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企業資訊 - 如何寫好鄉鎮企業管理畢業論文

如何寫好鄉鎮企業管理畢業論文

論鄉鎮企業管理模式的創新摘要:鄉鎮企業是中國特殊時代的特殊產物,為中國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然而,近年來,鄉鎮企業主要經濟指標增速大幅下降。同時,鄉鎮企業產權制度改革已基本完成。在這樣的過渡時期,鄉鎮集體企業的原有格局演變為個體和私營企業。在新的產權結構下,鄉鎮企業的內涵和特征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因此,有必要對轉型期鄉鎮企業的管理模式進行新的審視和反思。關鍵詞:鄉鎮企業;管理模式;創新型鄉鎮企業為中國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鄉鎮企業總產值從6543.8+000億元增長到6543.8+000億元只用了7年時間,而全國社會總產值從6543.8+000億元增長用了3654.38+0年。然而,經過十多年年均兩位數的高速增長,近年來,鄉鎮企業主要經濟指標增速基本低於10%,甚至出現了負增長。同時,鄉鎮企業產權制度改革已基本完成。在這樣的過渡時期,鄉鎮集體企業的原有格局演變為個體和私營企業。在新的產權結構下,鄉鎮企業的內涵和特征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因此,我們必須對轉型期鄉鎮企業的管理模式進行新的審視和反思。第壹,管理理念的創新就像水的無常,文字的不確定,管理理念不是永久的。管理理念是企業管理模式的靈魂,企業管理模式的構建和運行以管理理念為指導。現代企業管理理論的發展變化充分體現了管理理念在企業管理模式各組成部分及其相互作用和運行中的核心作用。鄉鎮企業是中國特殊時代的特殊產物。鄉鎮企業的領導大多是地方領導,本質上是有能力的農民。所以他們壹開始進入市場,就因為膽識過人,操作靈活,很快在市場上找到了盈利空間。但由於特定制度環境的制約和商業環境的變化,它們的發展註定是畸形的。在迎合上級部門生產目標幹預的同時,又想讓自己的企業生存下去。他們在系統的裂縫中扮演壹個邊緣球。自身的缺陷也對企業的發展產生負面影響。因此,轉型時期鄉鎮企業面臨的首要問題是轉變自身的管理理念。很多鄉鎮企業通過改制建立了現代企業制度,但這種建立並不能僅僅靠上市解決所有問題。現在鄉鎮企業的領導者——董事長對此必須有清醒的認識。董事長是領導,總經理是經理,領導和經理的職能不能錯位。壹般來說,領導和管理是兩個不同又互補的行為系統,各有各的功能和特點。在今天的美國,大多數企業管理過度,領導不足。而在中國,恰恰相反,“領導”太多,管理不足。這裏所謂的領導並不是真正合適的領導。管理理論認為,並不是所有的人都既擅長領導又擅長管理,有的人有能力成為優秀的管理者,但不能成為優秀的領導者;還有的領導能力很強,但很難成為優秀的管理者。壹個成功的企業,往往需要這兩類人才。目前,我國鄉鎮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從某種意義上說,他們應該有壹個更有能力的領導者,否則很難生存到今天。但是,當我們把鄉鎮企業的發展放到中國經濟社會轉型這樣壹個大背景下,我們不難發現,鄉鎮企業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面臨著生存危機。造成這種變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技術升級的加快、國際競爭的加劇、政府對市場管制的放松、資本密集型行業的產能過剩以及勞動力結構的變化。為了在這個新環境中有效地生存和競爭,我們必須改變我們的管理理念。傳統理論認為小企業簡單,不需要管理,但這其實是壹個錯誤的概念。小企業,尤其是鄉鎮企業,比大企業更需要有組織有系統的管理。首先,鄉鎮企業必須有壹套戰略,為自己找到壹個特殊的“生態系統”,才能在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其次,鄉鎮企業需要建立壹個“高層管理團隊”,以妥善安排其高層管理人員的任務。其成員均為“兼職”,主要任務仍在於職能方面,但仍需肩負壹些高層管理任務。在鄉鎮企業中,所有屬於管理層的人都必須了解企業的重點業務,每個重點業務的目標是什麽,每個重點業務由誰負責。再次,鄉鎮企業還必須建立壹套適合自己的控制和信息系統。鄉鎮企業的市場環境瞬息萬變,必須時刻把握自己享有優勢的某個“生態位”的可能性。從發達國家中小企業占企業總數的比例來看,美國占90%,產值占美國GDP的39%,日本占98%,德國占99.6%,其GDP的53%和投資的45.6%是由中小企業實現的。因此,在我國鄉鎮企業經營觀念轉變的過程中,鄉鎮企業自身觀念的轉變當然非常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政府職能的轉變。我們認為,現在需要做的仍然是政府進壹步改善對中小型企業的服務。首先是融資服務。除少數鄉鎮企業外,大部分仍受資金瓶頸制約。當然,這是壹個大的系統工程。二是提升信息服務。信息服務平臺建設是公共產品,企業本身既沒有那麽大的實力,也沒有動力去做這些事情。同時,企業盲目去做,會導致重復建設,浪費資源。再次,清理限制和不適合鄉鎮企業發展的滯後政策。從我國的立法實踐來看,改革開放以來的成效並不大,但很多法律法規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卻大打折扣。所以我們認為,政策的清理遠比其他方面重要,使得真正決定鄉鎮企業生死的“非公經濟36條”和股權轉讓得以落實。二、組織理念的創新德魯克認為,公司的首要法則是以組織的形式生存,公司的本質是社會組織,即人文組織。現代管理理論認為,公司的組織模式必須使其在普通人的指導下持續運行,壹個人管理的機構不可能長久。中國很多鄉鎮企業都有創始人的個人特點。企業是組織人們為同壹目標而奮鬥的手段,現代生產的基礎是社會組織。除了大規模生產之外,決定企業社會機構和經濟職能的仍然是組織,即人類勞動在物質資源中有計劃的分配。組織是產業的基礎,任何產業都離不開人性化的組織,這是產業區別於工廠手工業的重要特征。對於鄉鎮企業來說,大部分很難意識到這壹點。正因為如此,從它們成立之初,有的只是地方政府部門解決財政問題的壹種更有效的制度安排。在當時以及之後的很長壹段時間內,由於長期計劃經濟造成的短缺,鄉鎮企業利用中國特有的廉價勞動力和豐富的市場機會,在制度允許的空間內大有作為。但直到現在,恐怕大多數人對鄉鎮企業的認識還僅僅停留在經濟職能的層面,而沒有上升到社會組織的層面。因此,在當前的轉型過程中,鄉鎮企業的領導者必須改變自己的組織觀念和企業組織模式。根據德魯克的觀察,在1945年,將近壹半的美國工人從事制造業,而現在從事制造業的工人數量已經下降到工人總數的十分之壹。在所有發達國家,1983的社會已經變成了員工的社會。中國人口超過654.38+0.3億,其中農民約9億。目前有2000多萬鄉鎮企業,大部分分散在廣大農村,其主要組織者是農民工。鄉鎮企業也是企業,其本質也是壹個以生產最大化為目的,組織人們共同勞動的組織。它的第壹法則是生存。為了實現產量最大化的目標,企業必須制定政策來實現不同管理部門和不同目標的合理要求。這樣企業就可以不盲目地根據權宜之計調整政策,但目前我國大多數鄉鎮企業很難做到這壹點。因此,當務之急是創新現有的過時的組織觀念,而這些觀念恰恰是鄉鎮企業過去不太重視的問題。首先要註意企業的社會性和人文性。企業的員工不是農民工,而是妳的員工。鄉鎮企業要做大做強,必須讓員工有歸屬感。其次,企業必須能夠挖掘組織內部的所有人才,能夠知人善任,揚長避短;再次,可以在不同的崗位上對員工的獨立領導能力進行考核,確保他們的失敗不會影響企業的發展。三、人力資本的創新當人力資本經濟學家把人的健康、生產技能和生產知識作為壹種資本存量,即作為現在和未來收入增長的源泉時,人力資本和非人力資本幾乎沒有區別。經過20多年的發展,鄉鎮企業的產權改革已經提上了不能再拖的議事日程。根據古典企業理論,產權模糊的企業不可能有效率。由於產權界定不明確,管理者和生產者的努力動力不足,搭便車是必然的。然而,中國的鄉鎮企業在沒有明確產權界定的情況下取得了極其迅速的發展。許多經濟學家認為,中國的鄉鎮企業名義上是集體企業,實際上是私營企業;也有人認為,由於政治原因,鄉鎮企業被嚴格限制在明確界定的私有產權基礎上成為真正的資本主義企業。周其仁認為,企業契約與市場契約不同的關鍵在於,企業契約包含了對勞務的使用,而買賣勞務的最大特點是只能事前大致說明,事後決定細節,他將此視為人力資本的產權特征。但是,人力資本天然屬於個人,必須是活的個人。在巴澤爾看來,即使在人身依附性最強的奴隸社會,盡管奴隸主可以完全控制奴隸的勞動,並拿走其全部產出,但由於奴隸是壹種主動財產,它不僅運行,而且實際上控制著勞動努力的供給。周其仁認為,人力資本有兩個特點:壹方面,人力資產天然屬於個人;另壹方面,壹旦人力資本的產權受損,其資產立即貶值或消失。因此,企業激勵的內容是將人力資本開發利用的市場價值信號傳遞給相關個人,其主體將對其人力資本存量的使用範圍和強度做出決策,進而決定其人力資本投資的未來方向和強度。可見,即使在人身依附性最強的奴隸制制度下,人力資本作為天然的個人私有財產,即使在人身依附性如此緊密的奴隸制法律結構下,也不能完全忽視其存在,更不用說在其他法律結構形式下了。當存在違背自由貿易規律的產權結構和社會制度時,就可能導致人力資本產權的“不完全”。人力資本產權殘缺是指雖然人力資本在法律權利上屬於個人,但其產權強度受損。壹旦產權不完整,產權所有者就像從未存在過壹樣“關閉”了人力資產。這種被刪除的人力資本的產權不能轉讓給其他主體進行同類開發利用,使得這種資產的經濟利用價值驟然暴跌。因此,歸根結底,人力資本的創新取決於產權改革的程度和水平。企業經濟效率的源泉是經營者人力資本產權的充分清晰界定。在由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構成的企業契約中,只有人力資本的產權對行為者具有直接的激勵和約束作用,經營者作為生產過程中的決策者和其他成員的監督者,在企業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因此,經營者人力資本產權界定的差異是企業經濟效率差異的最根本原因。經營者的人力資本所有者在不同的企業所有制條件下工作,他的經濟行為主要取決於他的人力資本產權是否得到有效界定,經營者的人力資本產權是否得到充分保護,行為權利的界定是否有利於其經營能力和人力資本價值的合理實現,人力資本的作用是否得到充分發揮。如果這些都實現了,壹個理性的經營者為了自己的效用最大化,會采取非常積極的工作行為,不管是什麽樣的產權企業。如果經營者人力資本的產權沒有完全界定,經營者就會用消極勞動來抵消由於經營者人力資本界定不完全而造成的效用損失,以達到個人效用的對等,從而降低企業的經濟效率。從以上可以看出,經營者人力資本產權的充分界定是提高企業經濟效益的關鍵。相對而言,由於鄉鎮企業的制度約束不像國有企業那麽嚴重,規模也相對較小,所以應該首先采取人力資本的創新產權界定。四。社會資本的創新普特南(1993)用社會資本理論解釋了區域經濟的發展。在《讓民主發揮作用》(Let Democracy Work)壹書中,他將社會資本視為壹種類似於道德的經濟資源,它誕生並體現在人們的交往網絡中。由於人們長期參與當地的社會、經濟和政治生活,社會資本逐漸演變為壹種可以使人。普特南還認為,社會資本是經濟發展的先決條件,社會資本的強弱決定了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由於壹個地區有著相同的歷史淵源和獨特的文化環境,人們很容易相互認識,成為壹個緊密的共同體,形成壹個緊密的人與人的交往網絡。在人與人之間的網絡中,商業聯系植根於社區和家庭結構,通過以各種方式懲罰人們或破壞人們信任關系的行為來加強這種聯系。雖然社會資本是壹種累積的存量,但隨著企業間貿易關系的長期發展,相互理解和信任的程度壹般會相應提高。社會資本的核心是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即社會成員對彼此誠實合作行為的期望。美國經濟學家弗朗西斯·福山在其名著《信任》中分析了信任對經濟發展的重要性。他認為中國社會是世界上最缺乏信任的社會。他列舉了很多研究成果,指出在美國、日本、德國,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度遠高於中國社會,包括中國的香港和臺灣省,也高於意大利和法國。意大利和中國有很多相似之處,包括官員腐敗和市場無序。他特別強調,中國企業家只信任有直接血緣關系的人,不信任家族以外的人;中國人談論圈子。圈內人信任,圈外人不信任。這樣,組織形式的交易最終只能停留在家族中,不會成為大企業。這就是中國人沒有世界品牌的原因。鄉鎮企業最初的發展壹度得益於這種豐富的社會資本。村民們世代生活在同壹個地方,他們對彼此的行為和特點都很熟悉。即使是自私的人,也可能在這種長期的互動中表現出“合作”的意願。從博弈論的角度來說,壹方的不誠信會在下壹次博弈中受到另壹方的報復,所以有可能形成壹種行為,就是互相比較合作和信任。但隨著鄉鎮企業的發展,企業關系發展到外地,工人來自五湖四海。農村世代相傳的世俗關系被打破了,依賴這種關系的激勵機制也被破壞了。在這種情況下,權利和義務明確的產權契約就成為有效激勵機制的必要因素。註:①蔡芳林毅夫:中國經濟,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3年,第157頁。②吳敬璉:《當代中國經濟改革》,上海遠東出版社,1999,第216頁。③ ④德魯克:《公司的本質》,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2年,第4、5頁。⑤周其仁:市場中的企業:人力資本與非人力資本的特殊契約,《經濟研究》第6期,1996。⑥巴澤爾、約拉姆。1977.奴隸制的經濟分析。法律與經濟學報,17,第1期:73-96。⑦樂聖:經營者人力資本產權界定與鄉鎮企業經濟效率,《中國農村調查》,2002年第3期。⑧科爾曼,J.1988,《人力資本創造中的社會資本》,美國社會雜誌20。⑨福山:《信任:社會美德與創造經濟繁榮》,海南出版社,2001,第84-96頁。
  • 上一篇:武漢簡介
  • 下一篇:新公司稅務登記網上怎麽操作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