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制造業來說,“智能制造”這個詞就像盛夏的烈日壹樣炙熱。各種“聰明”的公司在這裏紛紛上馬,也有幾家“聰明”的公司在那裏悄然倒閉。導致很多公共媒體和自媒體在沒有做調查的情況下,像無腦猛獸壹樣跟風,評論參差不齊,不負責任,壹定程度上影響甚至打亂了制造業尤其是裝備制造業在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道路上的進度。
事實上,在事物的發展過程中,當時很少有人能肯定地分辨是非,無論是用棍子打死還是用棍子打死,都不是智者所為。實地考察,冷靜思考,審慎執行,及時整改,這才是行業內裝備制造從業者的應有之舉。
近兩年來,原機械工業部副部長沈烈楚先生就機床及相關制造領域存在的問題多次發聲,在業界造成了不小的影響。近日,沈部長授權《機床》雜誌發表《贏智能巨虧,不是智能制造的錯》壹文,與去年底發表的《參觀西門子自動化(成都)有限公司引發的思考》壹文(微信文章題為《中德智能制造有何不同?)相互呼應,深入剖析智能制造成敗背後的原因,提出自己的觀點。
贏在智能,不是“智能制造”的錯。
最近有很多關於金盛智能巨虧的報道和帖子。比如2065438+2009年4月26日《中國經濟周刊》官方微博發布《去年巨虧28.66億》無人工廠幹不下去了?金盛智能:請仔細閱讀公告。該條第1和第2款如下:
4月23日,金盛智能(300083。SZ)披露年報。2018年,金盛智能實現營業收入55.07億元,同比減少14.25%;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28.66億元,同比減少721.88%。報告期內,公司銷售毛利率為65,438+02.54%,比上年下降65,438+04.03個百分點,銷售凈利率為-52.08%,比上年下降59.25個百分點。
金盛智能是東莞市“明星企業”和“國家智能制造示範單位”。尤其是金盛智能在東莞東城建設的“無人化工廠”,是國家工信部首批智能制造專項,也是3C領域唯壹的智能制造示範項目。
壹、事件背景回顧
2065438+2006年7月24日,全國智能制造試點示範經驗交流會在廣東東莞召開。工業和信息化部主要領導出席並主持會議。中國工程院、廣東省領導,各省、市、自治區經信委/工業和信息化主管領導,重點行業、高校、科研院所領導應邀出席會議。工信部主要領導在發言中指出:“要深刻認識智能制造的艱巨性和緊迫性”,“是推進制造業供給側改革的重要體現,是構建新型制造體系的必然選擇,是推動制造業邁向中高端、建設制造強國的重要舉措”。“推進智能制造是壹項復雜而龐大的系統工程,需要不斷探索、試錯,很難壹蹴而就,必須堅持不懈、系統推進。
2065438+2006年9月,時任國務院工業主管領導視察東莞金盛智能元件有限公司。
項目落地廣東金盛智能集團有限公司(簡稱金盛智能)的前身東莞金盛智能元件有限公司(簡稱金盛精密)。這家公司主要進行手機金屬和非金屬部件的代工,是壹家“代工廠”。擁有10自動鉆孔攻絲生產線的智能車間;包括180國產高速高精度數控鉆攻中心,81國產機器人,30臺RGV,10 AGV小車,壹套自動化零件檢測系統,同時配備全國產工業軟件系統,包括雲數控平臺,CAPP,APS先進調度系統,MES生產管理系統和生產控制中心,生產過程三維模擬,還有壹條流行的自動化鉆攻提升線,壹條機器人拋光生產線, 智能制造人才培養的智能生產線,基於物聯網技術的適應制造現場的“智能感知子系統”的應用,現有智能系統的改造升級,建立制造全過程可視化集成控制中心,最新的國產軟硬件和信息架構。 從技術上講,該項目具有“三個國家”、“六個現代化”、“壹個核心”的特點。“三國”全部采用國產數控機床設備、國產數控系統、國產工業軟件;“六化”即設備自動化、工藝數字化、生產柔性化、過程可視化、信息集成和決策自主化;“壹核”是構建智能工廠的“大數據中心”。智能無人(少人)化工廠應該說是代表當時中國最高技術水平的“大寶藏”,是政、產、研、學、用幾十個單位合作的科技成果。以筆者的理解,國外也是鳳毛麟角,應該珍惜。
此外,金盛智能借此機會轉型智能制造。為了轉型,金盛智能收購創世,控股嘉燦精密,投資武漢愛普化工。這三家企業分別提供智能制造生產線中的數控機床、MES系統、自動化集成,使金盛智能能夠根據自身的經驗和教訓積累軟硬件技術,成為未來能夠為其他制造企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制造提供全方位軟硬件解決方案的集成商。這是壹個正確的戰略選擇。
二,思考與啟示
為什麽國內知名智能制造示範企業金盛智能短短幾年就巨虧?所以,金盛智能退出手機代工行業,進而退出消費電子制造業,是壹個難題。如何處理已經造成的巨大損失和無人(少人)化工廠的現有設備?
這個消息震驚了壹些制造業各行各業的同行。去年壹批消費電子尤其是手機的聯想代工企業相繼虧損,比如上市公司Orid虧損654.38+0.7億,工業技術虧損也很嚴重。因此,數控機床等設備的市場銷量也有所下降。這些代工企業使用的數控高精高速鉆攻(絲)機等設備的準入門檻較低,很多機床企業采用組裝模式,用國外進口的全套功能部件生產數控鉆攻機,導致了這類機床企業的大洗牌,甚至造成了壹些名企的資金鏈斷裂!這個教訓值得產業鏈所有企業思考。
我以前聽說過金盛智能項目。雖然我沒有直接的機會研究和檢查它,但我對這個方案有些懷疑。我為了解惑,請機械工業儀器儀表綜合技術經濟研究所(以下簡稱儀器儀表所)的專家進行了調查,但我只著眼於技術層面,沒有仔細研究深層次消費電子產品生產的特點,尤其是手機行業的市場快速變化。新技術、新材料不僅變化快,而且具有“時尚”的特點,導致產品快速叠代更新,目前代工的智能制造模式無法滿足用戶市場的變化需求。震驚之余,我請《機床》雜誌主編於涼翻出金盛智能2065438+2008長達200頁的年報進行研究,得出壹些膚淺的啟示如下。深層次的問題需要專業人士來分析。
(壹)“智能制造”不能糾正人的重大決策失誤。
金盛智能巨虧,不是“智能制造”的錯,可能是企業領導的人為決策不完全造成的。至少到目前的水平,所謂的“智能制造”無法糾正嚴重錯誤的決策。
我研究“智能制造”有幾年了,壹直在用實踐論、矛盾論、工程控制論、系統工程論的方法分析研究國內外學者發表的觀點。另壹方面,要深入企業了解中國制造業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表現。我壹直認為,中國大多數制造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還處於工業1.0和工業2.0的時代,工業3.0只存在於壹些有實力、有遠見的大中型企業中,這些企業具有國際視野,以各種方式參與國際競爭和分工。從CAD、CAM、CAPP開始,逐漸推進數字化、網絡化,大多有二三十年的歷史。比如常熟開關有限公司,從1991引進CAD技術至今,已經有28年的歷史。其他如山東龔琳、文登曲軸、柴蔚和徐工,都有20多年甚至更長的歷史。與美國、德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相比,他們的企業從工業2.0時代開始引入精益生產、準時制管理等科學管理方法,不斷優化自己的工藝流程,積累了大量數據,建立了數據中心。從工業2.0到工業3.0的時代,大概是六七十年代,筆者考察了這些國家的制造企業。大部分都有局域網、專網、內網,很多企業已經開始采用計算機管理,也就是說大量的數據已經引入計算機管理,企業各方面積累的真實數據是計算機管理的前提。
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數控機床作為商品出現,隨後開始了設備的數控時代。特別是在70年代,集成電路、數字計算機、PLC等工業控制設備逐漸得到應用,不僅用於生產產品的設計、制造和管理,還用於生產線的集成控制。數字化、網絡化和未來智能制造必須建立在先進制造技術和管理的基礎上。反過來,未來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制造的不斷深入應用,促進了先進制造技術和管理的優化和進壹步完善。兩者是辯證關系,相互促進。這也是我壹直強調的:未來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制造只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提質增效、降低成本、壓縮庫存、加速資金流、縮短研發制造時間、按質按時交貨、加強維修服務。總而言之,加快供給側改革,轉型升級,不斷滿足用戶,也就是需求側的需求。筆者認為,要正確處理目的和手段的辯證關系,才能加速補課工業1.0向工業2.0發展,進而加速推進工業3.0。目前還沒有真正到工業4.0的測試階段,因為很多企業還沒有建立正確的、全覆蓋的數據庫。工業2.0的補課是補充科學管理,建立和完善先進的技術體系和業務流程,補充人、機、料、法、環境、測量等生產要素的數字化描述,建立生產要素數據庫,為全數字化企業運營奠定基礎,數據將快速、有效、高效。
去年5438年6月+10月,筆者參觀學習了西門子自動化產品(成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西門子成都工廠”),這是業內智能化水平最高的工廠之壹。R&D的主要基地在德國,訂單由西門子總部下達。少量自動化產品由西門子成都工廠開發,銷售也由西門子總部輸送到世界各地。本質上,它也有壹個“代工廠”。這次訪問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給了我很多啟發。我回來後寫了壹篇文章:《參觀西門子自動化產品(成都)有限公司的思考——兼談中德兩國專家、企業家、官員對“智能制造”的理解差異》(本文附在文末,讀者有興趣可以指正)。或許可以找出金盛智能與西門子成都工廠在理念、戰略、戰術、實施流程上的不同之處。
成都西門子負責人表示:成都工廠不是智能工廠,技術水平僅在工業3。x階段,而是壹個全數字化的工廠(壹般來說)。為什麽?
(2)智能制造只是手段,制造出來的產品需要有市場,有競爭力。
金盛智能是專門為手機客戶代工的。它沒有自己的產品,最大的客戶是三星。三星停止訂購有兩個原因。壹是國內人力成本太高,代工廠搬到東南亞,給了金山很大的沖擊。第二,從4G到5G的發展。因為5G是毫米波,手機材質由鋁鎂合金改為玻璃塑料,增加了屏蔽效果。同時,由於消費電子產品具有“時尚”的特點,形狀變化快,工藝從模具加工變成了無模具加工(其實數控機床都可以),金盛智能更是無法適應。年報中,金盛智能的子公司深圳創世公司主要研發生產數控機床和加工中心。雖然營業額有所下降,但還沒有虧損,因為有自己的主營產品,可以快速轉型(創世紀公司註冊資本3億)。
(三)上層建築必須與經濟基礎、生產關系和生產力相適應。
筆者查閱2018年報,發現金盛集團股權結構非常復雜,有五層,各個層面的利益也不完全相同。近兩年,由於示範項目的效應,規模迅速擴大,金盛智能旗下已有15多家後代公司。我不知道這些情況對金盛智能有沒有負面影響,只有金盛的控股股東知道。還需要專業人士的進壹步觀察和深入研究。
(四)對“官、產、學、研、用”的啟示
作者:沈烈初2018 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