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企業資訊 - 智能建築綜述

智能建築綜述

1.智能建築基礎

信息技術給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帶來了巨大的變化,如:(1)電子商務的出現,包括網上信息服務、電子購物、電子銀行和金融服務、網上學位學習;(2)管理層的變動;(3)制造業和經濟活動的全球化。有了互聯網,壹種新設備可以在美國設計,在中國印刷,在俄羅斯制造。

建築作為人們生活和移動的場所,要適應信息化帶來的變化,智能建築的出現和發展是必然趨勢。智能建築是實現對建築內的通信系統和各種設備(空調、供暖、給排水、配電、照明、電梯、消防、治安等)的綜合管理。)通過在建築內配置各種子系統,以綜合布線為基礎,以計算機網絡為橋梁。所有這些,從技術角度來說,也對智能建築行業起到了技術支撐作用。

2.智能建築的社會背景

20世紀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導致了產業結構的深刻變化。按照日本的職業分類,從事第三產業的就業人數為1955人,為100萬人,占總就業人數的26%;1985,2800萬人,占就業人員總數的47%。這標誌著壹個脫胎於工業社會的新信息時代的到來。信息資源已經成為社會生產的主要資源,成為人類生存和社會進步的重要因素。信息產業的產值已經成為國民生產總值的主要部分,因此它是壹個民族產業,甚至是壹個全球性產業,具有明顯的獨立性和集成性特征。

從65438到0957,美國從事技術、管理、職員等辦公室工作的白領首次超過藍領。從1974到1984,美國的辦公效率提高了4%,同期工業提高了100%,農業提高了200%。同時,辦公費用以15%的速度增長。另壹方面,隨著白領的增多,人們越來越註重辦公環境的質量。依靠大量高薪上班族提供服務的經濟無法承受高辦公費用低動力的狀態。這壹矛盾必須通過適合信息社會的手段來解決。智能建築的出現為解決這壹問題開辟了廣闊的前景,尤其是其通信和辦公自動化系統,大大提高了辦公效率。

20世紀80年代以後,由於高科技的沖擊,壹些發展中國家給經濟帶來了活力,但同時也面臨著基礎設施落後、紅利缺乏等問題。於是,壹些原本由政府投資的交通、通訊項目向民間和國外開放,出現了所謂的BOT模式。從65438年到0984年,美日開始改革,全面開放,自由化。特別是90年代冷戰結束後,大量高科技軍工企業實現“軍轉民”,使得信息技術市場如火如荼。這些都為信息社會的完善和智能建築的出現創造了社會條件。

3.智能建築的概念及其發展

在信息社會,人們對現代建築的觀念也在發生變化,傳統建築提供的服務已經遠遠不能滿足現代社會和工作環境的要求。智能建築(IntelligentBuilding,IB)的出現,讓每壹棟大樓都變成了壹個小社會,裏面有很多小公司,各種商業活動需要數萬億的信息和控制指令進出整棟大樓。IB對建築物的結構、系統、服務、管理等基本要素及其內部關系進行優化組合,從而為投資提供合理、高效、舒適、便利的環境。由於經濟發展和社會信息化,“智能建築”壹詞逐漸在建築行業流行起來,中國出現了建築建設的“智能化”熱潮。很多房地產商在做廣告的時候,都會給自己的名字貼上“智能化”或者“5A級智能建築”的標簽。但建築的“智能”不僅僅是搭建壹個簡單的綜合布線系統,還可以隨便給自己加上時髦的頭銜。我們必須對智能建築有壹個全面、綜合、深入的了解,這對設計師、用戶乃至開發者都是非常重要的。

3.1智能建築的演進。IB的發展史是壹個從監控到管理的發展過程,也是建築設備監控的進化史。早期的超高層建築壹般都有很多設備,如空調系統、給排水系統、配電系統、安防系統、消防系統、停車場系統等專業系統。僅通過中央鄰室很難操作和控制這些系統。到了80年代,隨著微機技術的興起和傳統信號技術的進步,基本上所有的設備都可以在大樓的中央監控室顯示,更容易操作和管理,提高了效率。1984年,美國康涅狄格州哈特福德,壹座老舊的金融大樓被改造,建成了壹座名為(CityPlace)的建築(如圖1),從此誕生了。它是時代發展和國際競爭的產物;為了滿足信息時代的要求,高科技公司建立或重建了高科技。用高科技設備建造,如國家安全局和五角大樓。與此同時,高科技公司也創新和改善了他們的辦公或研究環境,以增強他們的九種應變能力。智能建築的概念在1984年夏天首次引入日本。近十年來,野村證券大廈、安田大廈、KDD通信大廈、NEC公司大廈、阿克森大廈、本田青山大廈相繼建成。日本是對產業集群進行全面研究並提出相關理論和實踐的最具代表性的國家之壹。1995年底,日本也成立了全國智能建築專業委員會。據壹些人估計,美國的智能建築將超過1萬座,日本和泰國的新建建築中有60%是智能建築。美國也宣稱1995之後智能建築的比例會大大提高。中國第壹座智能建築被認為是北京的發展中建築。此後,深圳王迪大廈、北京西站等壹批批智能建築相繼建成,其上交所大廈智能建築弱電工程全部由美國壹家工程公司承包。

總之,進入90年代後,智能建築蓬勃發展,緊隨美國、日本的腳步,智能建築在法國、瑞典、英國等歐洲國家以及香港、新加坡如雨後春筍般出現。

3.2智能建築的內涵和體系結構。(1)位於華盛頓特區的“智能建築研究所”對IB的定義是:“智能建築通過優化建築的四個基本要素——結構、系統、服務和管理及其內部關系,提供壹個舒適、溫暖、便捷的環境,投資合理、效率高。”(2)美國智能建築協會(AIBI)對“智能建築”的定義是:將結構、系統、服務、運行及其相互關系全面整合並達到最佳組合的高效率、高功能、高舒適度的建築。(3)日本建築界強調IB是高功能建築,是通過方便有效地利用現代信息通信設備和建築自動化技術,具有較高綜合管理功能的建築。(4)新加坡規定IB必須滿足三個條件:壹是必須具備安防、消防、環控等先進的自動控制系統,以及自動調節溫度、濕度、照明等建築參數的各種設施,才能營造舒適安全的環境;二是有良好的通信網絡設施,使數據在樓內流通;第三是提供足夠的外部通信設施和能力。(5)我們的理解:IB是壹種安全、高效、舒適、便捷、靈活、投資合理、適應信息社會需求的建築,采用系統集成的方法,將智能計算機、通信和信息技術與建築藝術有機結合,通過設備的自動監控、信息資源的管理、對用戶的信息服務以及與建築的優化組合。

3.3建築運營的綜合智能通常包括五個方面:

壹、建築功能運行自動化。大型建築的運行包括很多功能系統,如水、電、熱、空調、通訊等等。他們也各有特色。例如,水分為生活用水、生活汙水、生活熱水、生產汙水、消防用水、生活和生產廢水的處理和回用、生產和生活汙水的處理。而這些對於壹個建築來說實現自動控制是非常復雜的。所以智能的概念就是為他人制定最佳方案,並完成其運作。建築物的節能運行。智能建築的另壹個使命是降低建築中各種設備的能耗,延長其使用壽命,提高效率,減少管理人員,取得更高的經濟效益。c .通信自動化。利用電信網絡、衛星電視和計算機互聯網為建築提供現代化的信息傳輸手段。辦公室自動化。安全自動化。信號由各種攝像頭和各種觸摸探測器進行采集、分析和處理,由機電壹體化設備進行控制和保護。

壹般來說,IB由架構、CA、OA、BA四個系統組成。將它們有機整合後,IB可以為辦公業務處理提供各種高級功能,從而達到經濟、功能、可靠、安全的目標。CA、OA、BA系統* * *共同構成了建築的頭腦和神經系統,建築系統是三大系統的主體,也是建築住戶的活動空間。智能建築是人、信息和工作環境的智能結合,是建築設計、行為科學、信息科學、環境科學、社會工程、系統工程、人機工程學等多種理論學科基礎上的交叉應用。智能建築將成為未來建築的標誌。

  • 上一篇:關於比亞迪
  • 下一篇:廣東省廠務公開條例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