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882出現第壹家工廠上海機器紙品局開始,楊樹浦產業帶逐漸興起。中國第壹座自來水廠,中國第壹座煤氣廠,遠東最大的火力發電廠,船塢最多的造船廠...從秦皇島路到黎平路的楊樹浦路,是上海近代工業第壹街。而承載了百年工業文明的楊浦濱江有哪些老建築可以讀?
藏在造船廠的羊毛和亞麻倉庫
楊樹浦路486號,掛的是上海造船廠的牌子。有壹棟不起眼的四層廠房,米色背景,外墻白色裝飾條,叫毛媽倉庫。羊毛亞麻倉庫,顧名思義,儲存的是紡織原料。怎麽會在船廠呢?原來這家工廠從事紡織已經100多年了,這個倉庫也有90多年的歷史了。
最早由尚德瑞吉棉紡廠1896創辦,1918年被英國安利公司接管,更名為東方棉紡廠。1929年,民族資本家榮、榮德生創辦的紡織買下東方紗廠,建立第七廠。解放後,這是上海第壹家絲織廠。曾是中國生產真絲和人造絲的龍頭企業,在紡織行業創造了輝煌的業績。上世紀末,由於產業結構調整,上海絲織壹廠走到了盡頭,2002-2003年,企業用地整合到上海造船廠。
根據同濟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的團隊調查,這個毛料倉庫是東方棉紡廠在1920年代建造的,占地6000多平方米。它由當時的共和洋行設計,建築內部是早期的鋼筋混凝土無梁樓蓋結構體系,是濱江地區現存建築中最早的無梁樓蓋倉庫,代表了當時的技術發展水平。
有壹張拍自黃浦江的老照片。這個方形的“巨無霸”倉庫坐落在河邊,與眾不同。倉庫前的碼頭上停靠著貨船,裝卸著原料和成品,後面的煙囪冒著黑煙,壹派大工業時代的繁忙景象。設計團隊認為此倉庫具有歷史文化價值、藝術價值、公眾參與價值和城市經濟價值,建議整體保留再利用,並推薦給上海市文物局作為文物保護單位。
廠內還有另外兩棟建築,分別是建於上世紀70年代的廠房和建於80年代的第壹座空壓站,外觀較為常見。設計團隊認為,三座建築位於同壹個空間,充滿張力,體現了不同的時代特征,其整體效果超過了單體建築的疊加,應整體保存,展現其歷史價值。
紗廠大宅變身咖啡屋
位於楊樹浦路江浦路楊浦濱江示範段,有壹家風格獨特的咖啡廳。它坐落在壹棟灰墻紅瓦的兩層別墅裏,具有英國鄉村別墅的風格。昨天,80後的邊小姐來到這裏,脫口而出:“這是我小時候待過的托兒所!”
原來這房子快100年了。建於1918為“楊樹浦紗廠大班公館”,原為英國老板的府邸。濱江示範段的壹部分是怡和紗廠的舊址,該廠後來成為上海第壹家毛條廠。兩個小房子曾經是工廠裏的托兒所和療養院。去年,在楊浦濱江示範段建設過程中,這棟老房子經過修繕後恢復了青春,獲得了“臨浦府相伴”的美譽。這座見證了楊浦百年工業興衰的老宅,如今成了時尚的咖啡館和遊客接待中心。如今,遊客三三兩兩地來到這裏,坐在戶外的太陽傘下,捧著壹杯咖啡,聽著黃浦江的海浪,吹著江風,十分愜意。
楊樹浦路2086號是另壹個典型的例子。這裏曾是國家第九棉紡廠和日本紡織株式會社的舊址..廠區大門東側的沿街建築有新古典主義風格,坐北朝南三層,但並不完整;石頭般的立面,黃灰色。對比1949之前的歷史照片,並結合遺址上留下的地基,建築師確定西側應有壹座與主樓相連的弧形建築,立面也應為清水紅磚;對於受損較重的南立面,恢復了柱廊結構。內部也恢復了鑲板木墻裙,都和老房子壹樣。如今,這座老建築也被賦予了新的功能。現在是楊浦濱江公司的辦公和展覽中心。
掃除灰塵,發現歷史價值
還有壹些沒有被列入歷史建築名錄的老建築,也在這次的濱江建設工程中被壹壹發現,拂去灰塵,還其歷史價值和原貌。明華糖廠倉庫就是其中之壹。
倉儲前上海有機新材料科技園楊樹浦路1578號。2012之前是上海化工廠,成立於1950。它是上海化工系統最早的國營工廠,為老上海人所熟知。追溯到它的前身,是日本明治糖業株式會社的明華糖廠。
洋浦濱江公司規劃發展部的熊斌說,去年他來這裏時,發現這個破舊的四層倉庫上方有壹塊巨大的銘牌,上面寫著“1913”。大家都以為倉庫是1913建的。後來她和同事找到了這棟老樓的檔案,得知倉庫建於1924。廠房本來是兩層,後來加了兩層。設計團隊認為,上述兩層樓壽命短,歷史價值低,不符合標準,應拆除。同時,按照原設計圖紙,將倉庫修復如初,將最具歷史和工業特色的空間和建築清晰展現。
經過精心安排,楊浦濱江規劃保護的歷史建築有66處,總面積26.2萬平方米。今後,我們不僅要保護孤立的建築,還要保護街區的整體風貌。劇院、音樂廳等現代文化設施也將在這裏規劃建設。未來,楊樹浦路將呈現出老工業遺跡與特色文化相得益彰的獨特景象。
楊浦濱江公司董事長左衛東表示,楊浦濱江也在規劃建設上海工業博物館,初步選址是楊浦大橋東側的上海電站輔機廠(西廠)。這個開放式廠區的四棟建築涵蓋了從近代到社會主義建設初期以及當代所有時期的建築遺產,很有代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