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素壹詞是由科學家彼得·卡森和馬林·魯丘在1959中提出的,用來描述動物利用化學分子傳遞信息的交流方式。在公元1980年,科學家大衛·布倫納和他的科學小組首次探索了人類是否具有像昆蟲和動物壹樣神奇的交流能力。
直到1991,他的科學團隊才在《甾體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雜誌》上發表了自己的研究成果:發現了可能的人類信息素雄甾酮和雌三醇的存在,發現人類信息素也具有性別差異,可以激活負責人類性行為和內分泌的下丘腦,從而拉開了人類性信息素研究的序幕。
信息素作用
昆蟲信息素是昆蟲用來表達采集、覓食、交配、警戒等各種信息的化學和分子語言。其中,昆蟲性信息素是調節昆蟲雌雄吸引行為的化合物,具有敏感性和特異性,作用距離長,誘惑性強。這種技術在不接觸植物和農產品的情況下誘殺害蟲,沒有農藥殘留的擔憂。它是現代農業生態學中害蟲防治的首選方法之壹。
昆蟲性信息素作為同種昆蟲和異性昆蟲生殖階段的化學通訊工具,其化學結構具有高度的復雜性和特殊性,是昆蟲種間生殖隔離的重要保證。因此,不同昆蟲之間的性信息素不能相互替代,也不會造成混淆,在昆蟲的區域調查、植物檢疫和誘殺防治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實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