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丹戰爭
德丹戰爭是德意誌實現統壹的第壹個重要步驟。戰爭是由石勒蘇益格—荷爾斯坦因地區問題引起的。荷爾斯坦因地區的居民多數是德意誌人,石勒蘇益格地區的居民多數是丹麥人。兩地的歸屬,壹直糾纏不清。數百年來的多數時間受丹麥統管。1815年維也納會議認可了這壹既成事實。但是德國壹直認為這是個“恥辱”。40年代末,丹麥曾正式將這兩處劃入其版圖,引起德意誌各邦的強烈反對。為解決爭端,1852年英、法、俄、普、奧、瑞典6 國簽訂了壹個倫敦議定書,確認在保留荷爾斯坦因的傳統特權的前提下,丹麥仍領有這兩個公國。
1863年11月15日,丹麥國王弗裏德裏希七世死後無嗣,由其堂妹夫克裏斯蒂安?馮?格裏克斯堡親王繼位。石勒蘇益格和荷爾斯坦因兩公國居民不願擁戴新王,因為按照薩利克法蘭克人古老法典規定,“土地遺產不得傳給婦女”。他們認為兩公國應由16世紀初統治過丹麥的克裏斯蒂安三世的直系後代奧古斯滕堡公爵繼承。對此,丹麥不予理會,並正式宣布前任國王於1863年3月底發布的總憲法生效。憲法取消石勒蘇益格和荷爾斯坦因的傳統特權,實際上是將之並入丹麥。德意誌國內大嘩,譴責丹麥違反古老法規,無視德意誌主權。荷爾斯坦因人也拒絕宣誓效忠丹麥國王,呼籲德意誌聯邦議會承認奧古斯滕堡公爵為石、荷兩公國的大公。對於德丹矛盾,俾斯麥產生了極大的興趣,他要把這場糾紛作為普魯士統壹德意誌整個進程的壹個步驟。他的意圖是:
首先,以解決石勒蘇益格和荷爾斯坦因的“法律權利”問題,來表達普魯士的“德意誌民族精神”。在那樣的歷史條件下,最能夠樹立普魯士在德意誌各邦的威信的,莫過於舉起“民族主義”大旗。因為,千百年來,特別是拿破侖戰爭以來,處於歐洲列強股掌之中的德意誌各邦人民,對“維護民族主權”至為敏感。石—荷問題正是俾斯麥揮動這面旗幟的大好時機,他決意牽頭“奪回”石、荷兩公國,使普魯士在德意誌各邦面前,在全德人民的心目中,成為“德意誌弟兄們”的希望。
其次,以此緩和“憲法沖突”。俾斯麥雖則蔑視議會,並對其采取強權壓制的手段。但兵役期和軍事預算問題壹直未決。1863年冬,即石荷危機發生的當年,眾議院又在1864年的預算中勾去整編軍隊的經費。而歐洲的金融巨頭,只辦理有三方面簽字的期票貼現,如果在期票上簽字的除了政府以外只有貴族院,沒有眾議院,或者是由冒名頂替者組成的眾議院,那金融界就會把這樣的期票當作壹張空頭支票而不予認可。因此,俾斯麥深知,要使這些褲帶裏栓著國家錢櫃鑰匙的自由派就範,有效的辦法就是激起他們的“愛國自豪感”,他的石荷政策取得的勝利越大,與眾議院自由派的矛盾就會縮得越小。
事態的發展證明,俾斯麥的估計是正確的,當普軍在對丹麥戰爭中攻克迪佩爾要塞後,原先支持奧古斯滕堡大公的柏林自由派,轉而支持俾斯麥。俾斯麥利用英、法、俄在國際爭端上的矛盾,采取有效措施予以穩住,同時卓有成效地爭取到奧地利與其壹致行動。1864年1月17日普奧於柏林威廉街簽訂盟約。奧地利許諾:要是丹麥國王不撤銷總憲法的話,奧軍將支持普軍去對付丹麥。就在普奧擬就盟約的當天,兩國聯合向丹麥提出最後通牒:限於48小時內宣布已公布的總憲法無效。丹麥拒絕,1月下旬和2月上旬,普奧軍隊進入石荷。3周後,整個日德蘭半島便為普奧軍隊所控制。戰爭的進程如俾斯麥之所料,丹麥向英、法求援,列強作壁上觀。丹麥完全孤立,向普奧求和。5月12日,締結停戰協定,丹麥答應讓出石荷。1865年8月14—20日,普奧簽訂了分享戰利品的加斯坦因專約,規定:石荷為普奧***有,但分別管理。奧管南面的荷爾斯坦因,普管北面的石勒蘇益格;荷的首府基爾港的防務委托普軍擔任,鄂爾登堡由普奧軍隊聯防;普魯士有權建築經荷爾斯坦因境內的鐵路,設置電報以及開鑿北海通波羅的海的運河。
又是“***有”,又是“分管”;又是南,又是北,為什麽要弄得如此復雜呢?其實,俾斯麥的用意很清楚,他在為普奧沖突埋下伏筆。試想,奧地利地處南德,荷地處北德海邊,中間橫著普魯士,奧要真正掌握荷,會有多大麻煩?奧管荷,普管石,由普至石必經荷,普魯士就不能利用“***有”、“過道”制造事端嗎?因此,這個“謎底”在俾斯麥那裏早就有了。這是“壹張遮蓋裂縫的糊墻紙”,“我們在這裏遇到的問題,是只要歐洲的政治形勢許可便可隨時用來作為發動(對奧)戰爭的借口的問題。”只要時機壹到,他就會捅破這張“糊墻紙”,打壹場“兄弟鬩墻”的、決定德意誌命運的戰爭。
普奧戰爭
解決了石荷危機,俾斯麥立即把搬掉最大的政治障礙物奧地利列為他的政策重心。1866年1月23日,奧地利駐荷爾斯坦因總督路德維希?馮?加布倫茨批準在荷的行政中心阿爾托納舉行支持奧古斯滕堡大公的群眾集會。三天後俾斯麥向維也納發去抗議照會,威脅要“終止兩國政府的合作”,要“保留普魯士政策的行動自由”。奧相門斯多爾夫回答:別人不得幹涉奧地利管理荷爾斯坦因的權力。普奧之戰壹觸即發。2月28日,普魯士國王召開禦前會議,俾斯麥就1815 年以來的普奧關系作了分析和總結,並得出結論說:“對普魯士來說,當前德國和歐洲的形勢還從來沒有這麽有利過。禦前會議壹致確認,普奧之戰在所難免。3月29日,威廉下令增強普魯士邊防部隊。此後,隨著普意同盟條約的簽訂,俾斯麥加快戰爭步伐。6月1日,俾斯麥以破壞加斯坦因專約為名下令普軍越過石荷的界河艾德河進軍荷爾斯坦因。6月10日,俾斯麥在柏林公布《聯邦改革綱要》,提交聯邦議會討論。奧地利控制的議會6月14日表決時以9票對6票的多數否定了《綱要》。俾斯麥進而指示普魯士代表宣讀聲明,否定聯邦議會的表決,要求解散聯邦議會。6月15日,普向薩克森、漢諾威、黑森提出最後通牒,要它們接受《綱要》並讓普軍過境,三君主拒絕。次日,普軍開進薩克森、漢諾威和黑森—卡塞爾。6月17日,普軍進入奧地利的捷克地區,普奧戰爭爆發。
交戰雙方,壹方是奧地利、漢諾威、薩克森、黑森—卡塞爾、巴伐利亞、巴登、符騰堡等大部分德意誌中等邦國;另壹方是普魯士、漢撒城市、北德小國和意大利。戰爭在三條戰線上進行。西南線—意大利戰線,奧意作戰。奧地利投入7.5萬兵力,6月24日在庫斯托查大敗意軍。北線—德意誌戰線,普與北德各邦作戰。普投入5萬兵力,6月27日,在朗根薩爾沙擊敗漢諾威軍並逼其投降,北德大部分地區落入普軍之手。東南線—波希米亞戰線,普奧作戰,是主戰場。奧地利投入28.3萬兵力,普魯士運用鐵路運輸和電報指揮迅速組織3個軍(25.4 萬兵力)於6月22、23日,分三路進攻波希米亞。普軍旗開得勝。奧軍總司令貝德克自感難於取勝,致電維也納宮廷建議議和。奧皇弗蘭茨?約瑟夫寄希望於壹次主要的戰役而打敗普軍。這就發生了7月3日的薩多瓦決戰。
清晨,決戰開始,雙方***投入44—46萬兵力。到黃昏時,奧軍最後被擊潰了。此仗奧軍死傷2.4萬人,被俘1.3萬人。奧地利無力再戰了。奧皇電告法國,願將威尼斯讓於法國,請求出面調停。薩多瓦戰役後,普軍通往維也納的大道已打通了。威廉國王和他的將軍們勁頭十足,要進軍維也納,完成祖輩的未竟之業。但俾斯麥卻唱起低調來,他決定他毅然接受法國的調停,結束戰爭。他認為此時徹底摧垮奧地利,其結果不是壯大而是削弱普魯士,不是有利於而是大大有損於德意誌的最終統壹。
首先,繼續戰爭正中法國的下懷。普軍再向前推進,可以很順利得手。但法國正可趁此出兵萊茵,後顧之憂如何解?因此,目前最迫切的需要是以低條件迫使奧地利退出德意誌聯邦後,使普軍“凱旋歸國”,加強萊茵,使法國無計可施。而且在法國於7月5日出面調停的情況下,普仍我行我素,正給巴黎找到出兵幹涉的口實。
其次,在普魯士羽毛未豐的時候,過份削弱奧地利而刺激歐洲大國,是很不明智的。將苛刻的條件加給奧地利,逼使它沒有退路,會使它成為“法國或其他敵人的同盟者。”相反,如果此時給奧地利體面地結束戰爭,普奧兩國由於歷史的和地域的原因在對付歐洲大國的時候還有拉手的可能。
還有,奧地利正是民怨鼎沸的時候,此時進軍維也納有可能使民族矛盾激化為尖銳的階級矛盾,在這個正統主義的國度引起革命,這將極大地動搖普魯士這個中歐君主國。反之,不使奧地利屈辱,避免傷害其民族感情,於日後改善兩國關系是極為有利的。
出自以上原因,俾斯麥竭力阻止進軍維也納,終於迫使威廉同意。俾斯麥明智地插劍入鞘,竭力避免進入維也納,為德國的最終統壹和日後的國際事務中保留了“歐洲棋盤上的壹顆棋子”。
7月22日,普奧簽訂停戰協定,8月23日正式簽訂布拉格條約。奧地利帝國的領土除威尼斯讓與意大利外,不割壹地;石荷壹切權利歸普;奧地利承認“沒有奧地利帝國參加的新的德意誌組織”,德意誌聯邦解散;奧賠款300萬英鎊,普魯士保證在條約批準後,三個月內撤出奧地利。普奧戰爭就這樣以奧地利被排除出德意誌而結束,原站在奧方的北部4邦——漢諾威、黑森—卡塞爾、拿騷和法蘭克福被並入普魯士版圖。普魯士王國從此連成壹片,領土增至34.7萬平方公裏,人口2400萬,占全德的1/3。1867年4月,通過北德意誌聯邦憲法。由美因河以北24邦國(包括3個自由市)組成的北德意誌聯邦在法律上得到確認。普魯士在北德意誌聯邦中居於絕對領導地位。
普法戰爭
北德意誌聯邦的建立,並不意味著德國民族任務的完成。南德4邦(巴登、巴伐利亞、黑森—達姆施塔特和符騰堡)尚獨立於聯邦之外。壹條美因河,隔開南北兩個德意誌。這分離局面的主要支撐者就是法國。在巴黎當局的眼裏,壹個統壹的德意誌將是法國在歐陸優勢地位的潛在威脅。而且,此時的法國正處於內外交困的地步,面臨嚴重的政治危機。法國深知,出路只有壹條:阻止德國統壹,惡化兩國關系,進而用戰爭手段奪取萊茵河左岸地區,轉移人民視線,鞏固統治。
俾斯麥也深知,要在美因河上架起橋梁,完成統壹大業,對法壹戰在所難免。但俾斯麥強調:“要選擇正確的時機”,在普奧戰爭結束不久就揮戈上陣對法開戰,非普魯士之力所能及。
他首先巧施手段,在“領土報酬”的糾葛上穩住法國。普奧戰火剛熄滅,法國便上門索取“領土報酬”,內容有三:“(壹)法取得萊茵河左岸地區直至美因茲。(二)盧森堡並入法國。(三)承認法國對比利時的占領。俾斯麥對在比亞裏茨許下的諾言早已丟在腦後,他下決心什麽也不給。普法關系遂之緊張起來。
接著,俾斯麥開展有效的外交活動,使法在未來的普法戰爭中孤立無援。英法關系在60年代後期已十分冷淡,法國正在加緊開鑿蘇伊士運河,使英國大為不安。認為這是對英國印度洋勢力的威脅。因此,俾斯麥斷定:任何削弱法國的沖突都不會引來英國人的幹涉。相反,普魯士的增強倒是抑制強大的法國的壹種有用的力量,用歐洲大國之間的自行調節歐陸均衡比它英國親自出馬幹涉要有利得多。而且,有跡象表明,在法普沖突中,英可能作出有利於普的行動。這是俾斯麥最為放心的。奧地利才從戰爭中脫出,正忙於穩固剛建立的奧匈帝國,要插手於歐洲事務非它力所能及。而且俾斯麥的寬宏大量,對兩國密切合作留下了很大的余地。加上俄奧關系的牽制,奧地利不會輕舉妄動。
俄國的態度,事關緊要。沙皇宮廷對普魯士的軍事勝利和日益強大甚為焦慮。德意誌聯邦的瓦解,壹大批德意誌小君主國的消滅和普魯士領土的不斷擴大,都深深地刺激了沙俄當局。薩多瓦戰役剛結束不久,俄便急不可耐地串聯英法抗議俾斯麥正在策劃中的廢除德意誌聯邦和兼並北德各邦的行為,並動議舉行國際會議加於幹涉。此舉雖未得逞,但卻嚇壞了俾斯麥。法俄壹旦實現聯盟,普魯士再強大也無法對付左右夾擊的局面,德意誌的統壹大業非但不能完成,還會重新陷入30年代戰爭後任憑列強宰割的田地。於是俾斯麥便示好和拉攏俄國,擴大法俄距離。他選擇了壹個突破點,促使俄國把註意力集中於“東方問題”,引起法英奧的反感,他就可以利用這筆“現實的政治財富”完成他鐵血政策的最後壹個步驟。為此,俾斯麥派遣特別使團前往彼得堡。他指令使團:對俄國要求廢除巴黎和約禁止其在黑海保有艦隊的那些條款,“要給他壹個友好的答復”,要向俄國明確保證,“普魯士將不會給他設置任何困難”俾斯麥搖動這串黑海門戶鑰匙,確是打動了俄國。俄普的“傳統友誼“因此發揚光大。1868年春,雙方簽訂壹項秘密規定:俄國派軍駐紮奧匈邊界,以在普法開戰時牽制維也納;普魯士在俄國受到奧地利威脅時增強萊茵蘭的兵力。
還有南德四邦,這裏有著壹股強大的反對派力量,不肯擁戴普魯士為盟主,而且這裏的工業不如北部發達,對形成全德統壹市場,建立強大海軍、奪取殖民地等的要求並不強烈。因此,南德四邦對發動壹場對法戰爭、建立中央集權統治並不感興趣。相反,如處理不當,有可能驅使它們同法聯成壹氣***同反普。俾斯麥同時看到南德四邦的弱點:它不能無視日益壯大的北德聯邦;南德在軍事上對北德的依賴甚大;南德的經濟生活如糖、酒的生產和銷售與北德關系密切。因此俾斯麥又認為與南德結盟可能性更大。他小心翼翼地處理南北關系:首先是解怨,對南德在普奧戰爭中站在奧地利壹邊不予計較,消除雙方的緊張狀態;其次是耐心,不勉強南德加入北德意誌聯邦,以避免“普魯士化”之嫌,聽其自然,俟到時機成熟,自然是水到渠成;第三是拉攏,針對南德葡萄酒業因法國競爭而不景氣,1868年5月,俾斯麥公開號召保衛德意誌的葡萄酒貿易,終於打動了南德“真正的德意誌之心”;最後是挑撥,把法國對萊茵河左岸的吞並野心告知南德各邦政府,使他們看清法國的叵測之心,同時又以此激發南德人民的民族情緒,增強對法的離心力。俾斯麥的這些努力的結果是經濟上密切了南德和北德的關稅同盟;軍事上訂立了秘密的攻守同盟,商定南德四邦在發生戰爭時有義務將自己的軍隊並入北德聯邦的軍隊。解除了“家內”的後顧之憂,造成了良好的國際環境,到60年代末期,俾斯麥認為摘取勝利果實的條件成熟了。
1868年9月,西班牙爆發革命,女王伊莎貝拉二世逃往法國,王位空缺。1870年春,執政的普裏姆將軍派人前往柏林,邀請霍亨索倫—西格馬林根家族卡爾?安東親王的長子利奧波德任西班牙國王。俾斯麥視此為刺激法國挑起戰爭的絕好機緣。他費盡口舌,成功地說服威廉予以接受。不料霍亨索倫繼承王位的消息被西班牙報紙披露出來。消息傳到巴黎,鬧得沸沸揚揚,法國外長格拉蒙特向議會發表演說:“這種行為同法蘭西的利益和榮譽是無法統壹的”,並表示不惜與普壹戰。面對法國的挑釁,威廉退讓了。7月12日,他表示不贊成霍亨索倫家族的人繼承西班牙王位。利奧波德也跟著聲明,他不接受西班牙的邀請。但法國並不想就此罷休,繼續尋釁。7月13日晨,法使竭見了威廉,轉達了法國挑釁性的要求,希望普魯士作出永久不讓霍亨索倫家族繼承西班牙王位的保證。威廉感到莫大的恥辱,當即拒絕。當天下午,威廉把與法使會談的內容和經過給首相府發出了份秘密急電。接到電報後,俾斯麥把電文作了壹番修改,特別是將最後壹句“從長計議”的話寫成“陛下再沒有什麽可談的了”,以此蔑視的語氣來刺激法國。當晚,俾斯麥把電文交付柏林報紙,並致電各駐外使館,使之公諸於眾,法國因此而蒙受恥辱。
7月19日,法國向柏林外交部遞交了正式宣戰聲明。俾斯麥從容應戰,他的“鐵血政策”推進到了高潮。戰爭爆發後,普軍迅速在西部法德邊境集結。普軍分三路迎擊法軍:摩澤爾河方向的普軍和帕拉提納特方向的普軍進攻法軍要塞麥茨。萊茵河上遊的普軍主要進攻斯特拉斯堡。
法國原計劃迅速推進到美因河,把南德和北德分割開來,並促使奧地利加入反普戰爭,壹舉打敗普魯士。但開戰才半個月,普軍便挫敗法軍急速侵入德國的戰略計劃,轉入進攻,使法軍處於挨打地位。8月4日、6日,普軍越過邊界,在維桑布爾和維爾特擊敗由麥克馬洪元帥統率的南線法軍,迫使麥克馬洪離開阿爾薩斯。8月6日,普壹、二軍團在施皮歇恩高地會戰中,擊敗由巴贊統率的北線法軍。8月16日,普軍成功地阻止了法國萊茵軍團從麥茨的撤退並截斷了它的退路。8月18日,在格拉費洛特和聖普裏再敗巴贊軍,隨後將其團團圍困在梅斯要塞。麥克馬洪奉命馳援,又被普軍阻截。普軍將其逼到色當展開決戰。法軍慘敗。9月2日,法皇拿破侖三世、麥克馬洪連同10萬軍隊和無數軍需輜重都落入普軍之手。9月4日,巴黎爆發革命推翻帝制,宣布***和,成立國防政府。普軍長驅直入,國防政府未作積極抵抗。普魯士的防禦戰爭遂蛻化為掠奪戰爭。9月19日,普軍包圍巴黎。10月27日,巴贊率軍投降。1871 年1月28日,德法簽訂停戰協定,法國投降,正規軍武裝被解除。5月10日,雙方在美因河畔法蘭克福簽訂和約,規定:阿爾薩斯和洛林東部連同戰略重地麥茨要塞並入德國;法國賠款50億法郎,在凡爾賽政權恢復後30天支付5億,年底支付10億,1872年5月1日前支付5億,余30億於1874年3月付完,所欠款項法政府應付5%的年息;在賠款付清前普軍繼續駐守法國領土,壹切供養費用由法國負責。
打敗了法國,使俾斯麥的“鐵血政策”在德意誌人面前展現了輝煌的戰果,同時也震懾了南德諸邦,巴伐利亞、巴登、符騰堡、黑森先後派代表團到達凡爾賽,同普魯士進行國家統壹的談判。俾斯麥根據南德四邦對待統壹的不同態度采取不同對策:拉攏巴登和黑森兩個小邦國,向巴伐利亞讓步,孤立符騰堡。11月15日巴登、黑森加入聯盟。23日,巴伐利亞獲若幹自主權後也加入聯盟。兩天後,孤立的符騰堡只得就範。至此,美因河南北的兩部分德意誌聯成壹片了。1871年1月18日,在法國凡爾賽舉行盛典,威廉加冕為德意誌皇帝,德意誌帝國宣告成立(因在神聖羅馬帝國之後,故又稱之為第二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