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知識產權保護 - 寫壹篇關於汽車行業發展的論文

寫壹篇關於汽車行業發展的論文

壹、中國汽車工業的總體態勢

1 中國汽車工業的總體規模

2002年,中國汽車工業全年累計生產汽車325萬輛,比上年同期增長38%;銷售汽車324.8萬輛,比上年同期增長37.1%.其中轎車產銷均突破百萬輛,分別達109萬輛和112.6萬輛,比2001年分別增長55%和56%.商用汽車的增長也很可觀。汽車工業經濟效益大幅度提高,完成工業增加值1515億元,同比增長28.7%;完成銷售收入6465億元,同比增長30.8%;完成利潤總額431億元,同比增長60.94%.汽車消費成為拉動2002年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

從中國汽車工業的產量看,已經居於世界第5位,2004年可能進入第4位。其中,轎車產量居於世界第8位。但是也要看到,世界第5位的生產規模與世界第1和第2位相差甚遠。2001年居於世界第1位的美國汽車產量為1142萬輛,居世界第2位的日本汽車產量為977萬輛。需要指出的是,2002年中國汽車工業產量中以CKD 、SKD 方式組裝的汽車在增加。

2 中國汽車工業的產業組織結構與企業規模

世界汽車工業體系已形成了所謂“6+3”的格局。即通用、福特、戴姆勒—克萊斯勒、大眾、豐田、雷諾、本田、寶馬、雪鐵龍等幾大集團進行全球化生產。中國汽車工業的產業組織結構仍然是分散的。具有法人地位的汽車生產廠有120余家。從控股關系來說,雖然有幾十家汽車廠已經分別進入了壹汽、東風、上汽等3大汽車集團,但從整體上看,中國汽車工業產業組織結構還是比較分散的。2002年,壹汽、東風、上汽等3大汽車集團生產集中度為57%,比2001年提高了8個百分點。中國轎車銷量前3位的企業分別是上海大眾、壹汽大眾和上海通用,它們的銷量占總銷量的55.23%,比2001年前3名的市場份額下降了5個百分點。

就單個企業規模而言,中國汽車工業的前4名壹汽、東風、上汽、長安汽車集團生產能力在30萬—60萬輛之間,規模經濟效益開始顯現。盡管如此,與世界級的汽車生產企業相比較,中國汽車工業企業的規模仍然偏小,在世界大汽車公司中排名較後的韓國現代汽車公司的生產能力為250萬輛。就亞洲而言,中國也缺乏有影響力的汽車企業。

就某些車型而言,中國汽車工業企業的生產能力又是相當大的。例如,壹汽、東風集團的中、重型卡車,生產能力和規模在世界上居於前列。2002年壹汽集團的中、重型卡車銷售量突破20萬輛居世界第1位。壹汽解放公司將通過技術創新和發展改造,形成世界卡車生產基地。中國的大客車、“皮卡”車、微型車的生產規模在世界上也是比較大的。

中國的大汽車公司專業化程度與國際大汽車公司相比仍然較低。中國汽車零部件生產企業仍然主要是圍繞某壹集團發展的,規模較小,尚未形成面向全行業甚至國際市場的大汽車零部件生產集團。2002年這壹情況有了較大變化。中國主要汽車公司開始按照車型組織專業化的汽車公司,例如,中國第壹汽車集團公司以原第壹汽車制造廠主體專業廠為基礎組建了壹汽解放汽車有限公司,專門從事中、重型載重車的生產、銷售,資產總額191億元。中國的大汽車公司開始把汽車零部件生產企業獨立出去,發展成為面向全行業的企業。例如,東風汽車公司把車橋廠獨立出來,成立了東風車橋有限公司,專門從事車橋生產。

3 中國汽車工業的技術水平

中國汽車工業的商用汽車開發能力具有壹定的水平和經驗,與世界先進水平有5—10年的差距。在產品系列化基礎上,中國汽車工業企業已經可以做到每年都推出大量的新產品。以東風汽車公司為例,從2000年到2001年完成了新產品申報1215個。中國汽車工業企業已經能夠進行某些轎車車身的開發設計,但尚不具有成熟的、較高水平的整體轎車開發能力。中國主要轎車生產企業在新產品開發中主要承擔的是把跨國公司的車型本土化的工作,對某些產品具有了壹定的升級改進能力,並且參加了某些聯合設計。由於沒有完整的轎車自主開發能力,中國的主要轎車產品沒有自己的知識產權。

在汽車零部件的技術開發方面,中國汽車工業企業在某些中低附加值產品方面具有相當的開發能力;在汽車關鍵零部件的技術開發方面具有壹定能力,但是與國際先進水平差距甚大。許多關鍵零部件僅僅是外國產品的仿制。以汽車發動機為例,中國汽車零部件企業生產的最先進發動機排放只能達到歐2標準,而發達國家則已經是歐4標準。中國汽車零部件企業批量生產的發動機只相當於國際20世紀90年代的水平。2001年中國進口的各類汽車發動機為246087臺,大大超過了汽車進口數量。

需要指出的是,

在決定21世紀國際汽車工業競爭的核心技術———燃料電池汽車的研制方面,從政府支持的研究開發角度看,中國汽車工業幾乎與發達國家汽車工業處於同壹水平上。如果能夠把握好產業化層面的競爭路徑,中國汽車工業可能在發動機研制方面實現跨越。

4 中國汽車工業企業的市場運作能力

隨著中國加入WTO ,各個企業都加大了促銷力度。2001年整個汽車行業的銷售費用增速高出銷售收入,增長近20個百分點。中國汽車企業在銷售維修體系方面的建設也在加速。中國的大汽車生產企業已經在全國建立了比較完整的銷售系統。盡管如此,與國際大汽車公司相比,中國汽車企業的銷售服務仍然是比較落後的。國際上圍繞汽車銷售發展起來的信貸、金融、保險、租賃已經相當完善,發達國家大汽車集團都具有相當強的這方面的實力,而中國汽車企業在這些方面才剛起步。到目前為止,汽車的分銷、售後服務,包括維修、汽車市場、汽車租賃、銷售等方面手段比較單壹,汽車分期付款也就是融資性的銷售手段還沒有完全開展起來。

國內許多品牌汽車的產銷與售後服務是脫節的。部分廠家與其經銷商的關系不是利益***同體的關系,而是基本上把市場風險轉嫁給了經銷商,經銷商主要收益靠廠家按銷量給予的年終返利、獎勵及新車銷售的裝飾、美容、保險等相應服務。中國的汽車經銷商往往只註重銷售網點和營業廳的建設,對於維修服務投入相應較少。代理商經銷網點功能更為單壹,許多汽車生產企業不得不重新構築另壹套維修站、維修配件交易網。經銷商銷車功能與維修服務功能分離,直接影響汽車生產企業擴大市場占有份額。

5 中國汽車工業企業的制造能力

從生產規模上來說,中國汽車生產企業逐步逼近國際汽車工業企業的最低經濟規模。但是勞動生產率仍然較低。2002年東風汽車公司的勞動生產率為人均3輛,而1993年世界主要汽車公司人均產量:克萊斯勒24.75輛、福特18.33輛、通用10.38輛、豐田32.93輛。較低的生產率,在很多領域抵消了中國汽車工業低廉勞動力的優勢。

中國汽車工業企業消化、吸收引進技術,引進車型國產化的努力迅速提高。相當壹批引進車型在剛推向市場時,國產化率達40%左右。20世紀80年代壹個引進車型國產化率從40%到80%,需7—8年,現在只需3—4年。中國汽車工業企業零部件配套能力有了較大提高。在中低附加值汽車零部件制造方面由於民營企業進入較多,對市場反應能力也在迅速增強。

由於中國汽車工業企業與國際大汽車公司進行了全面的合資,在主要汽車生產廠,主要生產制造環節的工藝裝備水平有了較大提高。相當多的合資企業生產線裝備是按照跨國公司生產標準引進的。有些企業還引進了柔性焊接生產線。由於合資企業要按照跨國公司要求組織生產,進入跨國公司的全球管理和質量監控體系,因此中國汽車企業在保證產品水平、質量的關鍵設備、工藝、管理制度等方面正在逐步與國際接軌。

6 中國汽車市場的變化

新產品投入市場速度加快,對產品的排放要求日益嚴格。北京市已經實行歐2排放標準,國家也對排放達到歐2標準的轎車、越野車和小客車減征30%的消費稅。由於政府從環境保護,可持續發展等角度對汽車產品技術要求提高,使中國汽車市場上汽車產品的技術水平不斷提高。20世紀80年代跨國公司拿到中國的產品,要落後於國際市場2—3代,現在則要拿出與國際市場同步推出的產品。中國汽車市場上的競爭日趨激烈,主要表現在轎車領域。中國民營企業正在加速進入轎車工業。跨國公司在2002年大規模進入中國轎車工業,跨國公司間的競爭日益激烈。 二、中國汽車工業全面融入國際汽車工業體系

1 世界汽車工業巨頭大舉進入中國

2002年隨著中國政府落實加入WTO 的有關承諾,世界汽車工業巨頭加速進入中國。壹汽與豐田、馬自達公司聯手;東風與日產全面合作,提升了與PSA 的合作層次。韓國現代汽車公司與北京汽車控股公司合資。進入中國的跨國公司初始投資規模都比較大。韓國現代汽車公司和起亞汽車公司分別計劃在2005年和2006年向合資企業投資4.3億美元和3億美元。目前,世界汽車工業前15名轎車生產商已全部在中國找到了合作夥伴。已經進入中國的跨國公司都在原有規模上擴大了投資,增加產量。廣州本田預計其2004年生產能力將翻兩番達24萬輛,而日產汽車和東風汽車的合資企業也將於2006年將產量提高到55萬輛。本田和豐田公司都把占領中國汽車市場10%的份額作為其戰略目標。主機廠進入中國的同時,跨國公司集團內的汽車零部件廠也加速進入中國市場。世界上絕大部分著名汽車零部件跨國公司已經通過獨資、合資等方式進入了中國。豐田、大眾、通用等跨國公司在中國已經擁有幾十家至上百家汽車零部件廠。隨著本田公司進入中國,東風本田發動機公司也在廣州成立,年產發動機12萬—24萬臺。

跨國公司加速進入中國汽車工業,使中國汽車工業重組不斷加速。2002年,發生了中國汽車工業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企業重組,天津汽車公司並入壹汽,使豐田與壹汽攜手。東風與日產成立了“東風汽車有限公司”。以壹汽、東風、上汽等3大集團分別攜手2—3家跨國公司組成的大集團,初步形成中國汽車工業新的“3+9”的產業格局。即壹汽、東風、上汽3大集團加上廣州本田、重慶長安、安徽奇瑞、沈陽華晨、南京菲亞特、浙江吉利、哈飛、昌河和江鈴汽車9個獨立骨幹轎車企業。在“3+9”中,壹汽、東風、上汽3大汽車集團的產量約占全國汽車產量的50%,另外9個獨立生產商的汽車產量合計約占全國的40%.“3+9”的汽車產量已占到全國的90%.以跨國公司和國內大集團為主,按照市場規律進行的兼並重組,將在21世紀初使中國汽車工業產業組織結構趨於合理。

2 中國汽車工業與國際汽車工業的融合不斷深化

(1)在合資較少的載重車制造領域,中國汽車企業開始全面與跨國公司合資、合作。2002年,東風汽車公司與日產合資成立了“東風汽車有限公司”,生產包括日產全系列乘用車和東風的重、中、輕型卡車及客車;東風集團與日產的全面合作,為其載重汽車產品高水平、高速度發展創造了條件;上海汽車公司與通用、日產合資生產重型卡車。

(2)外國企業開始進入汽車制造裝備、銷售、維修服務、咨詢、研究開發等領域。東風與日本大阪機工株式會社合作生產系列適應高速、高性能生產的臥式加工中心,可以滿足中國汽車工業大批量零部件柔性加工的需要。加入WTO 前,中國汽車企業的銷售渠道是不對進口汽車開放的。加入WTO 後,出現了合資的汽車銷售企業。為企業進行戰略咨詢的外國公司也進入了中國汽車工業。政府有關部門即將推出《汽車金融機構管理辦法》。國內主要汽車生產廠商和福特、大眾、通用等國際巨頭都已向中國人民銀行提出成立汽車金融服務公司的申請,汽車金融開放已進入倒計時。2002年,進入中國的跨國公司壹般都承諾或者已經開始在合資企業中建立研究開發中心。

  • 上一篇:想問壹下福田重工和濰坊市的情況。
  • 下一篇:信息法的目錄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