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企業資訊 - 產業升級的成本

產業升級的成本

信息技術及其產業是新經濟的支柱和先導。正是在信息技術等高新技術的有力推動下,人類進入了壹個全新的經濟時代。當今世界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總趨勢是信息化。信息化不僅成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命脈,也成為控制財富的新手段。企業信息化是現代企業的生存之道,是提高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關鍵。在新的經濟形勢下,傳統產業的信息化改造必然構成我國傳統產業升級的重要環節。中國共產黨第十五屆五中全會通過的《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的建議》提出,“信息化是中國產業優化升級和工業化現代化的關鍵環節”,“要優先推進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

信息化是高附加值、高增長、高效率、低能耗、低汙染的社會經濟發展手段。傳統產業的信息化改造可以加速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傳統產業的信息化改造包括幾個相輔相成的方面:

壹是信息產業快速發展。要實現傳統產業的信息化改造,首先要保證信息產業的快速發展,這是前提。信息產業的發展為企業的信息化建設提供了必要的信息管理設備和相關技術。更重要的是,信息產業可以直接促進傳統產業的升級。中國和遼寧省在這方面表現突出。遼寧在發展軟件產業時,要註意用軟件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創造許多傳統產業與軟件技術相結合的新途徑,如軟件與交通相結合,開發基於全球定位系統的動態目標管理系統;計算機技術、微電子技術和機械制造業的結合發展了數控機床,推動了先進裝備制造業的發展。

第二,企業的信息化建設。企業信息化建設關系到企業的生死存亡,關系到傳統產業能否在新經濟時代獲得核心競爭力,是傳統企業信息化轉型的關鍵。誠然,企業的信息化建設不僅僅是增加壹些先進的技術和設備,或者用計算機打印出手工報表。它是企業的深層次轉型,是壹項大型的系統工程,包括建立以高速數據網絡為核心的企業信息基礎設施,建立大型動態數據庫,建立新的工作流生產流程,建立網上交易手段。企業的信息基礎設施為企業的信息流通創造了物質條件,使整個企業的運作,包括產品設計,都在網絡上進行。數據庫的建立可以為決策者提供有效的依據,也是成本中心和利潤中心。建立新的工作流程本質上是為了形成快速高效的管理模式。在這種管理模式下,生產的組織不再以動力和材料為中心。相反,它專註於管理數據流。這樣,企業可以提供大量的個性化服務,使企業的生產經營更好地適應社會需求,拓展企業的生存空間。網上交易可以幫助企業打破地域和時間的限制,開拓廣闊的市場。

第三,信息基礎設施項目建設。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是信息化的基本前提。為信息產業的快速發展和企業的信息化轉型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包括國家信息基礎設施、科研基地、教育基礎設施、企業技術中心、企業創新政策和知識產權法律法規的建設。“新經濟”的概念最早是在1996年2月30日的美國《商業周刊》上提出的。目前,關於新經濟壹詞,有知識經濟、信息經濟、智能經濟、後工業經濟等不同的說法。當然,這些稱謂都從特定的角度反映了新經濟的顯著特征。但筆者認為,新經濟主要是相對於傳統經濟而言的,是壹個相對動態的概念。因為任何經濟本質上仍然是人類創造財富的經濟活動,仍然包括物質資料的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的全過程。新經濟與傳統經濟在本質上是壹致的。新經濟是信息驅動或知識驅動的經濟,與傳統的土地、勞動力和資本經濟有很大不同。新經濟和傳統經濟是對立統壹的關系。

新經濟正在改變傳統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這是新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但它不會取代傳統的經濟活動,因為軟件無法取代衣食住行。和以往的工業革命壹樣,這次工業革命以信息技術的發展為中心;它促進傳統工業部門的技術改造,使傳統工業的主導技術逐步被高新技術所取代,從而不斷提高產業結構的質量。在這個過程中,傳統經濟中的壹些資源被整合優化,轉化為新經濟的要素。在新經濟活動中,新經濟必然涵蓋傳統產業的升級。傳統產業的升級具體包括高新技術應用於傳統產業引起的技術結構、組織結構和管理水平的升級。信息技術產業和其他高科技產業在新經濟中的地位上升,並不意味著傳統產業不重要。只有互相促進,互相推動,才能推動新經濟的良性發展。首先,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迫切要求傳統產業用高新技術改造自己。舊工業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這是新技術工業發展的必要條件。

壹方面,高新技術產業的研究、開發和產業化需要傳統產業提供高性能的生產設備,如計算機芯片的生產就是壹個典型的例子。另壹方面,傳統產業的升級為信息技術和其他高科技的發展創造了更廣闊的市場。例如,信息電子技術及其產業對汽車行業的滲透,使每輛汽車的電子器件從1990年的65438美元+0.383美元增加到2000美元,蓬勃發展的汽車電子零部件市場為整個汽車電子行業帶來了數千億美元的產值。“其次,只有將新技術註入傳統產業,才能提高競爭力,增加產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從而實現更高層次的發展和自我升級。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可以催生“新產業”,如光機電壹體化、汽車電子等。”世貿組織前總幹事魯傑羅(ruggiero)指出,汽車工業不再像傳統的制造業,而更像壹個知識型產業,電子系統現在占壹輛豪華轎車總成本的70%,占壹輛普通轎車總成本的1/3。“在新的經濟形勢下,由於高新技術與傳統產業的高度融合,所謂的夕陽產業不再是產業結構升級所淘汰的,而只是夕陽技術。簡而言之,壹個國家能否成功完成工業革命,取決於傳統產業與高科技企業的緊密結合。

新經濟是在傳統經濟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不同國家新經濟的起點是不壹樣的。因此,各國新經濟的內涵都有其特殊性。在確定發展新經濟的具體產業結構模式和產業發展戰略時,必須充分考慮這種差異性和特殊性。比如中國,作為壹個沒有完成傳統工業革命的發展中國家,其“新經濟”必然有自己的特點。雖然中國式的新經濟發展戰略也應該促進高新技術的產業化,甚至不排除在壹些基礎高新技術領域實施趕超戰略,但其重點應該是:通過將高新技術引入傳統生產方式,使傳統產業在更高層次上得到發展,從而促進高新技術產業的形成和發展。在中國,傳統產業的升級有其特殊的意義和必要性。

第壹,中國高技術產業的大規模發展依賴於傳統產業的升級。首先,中國沒有足夠的資金將傳統產業快速轉化為高科技產業。新經濟中的代表行業,如IT行業,是典型的資本密集型行業。市場壁壘比較高,它的啟動和生存必須建立在壹定的資金基礎上。發展高科技產業所需的巨額資金依賴於傳統產業創造的利潤;從另壹個角度看,傳統產業的升級過程就是中國新經濟的資本原始積累過程。其次,高新技術的研發和產業化需要傳統產業提供能夠滿足其性能需求的生產設備。中國裝備工作的綜合實力只相當於美國50年代初和日本60年代初。只是處於機械化為主,單機自動化,剛性自動化的階段。數控機床數量只占機床總數的0.7%,平均產品技術落後15-20年。高新技術的發展受到了傳統產業的極大制約,不突破這壹制約就無法跨越式發展。此外,我國人口眾多,勞動者數量眾多,但勞動者素質較低。只有繼續保留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產業部門,才能解決就業問題。否則,高失業率必然會影響國民經濟的整體穩定,威脅到正在萌芽的高科技產業。傳統產業的升級和發展可以為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創造良好的社會條件。

第二,根據比較優勢理論和國際分工規律。壹個國家的安全產業結構是不偏離其比較優勢的結構。壹個國家只有根據本國資源稟賦的比較優勢來確定經濟發展戰略,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產業或部門的國際競爭力,提高本國經濟的安全性。豐富的勞動力和相對稀缺的資本是中國資源稟賦的基本特征。總的來說,中國在國際分工中的優勢產業是勞動密集型、勞動資本密集型和勞動技術密集型的傳統產業,而不是技術資本密集型的高新技術產業。面對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激烈競爭,中國應以提升傳統產業為基礎,鞏固傳統產業優勢。韓國和中國臺灣省在1997東南亞金融危機中對優勢產業的把握及其不同命運,揭示了產業結構與國家經濟安全的關系,應引以為鑒。

第三,新科技革命的快速發展對中國傳統產業的比較優勢提出了新的挑戰。這是因為傳統產業既是勞動密集型,也是技術密集型。經過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可以演變成新的現代產業。如果中國不加快傳統產業內部的技術結構和組織結構升級,將進壹步拉大與跨國公司和發達國家在質量、規模、效率、核心技術等方面的差距,失去原有的比較優勢。同時,巴基斯坦、越南等國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快速發展也將對中國構成新的挑戰。只有技術升級才能保證原有的比較優勢,並可能增加新的比較優勢。因此,基於傳統產業的升級不是對傳統經濟的消極維護,而是對新經濟的積極促進。大力發展高科技勞動密集型產業或勞資雙密集型產業是中國新經濟的主要內涵。

新經濟和傳統經濟在本質上是壹致的,新經濟不可能消滅傳統經濟活動的基本內容。換句話說,在新的經濟形勢下,傳統產業的生產方式、領先技術、組織結構都會發生很大的變化,但不會消失。新經濟的主導產業——高新技術產業與傳統產業相輔相成,有不斷融合的趨勢。它們都促進了新經濟的發展。因此,新經濟的發展不僅要促進高新技術的產業化,而且要以傳統產業的升級為基礎。以高科技產業化為標誌的新經濟涵蓋了傳統產業的升級。以高新技術的迅速發展和廣泛應用為特征的新經濟為傳統產業的升級提供了新的機遇。新經濟的形成和發展必然會給社會經濟主體——政府、企業和個人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帶來巨大而深刻的變化。在社會的大變革中,傳統產業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和傳統產業的技術創新有了新的動力。同時,新經濟引發了新壹輪全球產業結構調整,為傳統產業升級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

新經濟帶來了新的發展觀。這種發展觀是指依靠科技進步,節約資源能源,減少廢物排放,實行清潔生產和文明消費,建立經濟、社會、資源、環境協調可持續發展。這種新的發展理念對傳統產業升級的現實意義在於,綠色技術的出現和興起將推動傳統工業經濟增長方式向集約型轉變。綠色科技不僅將成為全球各大企業技術創新的主要方向,也將為我國傳統產業的升級改造提供可持續發展的路徑。資源的浪費和環境的惡化必然導致工業部門和企業競爭力的降低和喪失,應用綠色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將產生顯著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中國魯北化工有限公司就是壹個典型的例子。經過23年的開發、應用和推廣,魯北化工綠色技術創造了綠色技術,構建了綠色產業鏈,實現了源頭控制、清潔生產和資源綜合利用,使高能耗、高汙染的傳統化工行業完成了從“夕陽產業”到“綠色產業”的革命性轉變。“魯北”從壹個實驗經費40萬元的小廠,到資產50億元的全國超大型企業集團的過程,體現了綠色科技創新的巨大價值。

背後的經濟帶來了新的人才觀,新經濟要求人才內涵的升華,提出人工資源開發的重點是向潛能開發和創造力開發轉化。這種新的人才觀對我國傳統產業升級的現實意義在於:對人才的日益重視將加強人力資源的開發;以培養和引進創新人才為目標的人力資源開發將推動企業的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這些是微觀經濟領域變革的主要驅動力。普通勞動者、科技人員、管理人員、營銷人員等人力資源素質的不斷提高,將使傳統產業升級具備必要的人才實力和技術支撐,給傳統產業升級帶來新的希望。

新經濟賦予政府新的職責。新經濟不僅要求政府制定壹系列促進經濟增長和繁榮的協調政策,而且要求政府從長遠發展需要的角度著眼於知識經濟的發展,總攬全局,突出重點,有所為有所不為,將知識經濟的發展納入中長期發展規劃,組織實施,做知識經濟發展的組織者和推動者。這是因為新經濟建設涉及新舊產業的各個領域,其廣度、深度、規模、涉及領域都是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只有采取政府行為,政府幹預,才能順利實施。更重要的是,新經濟需要新的經濟基礎設施。知識經濟的基礎設施是高速數據信息網絡,只有政府才能承擔如此巨大的工程投資。政府必將成為新經濟的孵化器。在這場關系到國家命運的產業轉型競爭中,各國政府將全力以赴為企業提供技術支持、政策支持和資金支持,政府將為產業升級提供良好的基礎設施環境和其他社會條件。政府也將成為傳統產業升級的推動力。

新經濟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現代科技革命正在推動世界產業經濟的大規模調整和重組。發達國家正在走向知識密集型產業和知識經濟。並將勞動和資源密集型產業、科技產業中的勞動密集型生產環節向發展中國家轉移。中國可以抓住機會,從發達國家轉移先進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加快傳統產業的技術升級。20世紀50年代的經濟結構調整產生了日本和德國等經濟強國。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的調整培育了亞洲和其他新興工業化國家的“四小龍”。由於種種歷史原因,中國錯過了歷次發展機遇。這壹次,中國自身產業結構調整的需要與全球產業結構調整給中國提供的機遇不謀而合。兩者都專註於技術先進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新經濟給中國帶來了千載難逢的機遇。中國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潛力將為傳統產業升級提供新的動力。

  • 上一篇:財務舞弊征兆可以從哪些方面加以識別
  • 下一篇:【裝備保障指揮信息化建設研究】裝備保障指揮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