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影片描寫了三十年代初期,以詩人辛白華為代表的中國知識分子,為拯救祖國,投筆從戎,奔赴抗日前線,英勇殺敵的故事。
這首歌在影片中首尾兩次出現,給觀眾極為深刻的印象。因此,它很快就成為中國最著名的抗戰歌曲。新中國成立後,它被定為中華人民***和國代國歌,後又正式定為中華人民***和國國歌。
詳細的:《義勇軍進行曲》原是聶耳於1935年,為上海電通公司拍攝的故事影片《風雲兒女》所作的主題歌。這部影片描寫了三十年代初期,以詩人辛白華為代表的中國知識分子,為拯救祖國,投筆從戎,奔赴抗日前線,英勇殺敵的故事。它在影片中首尾兩次出現,給觀眾極為深刻的印象。因此,它很快就成為中國最著名的抗戰歌曲。新中國成立後,由於把它定為中華人民***和國代國歌,後又正式定為中華人民***和國國歌。
1934年,“電通”公司在上海成立,請田漢同誌寫壹個電影劇本,到這壹年冬天,“電通”公司向田漢同誌征稿。田漢同誌就先交了個簡單的,名叫《鳳凰的再生》的文學劇本,給“電通”公司的孫師毅同誌。1935年2月,田漢同誌被國民黨逮捕入獄。“電通”公司為了盡快開拍,決定請孫師毅把田漢同誌的文學劇本改寫成電影文學劇本,孫師毅征得田漢同誌同意,影片改名為《風雲兒女》。在處理主題歌歌詞時,修改了幾個字,將原詞第六句:“冒著敵人的飛機大炮前進!”,改成了“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當時,聶耳同誌正準備去日本,得知影片《風雲兒女》有首主題歌要寫,主動向孫師毅、許辛之要求,把譜曲的任務交給他,並表示到日本以後,歌稿盡快寄回,決不會耽誤影片的攝制。不久之後他就從日本寄回《義勇軍進行曲》的歌譜。《義勇軍進行曲》曲譜寄回上海之後,由賀綠汀請當時在上海百代唱片公司擔任樂隊指揮的蘇聯作曲家阿龍·阿甫夏洛莫夫配器。不久就在影片《風雲兒女》中使用。
田漢作詞、聶耳作曲的《義勇軍進行曲》,被稱為中華民族解放的號角,自1935年在民族危亡的關頭誕生以來,在人民中廣為流傳,對激勵中國人民的愛國主義精神起了巨大的作用。
1940年美國著名黑人歌唱家保羅·羅伯遜在紐約演唱了《義勇軍進行曲》,接著他又灌制了壹套名為《起來》的中國革命歌曲唱片,宋慶齡親自為這套唱片撰寫了序言,使這首歌享譽世界,成為國際反法西斯戰線壹首高昂的戰歌。在當時的反法西斯戰線上,《義勇軍進行曲》是代表中國人民最強音的壹支戰歌。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將結束之際,在盟軍勝利凱旋的曲目中,《義勇軍進行曲》赫然名列其中。
聶耳聶耳(1912—1935)原名守信、字子義(亦作紫藝),雲南玉溪人。1912年2月出生於雲南昆明壹個貧苦的中醫家庭。1927年考入雲南省立第壹師範學校,他刻苦學習小提琴,積極參加文藝演出,並開始閱讀進步書刊。1928年加入中國***產主義青年團,此後經常參加中***領導的革命活動。1930年7月,因躲避反動當局的追捕來到上海,不久參加反帝大同盟,並積極投身中國***產黨領導下的革命文藝活動。
1931年4月,聶耳考入明月歌劇社,正式開始了他的藝術生涯。1932年上海壹二八抗戰爆發後,全國人民抗日救亡風起雲湧,此時,聶耳結識了***產黨員、戲劇家田漢。在黨組織的培養和教育下,思想覺悟不斷提高。1932年赴北平參加革命音樂活動,不久回到上海發起組織中國新興音樂研究會。1933年初,聶耳由田漢介紹加入中國***產黨。從此,聶耳不僅獲得了新的政治生命,藝術才華也得到了進壹步的發揮,成為中國新音樂的開路先鋒和反法西斯的勇士。在此後的兩年中,聶耳為歌劇、話劇和電影譜寫了《新女性》《開路先鋒》《大路歌》《前進歌》《畢業歌》《鐵蹄下的歌女》等主題歌和插曲30多首,在全國廣為傳唱,對激發民眾的抗日救亡運動起了積極作用。他所編寫的《金蛇狂舞》《翠湖春曉》《山國情侶》等樂曲,深受人們喜愛。
1935年1月,上海電通影業公司拍攝抗日影片《風雲兒女》,田漢為影片寫了主題歌詞《義勇軍進行曲》,聶耳承擔了為之譜曲的任務。他於3月中旬開始創作,幾經修改,4月下旬將定稿交給電通公司。《義勇軍進行曲》就這樣誕生了。1935年5月8日,上海《申報》《時報》刊出《義勇軍進行曲》詞譜;9日,百代公司為《義勇軍進行曲》灌制唱片;24日,上海金城大戲院首映《風雲兒女》。隨著唱片和電影的宣傳,上海各個角落都響起了《義勇軍進行曲》的歌聲。這首歌以其高昂激越、鏗鏘有力的旋律,鼓舞人心的歌詞,反映了在民族危亡時,中華民族萬眾壹心、團結禦侮、奮勇抗爭、壹往無前的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激發了中國人民與日本侵略者血戰到底的英勇氣概。它壹誕生,迅即成為中華民族解放的號角。
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壹屆全體會議確定《義勇軍進行曲》為代國歌。1982年12月,中華人民***和國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全體會議確定《義勇軍進行曲》為中華人民***和國國歌。
由於聶耳所譜寫的大量歌曲反映了人民的心聲,成為鼓舞人民、教育人民、打擊敵人的有力武器和戰鬥號角,因而引起了反動當局對他的仇恨而要逮捕聶耳。聶耳按照黨組織的決定離開上海,取道日本赴蘇聯。1935年7月17日,聶耳在日本神奈川縣藤澤市鵠沼海濱遊泳時,不幸溺水身亡,年僅23歲。[3]
田漢
田漢田漢(1898.3.12—1968.12.10),字壽昌,曾用筆名伯鴻、陳瑜、漱人、漢仙等。湖南長沙人。早年留學日本,1921年回國,與郭沫若等組織創造社,後創辦南國藝術學院、南國社,主編《南國月刊》,並從事話劇創作與演出實踐,是中國現代話劇的開拓者之壹。曾參加民權保障大同盟、左翼作家聯盟和左翼戲劇家聯盟。1932年加入中國***產黨,任“左翼劇聯”黨團書記,中***上海中央局文化工作委員會委員。抗日戰爭時期,參加郭沫若主持的軍委政治部第三廳。建國後,歷任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中國戲劇家協會主席,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文化教育委員會委員,文化部戲曲改進局局長,藝術事業管理局局長等職。是第壹、二屆全國人大代表,第壹屆全國政協全體會議代表和第四屆全國政協委員。“文革”中受迫害。
寫有話劇、歌劇、戲曲、電影劇本100余部。主要有:《咖啡店之壹夜》、《獲虎之夜》、《名優之死》、《亂鐘》、《揚子江暴風雨》、《麗人行》、《關漢卿》、《文成公主》、《白蛇傳》等,並寫有大量詩歌和歌詞,其中有經聶耳而譜曲的《義勇軍進行曲》。
1968年12月10日逝世,終年70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