中的“基礎設施”壹詞,是指“基礎”、“下部結構”、“永久基地(設施)”。所以有的學者翻譯成基礎設施,有的翻譯成基礎設施。城市基礎設施是為滿足城市物質生產和居民生活需要,向城市居民和單位提供基本服務的公共物質設施及相關行業和部門。它是整個國民經濟體系的基礎設施在城市地區的延伸。1985年7月,城鄉建設和環境保護部在北京召開城市基礎設施研討會,對城市基礎設施的定義是:“城市基礎設施是既提供物質生產又為人民生活提供壹般條件的公共設施,是城市的生存之本...城市基礎設施是城市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基礎條件,是城市經濟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在國民經濟發展和城市建設現代化進程中,隨著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大、城市功能的不斷演變和強化以及城市居民對生活質量和環境質量要求的不斷提高,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作為城市社會經濟活動的載體,其作用日益受到重視。深化對城市基礎設施特征和功能的認識,建設和管理好城市基礎設施,對於促進城市經濟穩定健康發展,提升城市功能和質量,實現城市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壹、城市基礎設施概念的內涵城市基礎設施中的“基礎設施”壹詞,是指“基礎”、“下部結構”、“永久基地(設施)”。所以有的學者翻譯成基礎設施,有的翻譯成基礎設施。城市基礎設施是為滿足城市物質生產和居民生活需要,向城市居民和單位提供基本服務的公共物質設施及相關行業和部門。它是整個國民經濟體系的基礎設施在城市地區的延伸。1985年7月,城鄉建設和環境保護部在北京召開城市基礎設施研討會,對城市基礎設施的定義是:“城市基礎設施是不僅提供物質生產而且為人民生活提供壹般條件的公共設施,是城市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城市基礎設施可分為廣義的基礎設施和狹義的基礎設施。本文中我所指的基礎設施是指狹義的基礎設施,即工程基礎設施。工程基礎壹般包括六個方面:1。城市能源系統。包括城市電力生產和輸變電設施、煤改氣、天然氣、液化石油氣生產和供應設施、城市熱能生產和集中供熱設施。2.給排水系統。包括水資源開發利用設施、自來水生產和供應設施、雨水排放和處理設施。3.運輸系統。包括道路、橋梁、公共交通站點和城市內部交通設施、航空、水運、公路、鐵路和其他城市對外交通設施。4.郵電系統。包括郵政、電信、電話和其他設施。5.城市生態環境保護體系。包括環境衛生和垃圾處理、環境監測和保護、園林綠化等設施。6.城市防災系統。包括防火、防洪、防震、防地面沈降、防風雪和人防戰略等設施。城市基礎設施中的各種設施既相對獨立又緊密聯系。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不僅對城市基礎設施提出了新的要求,也為其發展開辟了新的道路。城市基礎設施的加強、發展、完善和配套,將進壹步促進城市的社會經濟發展,推動科技進步,改善人們的生活條件和生活環境質量。二、城市基礎設施的特點作為城市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條件,城市基礎設施作為壹項系統工程,壹般具有以下四個特點:壹是服務功能的同壹性和公共性。城市基礎設施的每壹部分都有相同的功能,即服務功能。無論哪種城市基礎設施,其服務對象都是整個城市的社會生產和居民生活。城市基礎設施服務的公共性表現在兩個方面:(1)任何基礎設施都不是為特定的部門、單位、企業或居民服務,而是為城市的所有部門、單位、企業和居民提供服務,為整個城市社會和整個城市提供社會化服務。(2)城市基礎設施提供的服務,在服務對象上,既服務於物質生產,又服務於居民生活。兩者很難完全分開。據有關數據顯示,城市自來水的30%和70%,城市燃氣的50%和50%,城市道路交通的30%和70%分別為城市居民的生活和物質生產服務。第二,系統化的協調運作。城市基礎設施是壹個有機的綜合系統,也是大城市系統的壹個子系統。其系統性和協調性不僅表現為城市路網、電網、供水管網、燃氣輸配管網等明顯的自成壹體的網絡,還表現為城市基礎設施各種分類設施系統之間的緊密聯系,在城市內部形成相對獨立的體系。這個系統需要在其內部以及與外部環境協調,以便正常和良好地運行。城市基礎設施必須與城市國民經濟、人口規模、居民生活水平和城市規劃建設保持協調發展關系。此外,城市基礎設施內部的分類設施系統之間的聯系也非常緊密和協調。比如在城市道路建設中,電力、電信、供水、排水、燃氣、園林、環衛、消防等部門。而且城市供水、排水、燃氣、電信等管線往往都埋設在城市道路下。挖掘城市道路不僅會影響城市交通,還會影響其他城市基礎設施的效率。如果城市排水設施差,遇到雨水會造成交通擁堵。如果城市道路暢通,將提高城市的防火防災能力,普及城市電話,擁有良好的通訊設備,無疑將減少城市交通流量,減輕城市道路壓力。城市基礎設施的所有分類設施構成壹個有機整體,自成壹體,相互協調,不可分割。比如城市道路、公路、地鐵、鐵路、民航、公共客運、個體運輸、貨運、交通管理等。形成有機整體,形成城市交通系統;比如水資源開發利用、水源保護、防洪、供水、排水、汙水處理利用等。形成水資源和給排水系統。以上各方面顯示了它們之間的緊密聯系、相互制約和相互依存、系統運行和協調。第三,建設的超前性和組建的同步性。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推進有兩層含義。壹個是時間上的提前。從城市發展的要求來看,作為城市發展和存在的基礎,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應該走在前面:從技術的角度來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建設周期長,埋在地下的部分多,必須先行建設,否則不僅會造成重復建設,影響整體建設項目的建設周期和效率,還會浪費大量資源,影響整體效率。這就是所謂的“七通壹平”在城市建設的前期準備中必須首先實現的原因。二是容量超前,即城市基礎設施的容量要超前於城市的需求。這是因為城市對基礎設施的需求經常變化,隨時會繼續增長,但基礎設施因為影響大,不適合隨時擴張和變化。因此,城市道路等設施中埋設在地下的各種管線,工程量大,使用壽命長,建成後不易移動,應在壹定時期內根據城市的發展規劃和總體要求壹次性建成或按最終規劃建成或預留,否則會阻礙城市未來的發展和擴大。比如北京地鐵,1965設計時日客流量20萬,現在日均客流量1.7萬。北京站1959設計時,日客流量為5萬人。現在日均客流量17萬,高峰時日客流量達到23萬。由於缺乏對城市基礎設施能力的超前認識,北京的經濟建設受到了嚴重影響。城市基礎設施形成的同步性是指城市基礎設施與其他相關設施項目同時形成的能力。提前形成基礎設施的能力會導致基礎設施投資不景氣,而在後面形成基礎設施的能力會導致企業或居民區等設施投資不景氣,從而影響其效率。只有同步建設,才能實現宏觀最優的投資效益。從目前中國的總體情況來看,城市基礎設施的容量往往落後於其他項目。以北京為例,1981 ~ 1991年,平均每年新建房屋500萬平方米左右,11年累計新建房屋5600多萬平方米,超過之前30年。第四,間接和長期的好處。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管理的目的不是獲取自身的經濟效益,而是為整個城市經濟的發展提供基礎條件,促進城市經濟和其他城市事業的發展,提升城市的整體效益。城市基礎設施的投資效益和管理效果往往表現為服務對象效益的提高,進而促進城市整體效益的提高。比如城市道路橋梁的建設投資和維護費用都很高,但壹般不直接向用戶收費。當然,不可能通過市場補償的方式直接收回投資或者更新重建,更不可能提供資金積累。孤立的城市道路橋梁效益很差,但確實為城市的高效運行創造了條件。重慶長江大橋和嘉陵江大橋建成後,將把重慶的江北、南岸和市區連在壹起,幾乎100%的企業將受益。上海南浦大橋、楊浦大橋、延安東路越江隧道的建設,將對上海建設成為國際化大都市產生深遠影響。這些橋梁和隧道不直接向用戶收費。再比如引灤入津工程建成後,由於水質的改善,天津紡織印染行業的染色牢度提高了半級到壹級,壹等品率也大幅提高。另壹方面,由於上海汙水、汙水處理設施的建設,蘇州河、黃浦江水質日益下降,導致啤酒質量下降,紡織品白度不夠,許多罐頭食品難以出口,企業損失慘重。此外,城市基礎設施的間接效益有時可以通過其客戶的效益來計算。比如大連因為前幾年缺水,每年損失6億元的工業產值;如果上海的工業能增加32萬立方米的天然氣,每年將增加7-8億元的產值。因此,城市基礎設施的效益主要是通過整體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間接表現出來的。城市基礎設施投資大,使用年限長,總投資效益很難在短時間內體現出來,需要很長時間才能顯現出來。而且城市基礎設施的經濟、社會、環境效益會長期體現。例如,城市園林綠化等環境設施為城市居民創造了良好的生活環境和活動場所,使居民身心健康發展;城市防災設施的完善可以讓城市穩定安全運行,這些好處是深遠而長遠的。三、城市基礎設施在城市經濟中的作用城市基礎設施是實現城市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相統壹的必要條件,對城市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這壹重要作用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第壹,城市基礎設施是城市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條件。從古今中外城市發展的歷史考察來看,城市基礎設施是城市形成的重要條件。壹個城市要生存,就必須維持城市居民的生活,有充足的水源供應。無法想象在壹個水資源不足,沒有供水設施的地方,可以形成壹個城市。位於中國西北部絲綢之路上的古城樓蘭和印度北部的於斯就是例子。由於自然條件的惡化,水資源枯竭,城市從繁榮走向衰落,最終成為廢墟。壹個城市要想生存和發展,還必須有便利的交通條件。湖北省襄樊市是歷史文化名城,劉嬌鐵路和漢渝鐵路在此交匯,成為鐵路交通樞紐。漢江壹、二、三橋相繼建成,機場擴建,水廠擴建,排水系統建成,日供氣265438+10萬立方米的燃氣工程建成,城市內、中、外環道路建成,城市公共綠地擴大。城市建成區面積從1978的20平方公裏增加到1995的50平方公裏,城市人口從319000人增加到65萬人,市區工業總產值達到1995以上,呈現大城市雛形。改革開放新時期,深圳、珠海等特區城市在短短10多年的時間裏,從邊陲小鎮發展成為現代化城市,並呈現出不斷發展的良好勢頭。其中壹個重要原因就是城市發展初期大規模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可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對城市的形成和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第二,城市基礎設施是城市經濟正常運行的前提。城市基礎設施很大壹部分是以社會化的方式直接參與生產企業的生產。其中,供水、排水、道路、交通、燃氣、熱力、電報、電話等設施以各自特殊的方式直接進入物質生產部門的整個生產過程。毋庸諱言,沒有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和雨水、汙水的排放和處理,企業就無法生產,沒有城市道路的交通設施,生產資料就難以進入社會再生產過程,產品或商品的流通也必然會遇到很大的困難。事實上,在社會化大生產的城市經濟中,幾乎所有的生產企業都以電為動力,以水為生產資料或原料,以道路交通設施為生產企業投資和產出的基本物質條件。據統計,我國70%的城市供水、50%的燃氣、80%以上的電力用於工業生產。所以會直接影響工業生產。上海工業用氣供應長期不足,每年工業產值損失約6543.8+0億元。北京1983期間,因缺電,平均每天停電89次,壹年造成工業產值損失30億元。引灤入津前壹年,天津幾乎全城癱瘓,因為供水只剩兩周。部分城市基礎設施不直接參與企業的生產活動,但也間接影響企業的經濟效益,從而影響城市經濟的正常運行。在上海的過江隧道和南浦、楊浦大橋建成之前,汽車輪渡過江需要幾個小時,極大地影響了浦東浦西相關企業的經濟效益。重慶長江大橋建成後,不僅促進了南岸區城市經濟發展,還為城市工廠增收節支654.38+00多萬元,惠及80%以上的工廠。第三,城市基礎設施是城市居民生活質量的重要制約因素。城市基礎設施也具有服務社會的性質,其服務對象不僅是生產,也包括城市居民的生活。有些設施,如防火、防洪、防震等,也起到了保障城市安全的作用。服務於城市居民的生活,從壹開始就是城市基礎設施的功能。城市居民的生活質量主要取決於國民經濟的發展、綜合國力和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的水平,但城市基礎設施的完善程度對城市居民的生活質量也有重要影響。很難想象沒有電和煤氣供應的現代城市居民的生活會是什麽樣子。如果壹個城市交通不暢,通訊不暢,供電供氣不足,供水排水能力低等。,它談不上城市居民的高生活質量,充其量只是維持居民的生活,最終,城市會萎縮。相反,完善良好的城市基礎設施為城市居民創造幹凈、衛生、優美、舒適的工作條件和生活環境,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增強他們對城市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從而促進城市經濟的發展。良好的城市基礎設施,不僅給城市居民的生活帶來直接的感受,還能推動城市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它的影響是潛在而深遠的,所以它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第四,城市基礎設施是城市產生集聚效益的決定性因素。城市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產物。當社會生產發展到壹定階段,交換成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時,城市就產生了。城市作為人類文明和社會進步的標誌和生產力的空間載體,聚集了壹定區域內的生產資料、資本、勞動力、科技、文化、教育、衛生等,成為壹定區域內社會要素的集合體。這種聚集產生巨大的城市集聚效益和廣泛的城市輻射。城市群的效益是由於許多社會經濟單位聚集在城市空間中,實現高度專業化分工,形成經濟實體、社會實體和物質實體的有機結構,從而提高勞動生產率,產生整體的高效益。高度專業化的分工和經濟實體、社會實體、物質實體的綜合統壹,需要精確的分工和廣泛而密切的合作,使城市成為壹個高度社會化的有機整體,而這個有機整體的基礎是健全良好的城市基礎設施。完善良好的城市基礎設施可以使城市中的各種社會經濟單位更好地分工合作,加強聯系。城市基礎設施各方面快速傳遞人流、物流、信息流,緊密聚合城市區域內所有社會經濟要素,大幅提高城市各部門的經濟效益、城市社會效益和城市生態環境效益。總之,城市基礎設施是城市的基礎,是城市社會經濟運行的骨架,是城市居民獲得安全美好生活的物質前提。因此,有人形象地把它稱為城市建設的先鋒,城市生存和發展的生命線。打包
上一篇:衛生紙廠下一篇:五大新城將成為上海未來的戰略支點。五大新城的建成將給上海帶來什麽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