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陰縣有9鎮1鄉,298個行政村。縣委、縣政府駐城關鎮。
分別是:
城關鎮、韓莊鎮、白營鎮、古賢鎮、菜園鎮、任固鎮、五陵鎮、瓦崗鄉、伏道鎮、宜溝鎮。
1、城關鎮面積19.51平方公裏,轄6個街道辦事處,16個行政村。
2、韓莊鎮面積65.69平方公裏,轄33個行政村。
3、白營鎮面積38.91平方公裏,轄26個行政村。
4、古賢鎮面積37.91平方公裏,轄21個行政村。
5、菜園鎮面積76.58平方公裏,轄36個行政村。
6、任固鎮面積80.25平方公裏,轄35個行政村。
7、五陵鎮面積66.70平方公裏,轄27個行政村。
8、瓦崗鄉面積53.65平方公裏,轄19個行政村。
9、伏道鎮面積75.00平方公裏,轄29個行政村。
10、宜溝鎮面積127.63平方公裏,轄56個行政村。
擴展資料:
湯陰縣行政區劃建設歷史沿革:
壹九四六年(民國三十五年)太行行署第三專署命令將安陽之王家迪、東齊村、杜家迪、師家頂、西頂、黃龍廟溝、老王巖、嶺南8個自然村劃歸湯陰管轄。
壹九四七年(民國三十六年)湯陰縣城第二次解放後,規劃全縣為8區2鎮,即:鶴壁(壹區),鹿樓(二區),中石林(三區),陳下扣(四區),伏道(五區),菜園(六區),五陵(七區),任固(八區)。兩鎮:城關、菜園。
壹九四九年(民國三十八年)五月安陽解放後,經太行行署第五專署命令將湯陰所轄羑河以北之汪流、前後遵貴、遵貴屯、鄭寺、霸臺、將臺、將臺屯、報德、小韓、開信、朱家營12個村劃歸鄴縣(今屬安陽)管轄。同時將鄴縣所轄之花耳莊、張官屯、徐家莊、冢上4個村劃歸湯陰管轄。
同年十月,中華人民***和國建立後,屬平原省安陽專員公署。
壹九五0年元月十三日,縣政府規定,全縣***設7個區292個行政村。壹區(城關)44個;二區(鶴壁)47個;三區(鹿樓)47個;四區(宜溝)31個;五區(西柳圈)34個;六區(古賢)36個;七區(任固)53個;並設菜園鎮。
壹九五二年,菜園鎮撤銷,原7個區增為8個區,八區區公所駐伏道,轄29個行政村。
壹九五四年九月,經國務院批準,淇縣撤銷,並入湯陰(淇縣原轄4個區,56個鄉)。
壹九五四年,普選建政後,全縣原8個區不變,增設1個縣轄鎮(城關),並在各區下分設73個鄉。
壹九五五年八月,河南省安陽專署命令,將湯陰所轄之四伏廠、宋梁橋、北高城、跑馬廠4個村劃歸安陽管轄。同時命令將安陽所轄之新莊、楊柳辛莊、葛莊、楊莊、中楊莊、三伏廠、王辛莊等村劃歸湯陰管轄。
壹九五七年,遵照安陽專署通知,先後將鶴壁、東頭、西頂、羅村、石門、施家溝、寺望臺、石林、大河澗、盤石頭、龐村、鹿樓(除大窪、黃鹿廠、龍堂三個村外)12個鄉劃歸新建之鶴壁市管轄。
壹九五八年,安陽專員公署撤銷,屬新鄉專員公署管轄。是年全縣成立城關、白營、菜園、任固、五陵、伏道、宜溝7個人民公社。壹九六壹年至壹九六二年又分別增設韓莊、古賢和馮村(後改瓦崗)3個公社。
壹九六壹年,復歸安陽專員公署管轄。
壹九六二年,經國務院批準,淇湯復分治。原屬淇縣之王老屯、魏城、唐王莊、王武崗、李趙河、牛村、馮崗、小蓮莊、大蓋族等大隊留歸湯陰。自此至壹九八五年無變化。全縣總面積為645?86平方公裏。
壹九八0年,城關人民公社改為城關鎮。壹九八三年十二月十五日各公社全改為鄉。
壹九八三年十壹月,安陽行政公署撤銷,本縣劃歸安陽市管轄。
中國湯陰-行政區劃
百度百科-湯陰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