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知識產權保護 - 從政治經濟學原理看如何提高我國利用外資的質量

從政治經濟學原理看如何提高我國利用外資的質量

壹張

(1)繼續堅持積極、合理、有效利用外資的政策。

中國利用外資的規模已居發展中國家前列,但外商直接投資的存量仍低於世界平均水平。今後,在繼續擴大利用外資規模的同時,要著力提高利用外資的質量。我們要正確處理擴大利用外資規模和提高外資質量的關系。擴大規模是提高質量的基礎和前提,提高質量為擴大規模提供保障和動力。通過進壹步提高利用外資的質量,充分發揮外資在提高國民經濟運行質量、推動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加快新型工業化道路、促進經濟、社會和環境協調發展等方面的積極作用。

(2)抓住全球生產要素優化重組和產業轉移的機遇,進壹步優化外資產業和區域結構。

適應國際產業結構調整和科技進步加快的趨勢,重點鼓勵外商投資高新技術產業和先進制造業,加強國內產業支撐,延伸產業鏈,更好發揮外商投資企業的技術溢出效應,促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推動跨國公司在華設立更多地區總部和投資公司,提高跨國公司整體投資效率。支持跨國公司設立出口采購中心,鼓勵在中國擴大采購和出口,更多地進入其全球生產和銷售網絡。吸引跨國公司設立服務外包企業,探索在經濟條件較好、基礎設施相對完善、專業人才聚集的地區建立服務外包試點基地。繼續支持外商投資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

抓緊出臺相關配套措施,全力營造政策優勢,促進外資積極參與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和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

(三)積極穩妥推進服務業對外開放。

認真履行加入世貿組織的承諾,根據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有重點、有步驟地擴大服務業對外開放。全面開放會計、電信等服務業;對商業流通、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醫療衛生、文化教育等服務業,要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穩步擴大開放;根據我國金融監管水平和國民經濟承受能力,審慎開放銀行、證券、保險等服務業。

(四)不斷創新利用外資方式,拓寬利用外資渠道。

順應全球跨國並購快速發展趨勢,積極引導境外投資者並購境內企業。按照加入世貿組織的承諾和我國資本市場發展的現狀,穩步推進資本市場對外開放,繼續試行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制度,支持符合條件的內地企業到境外發行證券和上市。嚴格控制外債規模和結構,突出外債使用的合理性、有效性和安全性,有效防範金融和外債風險。

(5)大力改善外商投資環境,進壹步規範招商引資。

繼續保持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全面實施行政許可法,大力推進依法行政,進壹步減少和規範涉外行政審批,提高審批效率。切實轉變政府職能,著力服務市場主體,營造良好發展環境。加快涉外中介服務機構建設。深入開展保護知識產權專項行動,加大執法力度,依法懲處侵權行為,加強知識產權保護。

招商引資要因地制宜,註重實效,防止變相優惠政策、盲目攀比、層層壓指標等無序競爭行為。借鑒國外經驗,結合我國實際,推動建立政府協調引導、專業投資促進機構實施、中介機構和企業廣泛參與的投資促進機制,鼓勵和規範民間投資促進機構發展。改進招商方式,更好地打造展會、電子商務、網站等招商平臺。,提高招商引資的效果。

(六)加強對外投資的引導和監管。

根據形勢發展變化的需要,及時修訂《指導外商投資方向的規定》和《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嚴格審批壹些過熱行業的外商投資項目,堅決遏制壹些過熱行業的盲目投資和低水平擴張。對高能耗、高汙染的限制類外資項目,提高準入門檻,嚴格環保審批程序,取消相關優惠措施。盡快制定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督促外商投資企業切實履行社會責任,防止壟斷。

兩篇文章

——是吸引外資的規模。目前,關於中國吸收外資的規模有兩種截然相反的意見。有人認為,鑒於外資對中國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中國應抓住國際產業轉移的機遇,改善政策環境,進壹步擴大吸收外資規模。有人認為外資在中國的投資規模已經很大,壹定程度上壓縮了國內企業的發展空間。跨國公司往往在某些行業形成壟斷,過度依賴外資增加了經濟運行的風險,會導致東亞和拉美已經出現的問題。應該如何看待這兩種意見?中國如何更好地處理外資和內資的關系?如何避免跨國公司的壟斷和吸收外資的“拉丁美化”?

二是吸引外資的作用。改革開放以來,引進外資對中國經濟發展起到了明顯的作用。但也有人認為吸收外資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促進出口增長和創造就業上,對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的作用並不明顯。目前我國企業的競爭力更多體現在成本和價格上,缺乏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和國際知名品牌。吸收外資對中國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的推動作用有多大?中國如何在引進外資的同時引進技術,把技術引進和自主開發結合起來?

第三是吸引外資的政策。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對外商直接投資給予了壹定的優惠政策。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不斷完善,外商投資優惠政策的內容越來越少,享受優惠政策的企業範圍越來越小,但稅收等優惠政策卻保留了下來。針對這種情況,有人認為,目前世界各國紛紛出臺優惠政策,吸引外資的國際競爭更加激烈。至少中國不能取消目前的優惠政策。有人認為,中國吸收外資的快速增長,取決於勞動力資源、市場容量、產業配套、基礎設施等方面的優勢,優惠政策只是其中之壹,優惠政策的作用不可高估。同時,對外資給予優惠待遇也不符合國民待遇原則,不利於外資企業與內資企業的平等競爭。如何看待這個問題,是否應該繼續給予外資優惠政策?

四是吸納服務外包問題。根據聯合國貿發會議最近發布的《2004年世界投資報告》,全球跨國直接投資已經從制造業外包轉向服務外包,服務外包已經成為全球跨國直接投資的主要引擎。據預測,未來幾年全球外包市場將以每年30%-40%的速度增長,2005年服務外包總值將增至5850億美元,2007年進壹步增至1.2萬億美元。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跨國公司通過制造業外包將組裝和加工環節轉移到中國,形成了外商在華投資的高潮。近年來,跨國公司開始將壹些內部服務轉移到中國。以IBM為例,它與中國鐵道部成立合資公司,利用鐵路網絡和IBM的信息技術,為其他公司提供IT設備和軟件維護。毫無疑問,中國面臨著吸收服務外包的歷史性機遇。問題是,中國吸收制造業轉移的優勢在吸收服務外包方面是否同樣有效?除了發揮這些優勢,中國吸收服務外包還應該做好哪些工作?

作為對傅先生倡議的回應,本文主要就外商投資企業及其直接投資活動(FDI)在中國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和規模提出壹些看法。

首先,促進國內企業和產業的發展應該是中國引進外資的標準。

國內對外商投資企業規模和作用的認識主要基於所謂的“雙缺口、模型或發展理論”,即外商投資企業及其對外直接投資(FDI)活動對發展的貢獻主要有三:(1)可以增加當地儲蓄,從而提高當地積累率和經濟增長率;(2)可以緩解當地外匯緊張,使中國可以進口更多的機器設備;(3)可以帶來新的技術和管理技能。在這種情況下,外資流入越多越好;在中國經濟中的作用越大越好。

事實上,將跨國公司及其對外直接投資活動視為東道國資本、外匯、技術和管理技能的補充和提供者,是對其本質特征的扭曲。作為產業資本,FDI的本質體現在不間斷的“流動”運動中;而且它會壹直作為壹個整體存在,被肢解的資本或技術並不能代表FDI本身。同樣,跨國公司永遠只是壹個謀私利的企業,而不是“救世主”。此外,資源(資金、外匯、技術、管理技能等。)所帶來的跨國公司及其對外直接投資活動被視為對中國經濟發展的完全補充,但也是片面的。這種“互補關系”只存在於完全依賴外資企業的東道國小國,因為跨國公司是那裏的主角,FDI的流入本身就構成了當地的產業資本循環體系。然而,對於不完全依賴跨國公司的發展中大國來說,這種關系並不成立。從長遠來看,外國直接投資的介入只是促進當地經濟發展的壹種手段。同時,這些理論只適用於邊際分析和FDI流量相對較少的情況,而不適用於分析經過幾十年發展FDI存量已經很大的中國的情況。

顯然,中國引進FDI需要新的理論基礎和新的戰略。

就引進FDI促進國內經濟發展而言,壹般有兩種成功的策略:壹種是完全依靠跨國公司及其依賴FDI的發展模式,以新加坡為代表。這種模式只適合地理位置優越,人口少的地方;或者資源豐富人口少的國家和地區。從理論上講,只要東道國擁有某種或某些FDI生產所必需的投入資源或原材料,並且這種資源相對於東道國的人口而言是如此豐富,以至於僅僅依靠這種柑橘生產要素的租金就可以實現現代化的生活,那麽依賴模式選擇的條件就存在。從跨國公司的角度來看,這種組合也符合其垂直壹體化經營戰略的要求。新加坡式的依賴型發展模式屬於勞動力依賴型模式,建立在勞動力素質提高的基礎上。第二種是依靠本土企業,充分利用跨國公司的有利影響的自收自支發展模式,以韓國和中國臺灣省為代表。不適合選擇依賴型發展模式的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只能走自主發展的道路。與完全依賴跨國公司的依附性發展相反,自力更生發展是以本土民族企業為主體的經濟發展模式。正是通過民族企業的成長壯大,實現國內資源比較優勢的充分發揮,從而促進整個經濟的健康發展。

與之相對應的是兩種失敗戰略:壹種是完全排斥跨國公司及其有益效應的自給自足的發展模式,以改革開放前的中國和同時期的印度為代表。第二種是不符合采取依賴型發展模式的條件,卻引入了以拉美的巴西、墨西哥、阿根廷為代表的過度對外直接投資的病態依賴模式。

中國的經濟發展條件只適合自力更生的發展模式。自主發展不同於完全排外、閉關鎖國的“自力更生、獨立自主”,更不是無限制地引進外國直接投資。始終以培育和促進民族企業成長壯大為中心。放松或加強對外商直接投資的管制只是實現這壹目標的手段。因此,外國直接投資的進入不應損害中國企業的成長;同時,跨國公司對中國企業的發展只起到輔助性的推動作用,而不是相反。超過這些限度的外商直接投資流入,會抑制中國經濟的發展潛力(即資源的比較優勢),損害自主發展的基礎(即中國企業)。另壹方面,如果外國直接投資適當參與,跨國公司也將促進中國企業的成長,實現經濟自力更生的目標。

由於引進外商直接投資的規模和檔次應限於中國企業的競爭力,所以可以在中國企業競爭力強的行業引進更多的外資,跨國公司的規模可以更大。在我國企業競爭力較弱的行業或新興行業,引進外資的數量應受到限制,跨國公司的規模應與我國企業規模基本相當。同樣,跨國公司在中國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應以促進中國本土企業的成長和發展為目標。

單純追求經濟增長而不顧本土企業和產業的吸收消化能力,甚至損害本土企業和產業發展的引進外資做法應該得到糾正。同樣,在理論探討和實際工作中,總是把中國這樣壹個只能走“自主發展”道路的發展中大國和新加坡這樣壹些可以走“依附發展”模式的小國進行比較和對比,從而誤導中國做出正確的引進外資戰略選擇,這也是必須澄清和糾正的。中國在未來引進外資時,應以本土企業的發展和產業的增長為標準來衡量壹個地區引進外資的情況,而不是單方面看對GDP增長指標的貢獻。

  • 上一篇:雲南富源金田原農產品開發有限責任公司怎麽樣?
  • 下一篇:婚姻中的黃金首飾是女方的個人財產嗎?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