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產業是以生產和提供精神產品為主要活動,以滿足人們的文化需要作為目標,是指文化意義本身的創作與銷售,狹義上包括文學藝術創作、音樂創作、攝影、舞蹈、工業設計與建築設計。
文化產業基本上可以劃分為三類:
壹是生產與銷售以相對獨立的物態形式呈現的文化產品的行業(如生產與銷售圖書、報刊、影視、音像制品等行業);二是以勞務形式出現的文化服務行業(如戲劇舞蹈的演出、體育、娛樂、策劃、經紀業等);三是向其他商品和行業提供文化附加值的行業(如裝潢、裝飾、形象設計、文化旅遊等)。
問題二:文化產業是什麽意思 我畢業於文化產業管理專業,談談我的看法吧。
首先什麽是文化產業: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關於文化產業的定義如下:文化產業就是按照工業標準,生產、再生產、儲存以及分配文化產品和服務的壹系列活動。從文化產品的工業標準化生產、流通、分配、消費的角度進行界定。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文化產業的這壹定義只包括可以由工業化生產並符合四個特征(即系列化、標準化、生產過程分工精細化和消費的大眾化)的產品(如書籍報刊等印刷品和電子出版物有聲制品、視聽制品等)及其相關服務,而不包括舞臺演出和造型藝術的生產與服務。
事實上,世界各國對文化產業並沒有壹個統壹的說法。美國沒有文化產業的提法,他們壹般只說版權產業,主要是從文化產品具有知識產權的角度進行界定的。日本 *** 則認為,凡是與文化相關聯的產業都屬於文化產業。除傳統的演出、展覽、新聞出版外,還包括休閑娛樂、廣播影視、體育、旅遊等,他們稱之為內容產業,更強調內容的精神屬性。
2003年9月,中國文化部制定下發的《關於支持和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若幹意見》,將文化產業界定為:“從事文化產品生產和提供文化服務的經營性行業。文化產業是與文化事業相對應的概念,兩者都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產業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產物,是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逐步完善和現代生產方式的不斷進步而發展起來的新興產業。”2004年,國家統計局對“文化及相關產業”的界定是:為社會公眾提供文化娛樂產品和服務的活動,以及與這些活動有關聯的活動的 *** 。所以,我國對文化產業的界定是文化娛樂的 *** ,區別與國家具有意識形態性的文化事業。
2004年,國家統計局在與中宣部及國務院有關部門***同研究的基礎上,制定了《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從國家有關政策方針和課題組的研究宗旨出發,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將文化及相關產業概念界定為:為社會公眾提供文化、娛樂產品和服務的活動,以及與這些活動有關聯的活動的 *** 。
根據這壹概念,文化產業的範圍為:
1、 為社會公眾提供的實物形態文化產品的娛樂產品的活動,如書籍、報紙的出版、制作、發行等。
2、 為社會公眾提供可參與和選擇的文化服務和娛樂服務,如廣播電視服務、電影服務、文藝表演服務等。
3、 提供文化管理和研究等服務,如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圖書館服務、文化社會團體活動等。
4、 提供文化、娛樂產品所必須的設備、材料的生產和銷售活動,如印刷設備、文具等生產經營活動。
5、 提供文化、娛樂服務所必須的設備、用品的生產和銷售活動,如廣播電視設備、電影設備等生產經營活動。
6、 與文化、娛樂相關的其他活動,如工藝美術、設計等活動。
文化產業是否是我國必由之路:
那是肯定的。因為發達國家都在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比如美國的好萊塢(電影產業)、日本的動畫出口(動漫產業)等等。文化產業由於涉足比較廣,很多第三產業都在文化產業的範疇裏。可以說,發展文化產業壹定會對我國的經濟建設有重大貢獻。
如何走好文化之路:
這個只能從我本人的角度談談看法。
首先,要提高國民素質,提高國民的文化消費。
其次,要讓文化產業有規模成系統的發展。
第三,逐步將文化事業產業化,可以增加資本投入。
另外是體制上的問題了,這個要看國家的政策,基本上文化產業從業者能做的就是學習國外的優秀案例,發展自己的產業。
希望對妳有幫助。...>>
問題三:文化產業有哪些分類和概述,什麽是文化產業? 摘要作為壹種新型的文化發展形態和文化現象,文化產業在世界上引起人們普遍關註並對其展開研究已有半個多世紀的歷史。世界文化發展浪潮中,文化產業的概念不斷嬗變,內涵日漸豐富,專家學者對文化產業的概念進行了系統研究,但至今尚未形成壹個權威、標準的定義,沒有形成統壹的稱謂。準確把握文化產業的概念和分類,對於中西方文化產業理論發展的嬗變研究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進而能夠促進國內文化產業理論研究,推動新時期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
關鍵詞文化產業;概念;分類
“文化產業”概念源起法蘭克福學派的阿多諾(Theodor Adono)和霍克海默(Max Horkheimer)在1947年對“大眾文化”的爭議和批判。自從他們把“文化產業”納入研究範疇以來,文化產業的理論和實踐研究便得到了學術界和各國 *** 的高度關註,文化產業的變遷和發展促進了各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目前,在我國學術界,文化產業同樣是內涵豐富、具有多重含義的概念。
壹、文化產業概念區分
目前給“文化產業”這壹概念界定壹個準確的定義還是比較困難的。如果從最為廣泛的人類學意義上來說,“文化”是壹個“獨特人群或社會團體的‘生活全貌’”,由此可以引申出所有的產業都是文化產業,因為所有的產業都與文化的生產和消費有關。然而事實上,倘若我們將文化定義為“社會秩序得以傳播、再造、體驗及探索的壹個必要(雖然並非唯壹)的表意系統(signifing system)”的話,“文化產業”這壹術語的表述和使用就會更加精準和嚴謹。簡言之,文化產業通常指的是與社會意義的生產(production of social meaning)最直接相關的機構(主要指營利性的文化企業機構,但有時也包含公益文化事業單位和國家組織及非營利組織)[1]。因此,關於文化產業的定義大都應該包括廣播電視、書報刊出版、廣告以及表演藝術等。而所有這些文化活動的首要目標都是與受眾溝通並創作文本,最終多以文化產品的實體形式呈現在受眾面前。從廣義上講,所有的文化制品都是文本,但由於它們可以任人解讀,必然會造成認識上的偏差,有些概念甚至還時常混雜在壹起。
(壹)文化產業與文化事業
文化產業和文化事業是相對應的概念,長期以來,文化產業和文化事業在很多場合和領域混合使用,人們沒能準確認識到二者在很多方面存在顯著差異。隨著社會生產力的進壹步解放和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完善,伴隨著快速發展的高新科技和不斷進步的現代生產方式,文化產業日益融入大眾日常生活視野並風生水起逐漸成為壹種新興產業。文化產業和文化事業是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壹體兩翼。
壹般來說,文化事業是由 *** 主導,具有公益性質,通過提供無差別的公***文化產品和服務而滿足人們的文化需求;文化產業則由市場主導,是經營性的,主要利用市場來配置資源,推動文化企業發展壯大,調動更多非公益性資源和民營資本激活文化市場,以豐富的文化產品和服務滿足人們多元化的精神需求。[2]從資本來源上看,文化事業的生產資本由國家或社會統壹集中提供;而企業商品生產的資本來源則不同程度地呈現出多元化,廣泛吸收民營經濟進入文化產業經營領域。從管理體制看,文化事業通常實行公益性管理體制,文化產業實行經營性企業管理體制。從調控方式上看,對企業單位,國家主要通過稅收政策、法律制度和價格杠桿進行間接調控並進行合理引導;而對文化事業,則偏重以國家直接調控為主。
文化事業的特征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壹是社會公益性。絕大部分公益性文化事業如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和美術館等都是國家投資興建和撥付日常經費進行管理的,理所應當歸社會全體公民所有。二是社會......>>
問題四:文化產業的了內涵是什麽 很榮幸有人提出有關我這個行業的問題,所謂“文化產業”他是廣泛的,只是概念的定義,而不是最終內容,妳可以將其區分理解,1、文化:當然文化就包含很多定義,我們的國學、當今社會中中小企業都在做文化發展公司,包含了演藝文化、音樂文化、歷史文化、動漫影視文化、書畫藝術文化、建築文化等等;那麽何為產業?2、產業定義:所謂產業則是將壹個單壹的項目組建成壹個鏈條式發展規律,從而產生鏈條式生產、加工、制造、宣傳等系列綜合體,就像是食物鏈,產業是壹個聚集體,例如壹個服裝文化公司如何產業化發展,首先他的定義項目是服裝文化,服裝文化包含了許多(包括古代人物服裝、皇室家族服裝、民族服裝以及各個時代服裝文化)那如何產業化發展,則需將與服裝文化有關的企業形成鏈條式的鏈接,進行服裝公司、面料、生產廠家、加工、以及宣傳附加產值業統壹聚集結合形成產業化應有規模。當壹個單壹項目體形成產業化發展,而此項目又為文化項目,那則稱為文化產業,若項目中包含了創新概念以及創新思路運,則項目為:文化創意產業;這是當今市政規劃中著力打造推廣的熱門行業,也是各省市 *** 以及企業都在做的規劃工作。
問題五:文化產業的概念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文化產業的這壹定義只包括可以由工業化生產並符合四個特征(即系列化、標準化、生產過程分工精細化和消費的大眾化)的產品(如書籍報刊等印刷品和電子出版物有聲制品、視聽制品等)及其相關服務,而不包括舞臺演出和造型藝術的生產與服務。事實上,世界各國對文化產業並沒有壹個統壹的說法。美國沒有文化產業的提法,他們壹般只說版權產業,主要是從文化產品具有知識產權的角度進行界定的。日本 *** 則認為,凡是與文化相關聯的產業都屬於文化產業。除傳統的演出、展覽、新聞出版外,還包括休閑娛樂、廣播影視、體育、旅遊等,他們稱之為內容產業,更強調內容的精神屬性。2003年9月,中國文化部制定下發的《關於支持和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若幹意見》,將文化產業界定為:“從事文化產品生產和提供文化服務的經營性行業。文化產業是與文化事業相對應的概念,兩者都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產業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產物,是隨著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逐步完善和現代生產方式的不斷進步而發展起來的新興產業。”2004年,國家統計局對“文化及相關產業”的界定是:為社會公眾提供文化娛樂產品和服務的活動,以及與這些活動有關聯的活動的 *** 。所以,中國對文化產業的界定是文化娛樂的 *** ,區別與國家具有意識形態性的文化事業。盡管世界各國對文化產業從不同角度進行了不同的定義,但文化產品的精神性、娛樂性等基本特征不變,因此,文化產業是具有精神性娛樂性的文化產品的生產、流通、消費活動 。
問題六:文化產業的定義及其特點 根據這壹概念,文化產業的範圍為:
1、 為社會公眾提供的實物形態文化產品的娛樂產品的活動,如書籍、報紙的出版、制作、發行等。
2、 為社會公眾提供可參與和選擇的文化服務和娛樂服務,如廣播電視服務、電影服務、文藝表演服務等。
3、 提供文化管理和研究等服務,如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圖書館服務、文化社會團體活動等。
4、 提供文化、娛樂產品所必須的設備、材料的生產和銷售活動,如印刷設備、文具等生產經營活動。
5、 提供文化、娛樂服務所必須的設備、用品的生產和銷售活動,如廣播電視設備、電影設備等生產經營活動。
6、 與文化、娛樂相關的其他活動,如工藝美術、設計等活動。
文化產業是在全球化的消費社會背景中發展起來的壹門新興產業 , 是全球化的消費社會背景中發展起來的壹門新興產業。被公認為 “21 世紀全球經濟壹體化時代的 “ 朝陽產業 ” 或 “ 黃金產業”。
上世紀90年代初,美國前總統克林頓提出了文化產業(Culture Industry)的概念。
幾年後,英國首相布萊爾又提出Creative Industry的新概念。直譯為創造型產業,新加坡開始譯成創意產業,甚為確切。
英國的創意產業特別工作組給“創意產業”(Creative Industry)做出了如下定義:
“創意產業”就是源於個人創意、技巧和才華,通過知識產權的開發和運用,而形成具有創造財富和就業潛力的行業。
按照英國 *** 和專家的意見,“創意經濟”的範疇包括13個行業,即:廣告、建築、藝術和文物交易、工藝品、設計、時裝設計、電影、互動休閑軟件、音樂、表演藝術、出版、軟件、電視廣播等等。
文化產業更為廣泛;文化創意產業又高於傳統文化產業。
創意不是對傳統文化的簡單復制,而是依靠創意人才的智慧、靈感和想象力,借助於高科技對傳統文化資源的再創造、再提高,它是文化產業中真正創造巨額價值的部分。
英國是最早提倡創意產業的,他們列出13個行業:廣告、建築藝術、藝術品與文物交易、工藝品制作、時尚設計、時裝設計、電影及影像制作、互動休閑軟件、音樂制作、表演藝術、出版業、軟件開發、電視廣播。
美國將創意產業分為6類:文化藝術、音樂唱片、出版業、影視業、傳媒業、網絡服務業。
補充新加坡將創意產業分為3大類13個行業。第1類藝術與文化:攝影、表演及視覺藝術、藝術品與古董買賣、手工藝品;第2類設計:軟件設計、廣告設計、建築設計、室內設計、平面產品及服裝設計;第3類媒體:出版、廣播、數字媒體、電影。
我國現在的文化產業標準是國家統計局發的《文化及其相關產業分類》,在具體實踐中,各省、各市都結合各自實際,有所出入。但這是唯壹的官方標準:
第壹部分 文化服務
壹、新聞服務
1. 新聞服務
新聞業
二、出版發行和版權服務
1. 書、報、刊出版發行
⑴ 書、報、刊出版
圖書出版
報紙出版
期刊出版
其他出版
⑵ 書、報、刊制作
書、報、刊印刷
包裝裝潢及其他印刷 *
⑶ 書、報、刊發行
圖書批發
圖書零售
報刊批發
報刊零售
2. 音像及電子出版物出版發行
⑴ 音像制品出版和制作
音像制品出版
音像制作
⑵ 電子出版物出版和制作
電子出版物出版
―電子出版物出版
―電子出版物制作
⑶ 音像及電子出版物復制
記錄媒介的復制 *
―音像制品復制
―電子出版物復制
⑷ 音像及電子出版物發行
音像制品及電子出版......>>
問題七:文化產業都包括哪些內容? 文化產業主要包括九大門類:
壹是新聞服務,主要範疇是新聞業;
二是出版發行和版權服務,主要包括書、報、刊出版發行,音像及電子出版物出版發行,版權服務;
三是廣播電視電影服務,是指廣播電臺、電視臺及其他廣播電視服務,廣播、電視的傳輸和電影的制作與發行;
四是文化藝術服務,主要包括五個部分:文藝創作、表演及演出場所,文化保護和文化設施服務,文化研究與文化社團服務,其他文化藝術服務;
五是網絡文化服務,主要指互聯網信息服務,包括以下四類:互聯網新聞服務、互聯網出版服務、互聯網電子公告服務和其他互聯網信息服務;
六是文化休閑娛樂服務浮主要指旅遊文化服務,娛樂文化服務;
七是其他文化服務,主要是指文化藝術商務代理服務,文化產品出租與拍賣服務,廣告和會展文化服務;
八是文化用品、設備及相關文化產品的生產;
九是文化用品、設備及相關文化產品的銷售。
各地區的文化產業發展規劃是不同的
問題八:文化產業與文化事業的區別 文化部文化產業司司長王永章在此間舉行的2003中國卡通產業論壇上說,不同國家對文化產業的界定不壹樣,國內有些媒體對國際間的文化產業數字進行簡單對比是不科學的。
王永章說,文化產業是指從事文化生產和提供文化服務的經營性行業,文化產業是和文化事業相對應的概念,都是社會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產業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必然要求,是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完善和現代生產方式的不斷進步而發展起來的新興產業。這是今年9月文化部對文化產業的最新界定。文化產業分為影視業、音像業、文化娛樂業、文化旅遊業、網絡文化業、圖書報刊業、文物和藝術品業、藝術培訓業等9大門類。
而實際上文化產業的範圍遠遠不止以上門類,眼下媒體經常發布我國跟國外文化產業的數字差距,實際上這些數字沒有多大可比性。比如,日本文化產業產值近100萬億日元,占日本國內GDP的18.3%,僅次於制造業居第二位。但日本的文化產業包括體育、旅遊,範圍非常廣泛。韓國、美國、歐洲各國對文化產業的界定都不壹樣,所以不同國家間進行簡單的數字對比非常不科學。我國文化產業的範圍最起碼還應該包括新聞出版、廣播電視、文學藝術、信息產業的壹部分。
問題九: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是什麽關系 中宣部文化體制改革和發展辦公室副主任 高書生 文化體制改革時至今日,仍然聽到兩種相互對立的觀點:壹種觀點認為,公益性文化事業與經營性文化產業是區分不開的,在二者之間總是存在相互重疊的“準公益性”灰色地帶;另壹種觀點則認為,事業與產業只是概念之分,文化是可以產業化的,應當大力推動“文化產業化”。這兩種觀點都失之偏頗。 長期以來,我國文化單位大都采取事業體制,實行事業單位企業化管理。自2003年起,文化體制改革堅持壹手抓公益性文化事業、壹手抓經營性文化產業,把文化單位區分為公益性和經營性兩種類型,推動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制為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使其成為合格的文化市場主體。 經過幾年的實踐探索,在出版發行、文藝表演以及電影制作、發行和放映等重點領域,除個別單位繼續保留事業體制外,絕大多數都已作為經營性文化單位轉制為企業。即使在最難區分的新聞媒體行業,也已確定改革思路:黨報黨刊將廣告、發行、印刷等經營性部分剝離出來轉制為企業,電臺電視臺將網絡傳輸、電視劇制作以及廣告經營等經營性部分也剝離出來轉制為企業,實行制播分離。下壹步,擬將各類報刊社區分為時政類與非時政類兩種類型,推動非時政類報刊社轉制為企業。 文藝院團的分類改革目前也確定了基本思路,即保留事業體制的主要有三類:壹類是代表國家水準、起示範作用的,主要是文化部直屬的文藝院團;壹類是體現民族特色、屬於民族瑰寶的,如少數京劇、昆曲;再壹類就是市場發育需要壹定過程、高雅藝術的,如芭蕾、交響樂、歌劇等。 需要強調的是,文化體制改革從來沒有提出“文化產業化”,而是始終堅持事業和產業“兩輪驅動”。即使全面完成文化體制改革,所有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制為企業後,依然存在壹定數量的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包括公***圖書館、博物館、紀念館、美術館、文化館(站)等,也包括繼續保留事業體制的黨報黨刊、電臺電視臺以及時政類報刊社、公益性出版社和重點文藝院團等。“文化產業化”的觀點,是對文化體制改革的誤解。 關於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之間的關系,除了對二者進行科學的區分外,還應揭示二者之間的內在聯系。 文化是壹個民族、壹個國家的集體記憶,其以物質的和非物質的形態傳承,並作為***同財富、公***文化產品和服務,成為公益性文化事業的主體。文化事業是文化的積累與積澱,而文化的積累與積澱是永恒的、永無止境的,圖書館、博物館等積澱的就是人類在過去創造的燦爛文化。與此同時,人類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還在不斷創造新的文明成果,在充分吸收以往優秀文化的基礎上,還會產生新的精神文化需求,並表現為各種市場需求。為滿足人民群眾的當期文化消費,就要依靠文化企業創作生產豐富多彩的文化產品和服務,繁榮文化市場,從而形成了文化產業。 壹方面,文化產品和服務作為文化產業的成果,除滿足當期消費外,必然會作為文化的積累與積澱,逐漸轉化為公***文化產品和服務,成為公益性文化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文化產業發展是文化事業繁榮的基礎。另壹方面文化事業的發展與繁榮,極大地激發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創造性,文學藝術、人文社科、科學技術等原創作品不斷湧現,成為文化產業發展的源泉,促進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因此,文化事業的繁榮是文化產業發展的源泉。(編輯:王曉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