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福祥壹生經歷了復雜多變的政治風雲,他以壹個普通的農民,統帥號稱數十萬之多的流民隊伍轉戰甘陜,繼而轉身投入清軍,並成為清軍方面大員,壹時為清廷最高統治者所倚重,令中外側目。但就在他的仕運如日中天之際,中國世紀之交的壹場巨變,使他從政治的峰巔跌入低谷,從而結束了他轟轟烈烈的軍事政治生涯。可以說,董福祥是晚清人物中富有傳奇色彩的壹個,他的發跡史就是壹個謎。
董福祥壹生經歷了復雜多變的政治風雲,扮演過多重角色,而正是這些角色之間的變換記載了他的發跡史。
董福祥(1839-1908),字星五,環縣毛井王朝山(清代屬固原轄)人。他的父親董世猷為當地哥老會首領,為人豪爽,好賑人急而嫉惡如仇。董福祥兄弟三人,排行老二,自小受家風影響,嗜好拳技,慷慨俠義,喜結交綠林中人,常往來於幫會,地方豪紳對他存有畏懼之心。受家庭與環境影響,董福祥的軍事政治生涯開始於團練活動。因為人民鬥爭的連續不斷,團練在清代連綿不絕,但卻不是固定的組織,壹直只是清朝用來配合清軍活動的臨時性輔助組織。所以它有事則興,事息則散。董福祥所率領的團練亦屬如此,是西北特定事變下的產物。
同治初年,陜甘 *** 起事占據隴東,董福祥利用其父與哥老會的關系,與張俊、李雙良組織團練,保衛地方安寧,壹時追隨者絡繹不絕,勢力不斷壯大。安化縣把總王藹臣不願意看到董福祥坐大,於是將他捕獲,押入囚籠,對他施以開水燙頂酷刑,獄卒不忍心,謊報董福祥已死,棄屍荒郊,僥幸的是他被壹老嫗救回家中醫傷。董福祥大難不死,遂重整旗鼓,與官兵對抗。這樣,董福祥開始由服從清朝的團練轉變與清軍對抗的匪。此後,他率領的匪軍為清軍金順部所敗,退至陜北三邊。董福祥由團變匪就在這壹時期。其究竟何時與官府決裂難以考究,實際上這是壹個充滿鬥爭的過程,不會是突發的。研究者指出,最早記載董福祥為匪的是陜西巡撫劉蓉同治五年五月的奏折。奏折稱,據同知鄢太愚、總兵段登雲察稱四月二十日探報甘省逆回董福祥、高萬錳、叛匪曾得勝等聚眾萬余,竄踞安化屬之棗子碥、王家坳、範家坳、黑老虎山壹帶地方,清軍兩次攻擊,俘獲協從以千計。幾乎同時,該年四月慶防統領張在山亦報告:土匪蘇存鴻勾同伍彩臣等潰勇屯踞西溝壹帶,圍攻民堡,肆行搶殺。
同治中期,陜甘總督左宗棠進兵西北,董福祥在三邊被湘軍統領劉松山部打敗,同治七年遂投降劉松山。這是他人生的又壹個轉折點,標誌著他仕途的開始。他的軍事才能被劉松山所賞識,委任為前敵總指揮。董福祥所部選精壯三千多人編為董字三營,董福祥為指揮自領中營,張俊領左營,李雙良領右營,隨松山出花馬池(今寧夏鹽池),攻克靈武,直逼回軍據點金積堡。同治九年,劉松山為回軍所傷陣亡,由其侄劉錦棠統軍,冬季攻克金積堡。董福祥因作戰有功,擢升都司,受命鎮守金積堡。
同治十壹年,董福祥以參將率部隨劉錦棠進軍河州,打敗甘肅回軍馬占鰲部,迫使馬占鰲投降,陜西回軍白彥虎部敗入新疆。董福祥因鎮壓回軍有功,官至提督,鎮守河西。光緒元年,左宗棠率部出關追擊白彥虎殘部,反擊阿古柏侵略勢力。董字三營為劉錦棠部先鋒。西進途中,大風驟起,沙塵蔽日,清軍皆不能進。惟董字三營久處西北,不避風沙,沖鋒在前,相繼收復烏魯木齊,攻克瑪納斯城,首戰告捷。光緒三年四月,左宗棠令全軍三路並進,直取南疆,董福祥率部翻越天山,急行軍壹千二百多裏,攻克南疆門戶達阪城。接著馬步兼程,收復托克遜城,俘敵二萬余眾。五月,敵酋阿古柏為部下所殺,白彥虎敗入俄境,投降沙俄。八月,清軍追殲南疆殘敵,接連攻克收復喀喇沙爾、庫車、阿克蘇、烏什等城,隨後收復喀什噶爾、英吉沙爾、葉爾羌以及和闐四城。至此,新疆全部收復,捍衛了祖國領土完整。董福祥在西征中無役不從,戰功威重,久為諸將之冠。以軍功賞穿黃馬褂,世襲雲騎尉,任阿克蘇總兵,駐防哈城。光緒十六年擢升喀什噶爾提督,十七年調任烏魯木齊提督,二十年晉尚書銜。董福祥西征和駐守新疆計十九年,禦敵戍邊,興修水利,開墾屯田,整修道路,發展農業,朝野贊頌他名重邊陲,功留瀚海。
中日甲午戰爭的爆發,為董福祥和其甘軍的進壹步崛起提供了契機。光緒二十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中國戰敗,京師震動,董福祥奉命率甘軍進京,屯兵駐薊州壹帶。護衛京師。第二年,河州、湟中等地又爆發 *** 、撒拉族人民反清鬥爭,清 *** 任命董福祥為甘肅提督,率部剿滅,河湟的反清鬥爭平息後,董福祥因功晉升太子少保。
光緒二十三年,慈禧太後再次垂簾聽政,次年戊戌變法,董福祥奉命率甘軍進京,甘軍編入北洋軍武衛軍,任武衛軍統領,駐防直隸、山西。其時,外國列強加緊侵略中國,京津壹帶爆發義和團起義。在人民反侵略鬥爭的推動下,載漪、董福祥等主戰派官吏亦奮起抗擊侵略者。二十五年,董福祥再任甘肅提督。二十六年月五月十三日,董福祥奉命率部進入北京,駐守永安門。日本使館書記生杉山彬明目張膽,乘車出迎八國聯軍,董福祥令營官將其刺殺;五月十八日下午,德國公使克林德帶領水兵在東單牌樓附近向巡邏的清軍挑釁,董福祥下令其部將其擊斃。井配合義和團打退入侵廊坊東站的侵略軍,圍攻東交民巷的外國使館區。七月十九日,八國聯軍自通州逼近京師,董福祥率甘軍在廣渠門英勇拼殺,後撤至東便門、朝陽門、正陽門壹帶與俊略者血戰,擊斃沙俄軍團長安寧科夫,擊傷其將軍。時人稱贊最為奮勇者,唯董福祥壹軍。七月二十日,北京陷落,慈禧太後西逃,董福祥擔任隨護大臣。清 *** 與八國聯軍議和後,董福祥被侵略者指控為首兇,強令清 *** 將其誅殺,慈禧因其護駕有功,素有勞績,著即革職。光緒二十七年,董福祥由西安回到金積堡,耕田隱居。光緒三十四年正月初九卒於寧靈廳(今金積保),終年六十九歲,遺囑將他多年儲銀40萬兩上繳國庫,以充軍餉。九月,他的遺體安葬於固原南鄉十裏墩官山。同時,在南鄉官道豎立董少保故裏碑壹座。
可以說,清末人物中,董福祥是富有傳奇色彩的壹個。董福祥由團練到匪至最終變為清末宮廷重臣,他傳奇的發跡史就成為壹個永遠需要開掘的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