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查閱本行業的投入產出比和下腳料的比例。
2、和技術人員座談,讓技術人員提供生產過程中的控制參數,這只是個標準,不代表實際消耗。與行業標準進行比較,從中可判斷本企業的技術水平。
3、搜集企業投入、產出及產生下腳料的有關原始數據,結合會計數據,計算出企業的實際投入產出比和下腳料的比例,和上面的行業數據、企業的技術數據進行比較,對本企業的投入產出比和下腳料的比例的高低作出判斷,對企業提高技術含量作參考。
4、由於稅務要求這麽做,壹方面是要本企業自查,另壹方面是和轄區內的其他企業進行比較,最好和同行交換壹下有關方面的關鍵數據(涉及到技術秘密,難度較大),稅務方面的分析:
(1)財務計算的投入產出比異常,比如和技術標準、行業標準相比要低(不是壹般的低),稅務人員會判斷財務有可能多出材料或隱瞞產出數量,這對增值稅和所得稅的影響不用我說了吧。除非說出理由,如公司剛成立,技術人員剛更換壹段時間,熟練工人辭職等有說服力的證據,否則就乖乖補稅吧。
(2)下腳料比例異常,和行業標準、企業技術標準相比很低,或下腳料比例很高,稅務人員會追問下腳料的去處,回爐了,加工再利用了,還是處理了沒下賬,下腳料的成本是否從產出品中扣減。
(3)投入產出比高,產出多,有沒有可能故意不出材料或多出產品,出政績或其他意圖。
如果壹切正常,就OK,有異常,稅務會要求補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