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企業資訊 - 福建省第壹建築工程公司的發展簡介

福建省第壹建築工程公司的發展簡介

公司前身是浙南遊擊縱隊壹部分,1949年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壹個步兵團。1952年6月,改編為建築工程第6師第18團,參加浙江寧波機場和滬東造船廠擴建工程施工。1955年5月,集體轉業為地方施工隊伍,調往陜西省,改為建築工程部西北工程管理局第三工程公司寶雞工程處,承擔第壹個五年計劃期間的國家重點工程建設。1958年6月,寶雞工程處1460人與從西北第三工程公司、西北運輸總公司、西北機械化總公司抽調的650人,調來福建省,組建福建省城市建設局第壹工程公司,承擔三明重工業基地建設任務。9月,改為福建省建設廳第壹建築工程公司。

三明原是僅有5000余人的小城鎮,東西兩邊高山,中間為狹長河谷,丘陵起伏,壹個現代化的工業城市在這裏動工興建。公司組建後,即從閩南各縣調集大批民工組成壹支龐大的施工隊伍,施工高峰期,公司在冊職工達到15162人。1958~1960年,公司承建了三明鋼鐵廠、三明化工廠、三明化工機械廠、三明重型機械廠、三明熱電廠、三明水廠等工業廠房和福州華僑大廈、南平鋁廠廠房,完成建築安裝總產值5000萬元,竣工項目371個,竣工房屋建築26萬平方米,完成大型土方550萬立方米。

1960年後的3年調整時期,根據“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公司職工由1960年末的11233人精簡為2240人。1964年4月,省第二建築工程公司並入。1961~1965年的5年中,公司***完成建築安裝總產值4217萬元,竣工98項,竣工面積38萬平方米。除繼續承擔三明各廠續建、擴建和新建工程外,還承建福州、南平、建陽、永安、沙縣、南安、永春、仙遊等市、縣的工程。

1966年“文化大革命”初期,尚未影響公司各項工作,職工增加到4521人,完成工作量1224.81萬元,竣工房屋建築16.44萬平方米,各項生產指標都是轉業以來最好的壹年。1967年社會動亂,波及公司,職工分成幾派,領導機構癱瘓,多數領導幹部被奪權、揪鬥,發生多次鬥毆事件,秩序混亂,生產急劇下降,經營連年虧損。1967~1969年,累計虧損442萬元,依靠國家補貼度日。1970年1月,公司改編為福建生產建設兵團第18團,各工程處、隊改為營、連編制。1973年7月,重新恢復地方企業建制。1966~1975年,完成建築安裝總產值10275萬元,竣工單位工程84個,竣工房屋面積74萬平方米。主要項目有三明鋼鐵廠的650軋鋼車間和燒結車間廠房及其他配套工程,三明化工廠年產5萬噸合成氨的土建工程,福州梅峰大樓,永安火電廠擴建工程,龍巖特殊鋼廠和龍巖礦山機械廠的廠房。由於大多數職工的努力,工程質量比較好,工期也比較短,如永安火電廠的高100米煙囪,施工工期僅87天,以4個月時間優質安全地完成了龍巖特殊鋼廠231米的東山隧道。

1976年後,通過撥亂反正和初步整頓,恢復和健全以崗位責任制為中心的各項規章制度,使企業生產經營重上軌道。1977年公司轉虧為盈,利潤逐年上升。1978年後,實行改革措施,公司迅速發展提高。至1990年的15年中,完成建築安裝總產值60145萬元,竣工房屋面積209.63萬平方米。1991年、1992年又完成產值22668萬元,竣工面積31.42萬平方米。公司承建了全省38%的重點建設項目工業廠房,其中有新建的華能福州電廠、順昌水泥廠、漳平電廠和永安火電廠、福建水泥廠、三明鋼鐵廠、三明化工廠等工廠的擴建項目土建工程。1971~1983年,公司還派人出國參加在南也門和貝寧(火柴廠)的援外工程建設。1984~1987年,承包伊拉克的多拉混凝土廠等4項勞務承包工程,工程質量和施工速度都贏得當地業主好評。華能福州電廠80米跨度鋼煤棚裝吊被評為“全國施工技術優秀項目”,順昌水泥廠直徑66米的預均化庫鋼結構裝吊被評為省優質工程。漳平電廠折板墻安裝質量速度也達到先進水平。在華能福州電廠煙囪施工中,采用煙囪滑模、防扭、糾偏、激光對中、整體下降等壹系列新技術,達到快速、優質。 1990年,公司職工發展到5398人,其中有高級技術職稱的19人、中級技術職稱的92人。1992年,完成總產值11162萬元,年末全部職工4821人。

  • 上一篇:二維碼的識別原理是什麽?能造假(仿造)嗎?
  • 下一篇:簡歷中如何寫工作經歷?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