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知識產權保護 - 關於紡織行業問題,急!!

關於紡織行業問題,急!!

從1998年棉花經營體制改革,到2004年全面放開棉花購銷市場,我國棉花行業發展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記者通過總結分析近五年全國棉花市場供求關系的變化發現,我國棉花產業發展呈現出多個規律性的特征,這對研究今後棉花行業發展非常有益。

從2000年到今年全國棉花種植面積、產量情況和棉花市場供求關系來看,我國棉花行業發展迅猛,從種植面交、產量和企業規模都出現前所未有的巨大發展,也給紡織產業發展註入動力,推動我國紡織產業進入新的發展時期,國際競爭力明顯增加。具體分析,這些規律性的特征主要包括:

--棉花產量進入頂峰期限,產量增減幅度不大。2001年度產量為550萬噸、2002年度為500萬噸,2003年度為481萬噸,2004年度為632萬噸,今年預計576萬噸。總體看,棉花產量這五年增減波動很大,這主要是市場價格影響。但總體上我國棉花種植面積到了最大極限,最多不會超過8000萬畝,這就給產量設定了上限。全國供銷合作社棉麻局長史建偉介紹,這幾年,我國農業結構調整基本到位,棉花增加面積的回轉余地很小。

--供不應求長期存在,供求關系日趨緊張。這五年,在棉花產量增減不壹的情況下,我國棉花加工、經營企業增加迅猛,甚至超乎尋常。到目前,全國標準型軋花廠達到15000家,近兩年新增11000家,棉花加工能力達到3000萬噸,而國內實際需求才600萬噸。這就必然導致在較長時期內,棉花企業之間爭奪貨源的競爭日益激烈。

--棉花市場監管混亂,市場秩序將較長時期存在無序和惡性競爭的問題。這從這幾年,棉花企業盲目上馬、壹哄而起的情況可以看出,雖然國家推行了資格準入、生產許可證的審批等制度,但仍是初級階段,國家還缺乏對棉花市場行情走勢和企業有效的監管,供大於求的局面短期難以改變,無序和惡性競爭將長期存在。中國棉花協會常務副會長史建偉介紹,我國棉花市場混亂局面將長期存在下去。

--進口棉花受政治因素影響越來越明顯,國家貿易摩擦不斷增多。這五年,歐美對我國紡織品出口和出口企業采取設限和制裁措施的事情屢見不鮮。特別是我國加入WTO之後,實現了紡織產業國內國際壹體化的情況下,這些國家壹些別有用心的人總是找個理由給我國紡織企業找點麻煩,而本國有關部門也是不問青紅皂白就草率作出決定,老是給我國紡織企業“驚心動魄”的感覺,從而影響我國紡織產業和棉花行業的健康發展。

--紡織產業發展迅猛,用棉量逐年遞增,棉花行業和紡織產業關聯程度更加緊密,基本形成利益***同體。這五年,紡織企業用棉量逐步增加。2003年度紡紗690萬噸、用棉303萬噸,2004年度紡紗1120萬噸,用棉770萬噸,從去年9月至今,紡紗906萬噸,用棉600萬噸。而每年進口棉花數量有限,紡織企業用棉花主要靠國內供應,其相互依賴程度進壹步增加。這種局面短期內不會改變。

--棉花行業內部結構調整和紡織產業升級步伐將逐步加快,提升我國紡織品的國際競爭力。通過前些年的發展,棉花行業和紡織產業逐步接軌,這就為棉花行業內部結構調整增加外界動力,壹些不適應國際紡織品出口需要的產品將陷入經營困境,其必然要求紡織對棉花質量需求更加嚴格,這就要求棉花企業要加快技術改造步伐,生產出適應大型紡織企業使用的皮棉。這就帶動棉花種植結構、棉花加工、紡紗企業、印染企業、服裝企業等壹體化的產業結構調整,從而推動棉花行業和紡織產業的發展.

中國化纖工業已有四十多年的歷史。改革開放20多年來,中國經濟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績,中國化纖工業也步入壹個快速增長期。主要有兩個顯著特點:壹是快速增長,二是成績顯著。

特別是近十幾年來,我國化纖生產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和世人矚目的成就。90年代中後期,三資企業、鄉鎮企業和民營企業的蓬勃發展,中國化纖工業的總量又上了壹個新臺階。近20年化纖年平均增長15%,2000年化纖產量為694×104噸。

1981年以來,中國化纖壹直保持著兩位數的高速增長,20年來,產量翻了4番,特別在“九五”期間發展最快,1998年中國化纖產量首次超過美國躍居世界第壹,中國化纖產量已占世界24%。特別是“九五”期間平均年增長率高達17.1%,增長速度驚人,為世界第壹。2000年中國化纖產量為694萬噸,占國內紡織纖維比例達到57.8%。2001年產量達到828.3萬噸,產量同比增速達18.4%,化纖已成為最重要的紡織纖維原料。

據國家統計局提供的數據分析,2003年1-11月,我國化纖產量持續增加,產銷略有增加,庫存量減少。11月份產大於銷,與10月份相比,產量增加4.86%,產銷率減少8.35個百分點,庫存量增加5.58個百分點。各類品種化纖銷售價格均呈上升態勢,尤其是粘膠短纖維和滌綸短纖維上升幅度較大。

2003年1-11月,我國累計生產化學纖維1049.52萬噸,同比增加17.59%。其中:粘膠纖維71.24萬噸,增加16.90%;合成纖維966.86萬噸,增加17.71%。11月份全國化纖產量113.71萬噸,同比增加19.61%,比10月份增加4.68%。

從人均纖維和化纖消費量兩項指標來看,中國也取得了很大進步。人均纖維消費量從1980年的3.3kg上升到2000年的6.6kg,翻了壹番;人均化纖消費量也從1.4kg提高到3.7kg,已高於世界平均水平的3.5kg,但與世界化纖發達國家的8.1kg比還有很大差距。

另外,我國的化纖增長速度也明顯高於世界平均水平。這反映在我國化纖產量占世界化纖產量的比重迅速從1960年0.3%,提高到1995年15.5%。2002年化纖產量高達991萬噸,占世界化纖產量的比重達29.4%。

2002年世界纖維產量增長4.5%,達到了5600萬噸,人均年消費纖維9kg。化學纖維在世界纖維市場中占據主導地位,所占比重達60%,生產增幅為6%,產量達到3370萬噸。其中長絲纖維生產增幅為6.7%,產量達到1800萬噸,短纖維生產增幅為5.3%,產量達到1570萬噸。所有化纖品種都為增產做出了貢獻,但聚酯纖維的貢獻度特別大,增幅為7%,達到2100萬噸。近幾年,中國化纖工業仍在高速地發展,2003年化纖產量已經達到1,181萬噸,增速高達19.2%,占世界總產量的37.4%,是全球化纖產量第壹大國。但中國化纖產量仍不能滿足中國快速增長的市場需求,每年仍然需要大量進口,2003年,化纖進口185.8萬噸,增長速度達8.1%。

2004年中國的化纖產量已達1386萬噸,同比增長21.2%,占世界總產量的份額已達40.1%。同期世界總產量為3456萬噸,同比增長8.9%,其中第二、三位臺灣地區和美國分別占9.6%和8.4%,和中國大陸的差距正在拉開。

中國化纖工業快速發展的根本動力,是中國紡織加工能力的需求和巨大的紡織消費市場空間,這是壹種典型的內需型的發展模式。這種內需型的結構特點在相當長時間內不會改變,每年仍需進口較多的化學纖維,進口估計將維持在10%的年增長幅度。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和投資結構的優化,化纖行業所處地位及內部結構發生了深刻變化。在紡織工業所使用的原料構成中,化纖在我國紡織品總量中的比重逐年增加,已由1999年占我國紡織品纖維加工量的54%提高到2002年的65%,成為我國紡織行業的主要原料。差別化率由1999年的平均20%提高到2002年的45%以上,企業技術裝備先進程度、產品開發創新能力、企業綜合管理水平及經濟效益均有明顯提高,對帶動我國化纖行業整體水平的提升起到了重要作用。在企業結構上,化纖工業在調整和發展過程中,加大改革、改組、改造的力度,實現資產存量的重組和優勢企業的擴張,使壹些企業增加了活力,提高了效益。

目前,我國化纖工業隨著數量增加和規模擴大,正由數量型向質量品種效益型轉變。化纖品種規模日趨完善,內部管理及標準化工作日益加強,產品質量穩步上升。但是,與此形成明顯對照的是化纖專業技術人員嚴重不足,專業人員知識更新率跟不上市場變化發展;近幾年我國化纖產品及原料價格存在較大的波動,使整個化纖行業受到相當大的影響。

二、化纖行業的技術及裝備狀況

經過20多年的建設,我國的化纖技術裝備有了長足的進步,特別是“八五”期間,化纖技術裝備的改造和更新取得了歷史性突破。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化纖生產企業組織結構得到調整。產量在5萬噸以上的企業,由1999年的22家上升到2002年的57家,平均規模超過10萬噸/年。形成了壹批管理水平高、生產規模合理、經濟效益好的行業排頭兵企業。

2.化纖產品結構調整有了明顯成效。直接紡滌綸長絲新技術的應用顯著提高了產品在國內外市場的競爭能力,纖維出口量由1999年的8.8萬噸,增加到2002年的24.1萬噸,增量均為1.8倍,特別是高性能的差別化、功能性纖維新品種發展迅速,提高了我國紡織面料質量水平、花色品種和附加效益。

3.化纖紡織品及服裝出口創匯增長較快。1999年,化纖紡織品及服裝出口額為151.8億美元。2002年化纖紡織品及服裝出口額達到200.5億美元,3年出口量增加32.1%。

4.化纖產品的應用領域不斷拓展。化纖工業的高速發展,為我國成為紡織大國、紡織強國打下了堅實基礎,產品開發能力、技術水平都有較大幅度增長,化纖產品在國防、交通、能源、水利等產業領域都得到廣泛應用。

5.紡織企業綜合效益升級。通過實施國債技改項目,企業降低了生產成本,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和企業的經濟效益,綜合實力和整體優勢明顯增強,抗風險能力顯著提高。形成了壹批像儀征化纖集團、洛陽石油化纖集團、黑龍江龍滌集團、浙江恒逸集團、吉林化纖集團、新鄉白鷺集團、江蘇吳江絲綢集團、煙臺氨綸集團等行業骨幹企業。

隨著我國人民消費能力的大幅增長和出口的需要,今後化纖工業仍將有較大的發展空間。據預測,“十五”期間,中國的人均纖維年消耗水平將由現在的5.5公斤提高到7.5公斤。

從化纖諸品種發展情況看,滌綸纖維發展最快,1990年時生產能力為125萬噸,是1985年的2.2倍,至1995年有效產能已達200萬噸,比1990年增長60%;錦綸的生產能力1994年為27萬噸,比90年增長近壹倍;腈綸的有效產能1995年為30萬噸,丙綸為20萬噸;國內外市場需求廣泛的粘膠纖維近幾年在我國發展速度較慢,1995年有效能力為45萬噸。

目前,我國粘膠生產能力占化纖能力的10%左右,與國際平均水平接近。在合成纖維中滌綸的比重已占到合成纖維的70%,高於世界平均水平,滌綸中滌綸長絲又是發展最快的,其比重已超過短纖,但錦綸和腈綸的數量明顯不足。

從生產能力布局分析,1994年生產能力在10萬噸以上的省市僅7個,合計生產能力240萬噸,占全國生產能力的74%,並多在東部地區,中西部地區所占比例甚少。這是因為化纖工業屬資金、技術密集性產業,東部地區發展相對快壹些。隨著我國經濟的持續發展,2001年有12個省市擁有年產5萬噸以上的化纖企業,分布稍趨合理。從效益角度看,化纖作為新興的紡織原料工業,在紡織工業中已占據了相當重要的地位。作為技術密集型、高勞動生產率的行業,化纖工業近十年來為扭轉紡織全行業虧損局面作出了突出成績,在全紡織行業百家利稅大戶中,化纖企業占了50%,前十名中化纖企業占了多數。行業的市場供求情況,隨著國際經濟區域化的發展,世界紡織品生產也形成了亞洲東部、歐洲西部和北美洲各具特征的三大區域。

但畢竟我國化纖工業由於底子薄、發展時間短,國產設備技術質量水平跟不上,除部分滌綸長絲企業及新建大中型企業外,導致多數化纖企業的工藝技術落後、設備陳舊。粘膠纖維設備大多仍停留在五、六十年代水平,三廢處理欠帳多、汙染嚴重、能耗大、設備低水平延伸的情況嚴重。錦綸生產設備約40%是低速紡系列,產品毛絲多、卷裝小,不能適應噴水織機需要。

另外,化纖技術裝備重復引進現象嚴重。我國雖進口了不少國外先進化纖設備和技術,但由於國內設備制造尚未走出壹條良性循環、技貿結合的路子,致使消化吸收工作進展緩慢。

我國毛紡行業的整體滑坡,近階段還受到宏觀調控和國內外市場原料價格反彈的雙重夾擊。根據我國毛紡行業嚴重供過於求的態勢,國家有關部門已將這壹行業像棉紡行業壹樣列入須重點壓縮生產能力的名單,計劃到2000年通過兼並、破產等途徑,將現有的400多萬毛紡錠壓縮至350萬錠左右。正因如此,有關方面嚴格控制羊毛進出口許可證,致使許多企業今年許可證尚未到手。上海有家企業已拿到50萬米訂單,其中含20萬米出口訂單,但卻沒有原料可供生產。與此同時,國內羊毛價格經幾年調整後近期強勁反彈。其中66支羊毛已由每噸4.8萬元上漲到5.7萬元,80支羊毛由每噸7.5萬元上漲到10萬元,且市場上難以買到,找米下鍋成了企業的當務之急。

我國毛紡行業當前碰到的困難,既有全球範圍的影響,又有自身盲目發展、供過於求方面的因素。隨著國家產業政策的逐步實施到位,相信這壹行業中壹批產品質量好、品牌佳、有競爭力的企業將在優勝劣汰的惡性角逐中安渡難關脫穎而出。

2006年1-5月我國規模以上麻紡行業企業數量為358家,該行業實現工業總產值81.21億元,同比增加21.86%;資產合計197.83億元,同比增加13.50%;實現銷售收入74.80億元,同比增加25.88%;完成利潤總額2.27億元,同比增加14.09%;完成出口交貨值12.0億元,同比增加2.53%;行業整體從業人數14.28萬人,同比增加0.19%。由此可見,麻紡行業總量增長勢頭良好,並為我國經濟、財政、出口和就業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1-5月,我國麻紡行業產品銷售收入為74.80億元,產品銷售成本為67.23億元,產品銷售稅金和附加為0.38億元,由此可計算出毛利(銷售收入-銷售成本-銷售稅金和附加)為7.19億元,毛利率(毛利/銷售收入)為9.62%;由於利潤總額為2.27億元,可算出利潤率(利潤總額/銷售收入,即所得稅之前的利潤率,也稱稅前利潤率)為3.04%。經營環境的變化直接影響銷售成本,從而導致毛利和利潤總額出現相應的變化。

我國的生絲和坯綢分別占國際市場貿易量的六成到八成。然而,被表象掩蓋的事實是,我們充其量只是國際絲綢市場的“原料輸出國”,我們低端產品賺的錢低不上外商高端產品價值的零頭。廣東省絲綢集團公司董事長蔡高聲說,相當長的時間以來,我們所經營的廠絲、綢緞、服裝產品給人的印象是中低檔、廉價的消費品,其市場價格根本沒法與意大利200美元壹條的絲綢領帶和法國上萬美元壹件的絲綢晚禮服相提並論。

廣州是海上“絲綢之路”的發源地,廣東也是我國絲綢出口的大省,去年僅出口額就達7.7億美元,其中自營貿易的部分大多數屬於平均單價不高的“大路貨”,部分高檔產品的知識產權及品牌又不屬於我們自已。事實上,盡管我國的絲綢產品出口量大,但目前換匯水平卻僅為韓國的1/2、日本的1/4,意大利的1/13。由於缺乏世界知名品牌,我國絲綢遠未實現其應有的經濟價值。我國絲綢80%以上用於出口,每年生絲出口保持在4萬噸水平,就連產量居世界第二位的印度也都要購進部分中國生絲。表面上看,我國幾乎壟斷了全世界絲綢產業鏈的前端,但實際上,卻把高附加值的末端讓給了單純依靠絲綢深加工再出口的法國、意大利等國。

  • 上一篇:高新技術產業有哪些?
  • 下一篇:國家36個準入類證書都有什麽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