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中國稅務 - 求人教版歷史必修壹知識點概括

求人教版歷史必修壹知識點概括

第1課 從內外服聯盟到封邦建國

知識結構:

1.夏:出現公***權力,但保留氏族公社特點。

2.商:政治制度是內服與外服制度,具有濃厚的神權色彩。

3.西周: 分封制 定義:

目的:鞏固周的統治(奴隸主的統治)

主體:同姓親族

宗法制 目的:鞏固分封制形成的統治秩序,解決貴族之間在權力、財產和土地繼承上的矛盾。

核心:嫡長子繼承制

內容:確立大宗、小宗體系

作用:利於凝聚宗族,防止內部紛爭,強化王權

工具:禮樂制度

第2課 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

知識結構:

1.統壹

(1)群雄割據 A.春秋爭霸 B.戰國變法:秦國商鞅變法。

(2)統 壹: 時間:前221年;人物:贏政。

2、中央集權的確立

(1)確 立: A. “皇帝制”:皇權至上、皇位繼承制

B. 三公九卿制:三公是丞相、禦史大夫、太尉(中央)

C. 郡縣制(地方)

(2)加強皇權的措施:制定官吏選拔和考核制度;制定細苛、嚴密的法律。

(3)影 響:打破分封制,奠定大壹統王朝制度基礎。

第3課 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的鬥爭

知識結構:

1. 漢初郡國並行,導致諸候尾大不掉,引發七國之亂。

2. 漢武帝集權措施:建中朝、設刺史、頒布推恩令。

3. 藩鎮割據與五代十國:唐朝中後期,地方勢力增強,出現藩鎮割據局面;唐滅亡後,中國進入五代十國的分裂時期,五代十國是藩鎮割據的繼續和發展;這壹時期,南方經濟得到較大發展;後周世宗改革,為北宋結束五代十國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礎。

4. 宋加強中央集權

(1)措施 ①收精兵:“三衙”、樞密院、原則;

②削實權:設通判、文臣任州郡長官;

③制錢谷:財賦大部分運往京師;

(2)影響 利:改變藩鎮割據分裂局面,加強中央集權;

弊:造成“積貧積弱”的後患。

第4課 專制皇權的不斷加強

知識結構:

1. 三省六部制的確立及其演變

(1)隋唐實行三省六部制

(2)宋分割相權:設“中書門下”省(宰相辦公機構)、樞密院管軍政、“計相”管財政。

(3)元:壹省制(中央),行省制(地方)

2. 丞相制度的廢除:明太祖誅殺胡惟庸,廢除丞相;明成祖設立內閣。

3. 清朝的軍機處

(1)清初:內閣和議政王大臣會議

(2)雍正設立軍機處

A.特點:軍機大臣品級不高,受皇帝召見,跪奏筆錄

B.影響:提高清王朝行政效率,專制皇權高度發展

1. 君主專制特點:由君主個人全權占有和控制整個國家機器,其統轄範圍內的任何人物對君主都是絕對隸屬和臣服的關系。

2. 中國封建制度發展的內在邏輯:壹方面中央集權不斷加強; 另壹方面各種權力結構和權力關系壹步步地集中到皇帝這壹權力的軸心上。二者關系:中央集權與君主專制相輔相成,中央集權是君主專制的前提和基礎,君主專制是中央集權的必然產物。其目的都是要從政治制度上保證中央政府的權威和君主個人的絕對權威。

3. 中央集權化進程大致體現在 :

(1)財政上,“利出壹孔”,歸於中央

(2)剝奪地方人事權,官吏自帝出。

(3)司法上,法由帝頒,律由國掌。

(4)軍事上,“強幹弱枝”,中央宏觀調配全國軍隊,皇帝總攬兵權

(5)意識形態領域,推行“別黑白而定壹”的文化專制主義。

4. 君主專制的加強突出表現在相權的削弱,以及君王建立有效的權力轉移和分散機制上。

秦漢:三公制度

隋唐:三省體制,則把相權壹分為三,體現皇權的加強

宋朝:削弱宰相實權(三省長官沒有實權)

明朝:明太祖廢中書省,罷丞相不設;明成祖設內閣

清朝又設軍機處

5. 秦至清的中央與地方機構

朝代 中央機構特點 中央機構 地方機構

秦 傳承開創 三公九卿 郡縣制

漢 漢承秦制 中朝 外朝(三公九卿) 郡、國並行

隋唐 承前啟後,有所創新 三省六部 道州縣三級

宋 進壹步加強 二府三司 路州縣三級

宋 進壹步加強 二府三司 路州縣三級

元 有新發展 壹省二院 行省制

明 空前加強 廢丞相、設內閣 省府縣

清 達到頂峰 設軍機處 省府縣

6. 評價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中央集權和君主專制使得整個國家都處於皇帝的壹元化領導之下,皇帝具有絕對權威和至高無上的權力。正如美國費正清教授所指出的那樣:在這樣壹個專政社會裏,皇帝把教會和國家的職能集為壹身,他是軍事也是精神的領袖,是行為的楷模和正義的主宰。他的全能總括了國家的壹切主要職能,包括國家對於全人類的尊崇。他是“天下之壹人”,是社會政治殿堂前的帥旗。

(1)積極作用

它在維護國家統壹、社會穩定、抵禦外來侵略、組織水利工程、發展社會經濟、防止分裂割據、加強民族交流等方面起著積極作用。

(2)消極作用

人民的政治壓迫和經濟剝削十分殘酷;導致了思想禁錮和文化專制主義,使科技的運用和發展受到抑制;為了爭奪皇權,父子、兄弟、君臣、大臣之間不惜血刃;宦官專權、外戚幹政是君主專制統治的伴生物;在明清資本主義萌芽產生以後,它還束縛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延緩了封建制度的瓦解。而當時西方許多國家則通過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建立起資產階級的政治制度,從而有力地推動著社會的進步和生產力的發展。中國社會的發展步伐,從此開始大大落後於西方,從而埋下日後被動挨打的禍根。

第二單元 古希臘和古羅馬的政治制度

學習本單元,要把握兩條線索,壹是希臘、羅馬的政治體制演變;二是羅馬法的制定與演變。註重三個重要知識點:壹是愛琴文明與古希臘城邦制度;二是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三是古羅馬的政制與法律。

三要形成壹個觀念:西方政治文明的源頭,在於古希臘和羅馬。無論是古希臘的民主制,還是古羅馬的***和制與元首制,無論是他們創造的法律制度,還是哲人們的政治智慧,都給後人提供了寶貴的參考經驗。

第5課 愛琴文明與古希臘城邦制度

知識結構:

(壹)愛琴文明

1.克裏特文明:王宮建築、象形文字

2.邁錫尼文明:王宮、衛城、王室陵墓、線形文字B、尚武好戰

(二)黑暗時代:300年

(三)城邦時代

1.城邦的定義:前8~前6世紀,壹種國家形態

2.城邦殖民

原 因:多山多島、人多地少;航海業發達

影 響:促進發展,開拓眼界,為創造自己的獨特文明奠定了基礎

城邦特點:小國寡民,各邦長期自治

政治類型:貴族制、民主制(最流行)

第6課 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

知識結構:

1. 發展歷程

君主制:終身制、世襲制

貴族制:集體領導的任期制、選舉制

民主制:前594年梭倫改革將雅典政治引上民主的軌道;克裏斯提尼改革確立。

2. 特點:人民主權與輪番而治(通過公民大會、五百人議事會和民眾法庭等機構的設置來體現其特點)

3. 評價:創造了壹系列民主運作的方式,有利於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和才智,為後世民主政治的發展積累了寶貴的經驗。但只是男性公民的民主,外邦移民、奴隸、他國公民和婦女沒有享受到民主權利,了這壹部分成員的自身發展能力。既是偉大文明的催化劑,又是社會不估的暴力機器。

第7課 古羅馬的政制與法律

知識結構:

壹、政制發展

1. ***和制

(1)貴族***和制:由執政官、元老院、公民大會三層機構組成

(2)保民官的設置:監督政府,維護平民利益

2. 帝制

(1)元 首 制:公元前27年,屋大維建立

(2)君主統治:公元3世紀,戴克裏先

二、法律制度

1.《十二銅表法》

背景:***和國時期平民長期鬥爭的結果

內容:基本上是習慣法的匯編,維護了貴族利益。

評價:沒有給平民帶來多少好處,但仍是平民的勝利;貴族再不能像過去那樣隨意解釋習慣法;始終是羅馬的基本法。

2.《查士丁尼民法大會》

組成:《查士丁尼法典》《查士丁尼法學總論》《查士丁尼學說匯纂》《查士丁尼新敕,其中影響最大的是《查士丁尼法典》

對羅馬法的評價:以《十二銅表法》為開端、《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為總結的羅馬法,是世界史上內容最豐富、體系最完善、對後世影響最廣泛的古代法律。

第三單元 近代西方資本主義政體的建立

學習本單元,要把握壹條線索:從新航路開辟到工業革命,從英國到德國,在資產階級革命或改革後都建立起以議會的設立為標誌的資產階級政治統治。把握四個重點:壹是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確立;二是美國1787年憲法的誕生與聯邦政府的建立;三是法蘭西***和制的確立;四是德意誌統壹的完成與資產階級統治的確立、發展。 理解壹個重要觀點:盡管英、法、美、德各國民主政治發展程度不相同,但在形式上都建立以議會為核心的代議制度,並且議會的權力在不斷發展。

第8課 漸進的制度創新(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確立和發展)

知識結構:

壹、君主立憲制的確立

1.《大憲章》:給王權設定了界限

2.《權利法案》

背景:1688年“光榮革命”

內容:確立了議會主權,國王的權力受到議會的明確限

影響:英國建立了君主立憲制 (從人治走向法治)

二、責任內閣制的形成

1. 1721年,羅伯特?沃爾波成為第壹任首相

2. 內閣全體成員對政府事務集體負責

3. 兩黨制逐漸形成,首相和內閣從多數黨中選出

三、民主化趨勢:1832年議會改革法,擴大的選舉範圍,確保資產階級民主正體穩定和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

第9課 北美大陸上的新體制(美國的新體制)

知識結構:

壹、聯邦憲法的制定

背景:松散的州際聯盟弊端暴露

制定:1787年費城制憲會議制定了1787年憲法

原則:中央集權原則;分權制衡原則;民主原則

發展:1789年制定出憲法的前10條修正案

二、聯邦制的鞏固

1. 1787年聯邦憲法頒布後,美國建立了聯邦制國家,政體為資產階級總統***和制,但州權主義觀念仍很活躍。

2. 內戰結束後,美國憲法修正案進壹步肯定了聯邦法律的至上性和國家的統壹,鞏固了聯邦的統壹。

三、兩黨制的形成和發展

1.兩黨制成為美國分權制衡體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2.美國的兩黨有其截然不同的歷史傳統和基本群眾;

3.兩黨操縱著美國生活的政治選舉。

第10課 走向***和的艱難歷程

知識結構:

壹、***和國的建立

1.法國大革命

①1789年法國制憲議會通過《人權宣言》

②1791年9月,制憲議會頒布1791年憲法,規定法國為君主立憲制國家

2.第壹***和國的建立:1792年9月,國民大會宣布法國為***和國

二、政體的曲折發展

1.1804年,拿破侖建立法蘭西第壹帝國

2.1848年,法蘭西第二***和國成立

3.1852年,路易?波拿巴建立法蘭西第二帝國

三、***和政體的最終確立:

1875年1月,法蘭西第三***和國憲法確立法國為***和國,標誌著法國***和政體的最終建立。

第11課 民族國家的統壹之路(德意誌的統壹之路)

知識結構:

壹、德意誌國家的統壹:

1.統壹的背景:德意誌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使德意誌境內各地經濟連成壹體

2.統壹的方式:王朝戰爭

3.統壹的標誌:1871年德意誌帝國的成立

4.統壹的意義:結束割據局面,促進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使德國走上資本主義發展道路

二、德意誌帝國的統治

1.德意誌帝國憲法帶有濃厚專制色彩的帝國憲法正式頒布

2.德意誌帝國的統治:具有濃厚的專制主義和軍國主義色彩

三、“沒有***和主義者的***和國”

1. 壹戰後,德意誌帝國覆滅

2. 1919年8月,魏瑪***和國建立(沒有***和主義者的***和國)

3. 20世紀30年代德國建立起法西斯專政

第四單元 內憂外患與中華民族的奮起

學習本單元,要把握兩條基本線索:從鴉片戰爭開始。外國資本主義對中國的侵略壹步步的加深,中國面臨嚴重的民族危機。伴隨著外國資本主義的侵略,中國各階層勢力進行了壹系列的抗爭,中華民族奮起。五個重點:鴉片戰爭及第二次鴉片戰爭;太平天國運動;中日甲午戰爭及八國聯軍侵華;辛亥革命;五四愛國運動。理解兩個觀點:落後就要挨打;中國人民堅貞不屈,最終勝利壹定屬於中國。

第13課 鴉片戰爭

知識結構:

壹、鴉片戰爭

1.原因:1840年6月,英國以虎門銷煙為借口發動戰爭,目的是打開中國市場

2.經過:1842年,中國戰敗,簽訂第壹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

3.影響:使中國領土、主權不完整;中國被迫成為資本主義國家的產品銷售市場、原料產地;中國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二、第二次鴉片戰爭

1856年,英法為了擴大在華利益聯合發動戰爭,中國被迫簽訂《天津條約》《北京條約》

三、清政府的變化

1.權力結構:設總理衙門、總稅務司、同文館。

2.思想:官員出現了林則徐、魏源等人的師夷長技以制夷新思潮;奕欣、張之洞等人發起的學習西方先進科學技術的洋務運動。

第14課太平天國運動

知識結構:

壹、 運動的興起

1. 背景:人禍(外國侵略者及清政府給人民造成極大痛苦)、天災(自然災害)

2. 準備:洪秀全創立拜上帝教(會)

3. 開始:1851年金田起義

二、 太平天國的全盛時期

全盛時期的事件:

1. 定都天京(正式建立政權與清政府對峙)

2. 北伐西征(軍事全盛)

3. 《天朝田畝制度》

目的:建立四同社會

評價:進步性(表達了農民群眾的理想追求——要求廢除封建(地主階級)土地所有制的強烈願望);局限性(沒有真正實行過,因為壹沒有安定的環境,

最主要是絕對平均主義,違背了歷史發展規律,是空想,根本無法實施)。

三、 天國的衰敗

1.天京變亂(由盛轉衰)

2.重建領導核心

3.天京陷落(1864年,太平天國運動失敗)

4.太平天國運動的影響:是壹次反清(封建)反侵(略)的農民革命戰爭。

⑴它掃蕩了王朝秩序,沖擊了舊綱常名教,動搖了清朝統治的政治基礎;⑵它表達了農民群眾的理想追求,提出了近代中國第壹個具有發展資本主義性質的社會改革方案《資政新篇》;(3)沈重打擊了外國侵略者的勢力。

第15課 從甲午戰爭到八國聯軍侵華

知識結構:

壹、中日甲午戰爭和民族危機的加深

1.戰爭爆發的原因

2.爆發及經過

3.影響

4.民族危機的加深

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中國各階層都以自己的方式開展救亡愛國的運動,有清政府的軍事改革、愛國知識分子的維新變法運動、資產階級革命派發起辛亥革命、農民階級的義和團運動

二、義和團運動和八國聯軍侵華

1.義和團運動(興起的原因:帝國主義侵略中國,民族危機嚴重。影響:)

2.八國聯軍侵華(時間、目的、影響)

第16課 辛亥革命

知識結構:

壹、 資產階級革命運動的興起和發展

1. 興起的背景

2. 興中會的成立與同盟會的建立

3. 革命派與立憲派的論戰

4. 發動武裝起義

二、武昌起義及其對全國的影響

1.武昌首義和湖北軍政府的建立

2.全國革命形勢的發展

三、民國的建立和帝制的終結

1.中華民國的建立和《臨時約法》的頒布

2.袁世凱竊取辛亥革命成果

3.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第17課 五四運動

知識結構:

壹、運動爆發的原因(國際、國內)及導火線

二、過程(兩階段,前後期的主力運動中心)

三、意義(五四精神)

第五單元

把握壹條基本線索:馬克思主義的產生和發展。無論是巴黎公社、俄國十月革命以及中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都和馬克思主義理論息息相關,反過來它們又在實踐的過程中,。印證、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突出四個重點:壹是馬克思主義誕生的歷史條件、基本理論和意義;二是巴黎公社成立的特殊歷史條件、政權的性質、失敗原因和教訓;三是俄國十月革命爆發的歷史條件、重大歷史意義;四是中***成立的歷史條件、內容及意義;革命統壹戰線和抗日民族統壹戰線形成過程;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及中華人民***和國的成立及意義;土地革命。理解壹個重要觀點:馬克思主義在指導各國革命實踐的同時,又通過各國的實踐印證、豐富和發展了自身。

第19課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知識結構:

壹、馬克思主義誕生的歷史條件

二、誕生的標誌:***產黨宣言的發表

1.《***產黨宣言》的主要內容

2.馬克思主義誕生的意義:成為國際工人階級鬥爭銳利的思想武器,促進工人運動蓬勃發展。

三、巴黎公社

1.公社建立的背景

2.公社政權的性質

第20課 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

知識結構:

壹、十月革命爆發的原因

二、革命的前奏

1.二月革命(結果、性質)

2.四月提綱

三、十月革命的過程

1.開始

2.結果

四、第壹個社會主義國家建立的歷史歷史意義

  • 上一篇:禽流感帶來的損失
  • 下一篇:如何把核心價值觀落實到依法治國和政策制度之中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