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中國稅務 - 北京首鋼在動。它會移動到哪裏?未來會怎樣?請大家分析壹下,詳細說說!謝謝妳

北京首鋼在動。它會移動到哪裏?未來會怎樣?請大家分析壹下,詳細說說!謝謝妳

曹妃甸,原本是渤海灣壹個沈寂了千年的小島,漲潮時面積不足4平方公裏。目前,壹個舉世矚目的大型鋼鐵項目正在進行。

4月7日上午,《瞭望新聞周刊》記者驅車來到這裏。強勁的海風中,絞吸船在海面翻滾,工程車輛來回穿梭,石油碼頭在打樁,載著幾十萬噸鐵礦石的巨輪正在進港...

采訪車的GPS衛星導航系統上,非常準確的顯示我們現在行駛在海平面上。壹年前,記者腳下的土地還是汪洋大海,電子地圖顯然還沒來得及調整。

壹個310平方公裏的工業區呼之欲出。壹座“大港口、大鋼鐵、大化工、大電能”四大支柱的現代化城市,正在這裏迅速崛起。其中,“大鋼鐵”即建設年產1000萬噸精品板材、可持續發展、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現代化鋼鐵聯合企業。

這家鋼鐵合資企業的前身是北京首鋼。在河北省曹妃甸,這家鋼鐵合資企業有了壹個新名字:京唐鋼鐵聯合有限責任公司。其資產組為:首鋼控股51%,唐鋼持股49%。

2005年2月,國家發改委正式批復首鋼搬遷方案,同意首鋼實施減產、搬遷、結構調整和環境治理,在河北唐山曹妃甸新建首鋼。首鋼將於2010搬遷。

國家發改委關於首鋼搬遷的批復稱:“對於首鋼河北唐山曹妃甸新廠,要求按照循環經濟理念,結合首鋼搬遷和唐山鋼鐵產業實際,建設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鋼鐵聯合企業。通過首鋼搬遷,要加快河北省鋼鐵產業結構調整的步伐。”

具體負責首鋼工業區改造規劃的北京市規劃委在接受《瞭望新聞周刊》專訪時透露。首鋼搬遷後,工業區舊址的功能已初步定位為“城市西部綜合服務中心”和“後工業文化創意產業區”。

此後,隨著首鋼產能的下降和“新首鋼”建設的加快,首鋼正在北京做最後的“謝幕表演”。

首鋼搬遷和新首鋼建設為《瞭望新聞周刊》的“重工業淡出大都市”專題調查提供了最佳的切口和視角。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城市的快速擴張,我們的大城市應該以怎樣的功能定位在新壹輪的國際競爭中占據制高點,成為人與環境和諧相處的家園?

首鋼還是首都?

首鋼的建設和搬遷影響著幾代中央決策者和普通民眾。

首鋼成立於1919,距北京市中心的天安門廣場僅20公裏。新中國成立後,中央決策層認為北京應該承擔更多的生產職能,首鋼為了把自己建成全國的“經濟中心”,將迎來壹個快速發展的時期。

從80年代到90年代,首鋼產量從1萬噸猛增到800萬噸,居全國鋼鐵企業之首。隨著生產規模的迅速擴大,對大氣的汙染越來越嚴重。在上世紀90年代初最嚴重的時期,石景山區86平方公裏範圍內,首鋼粉塵排放量平均為每年每平方公裏34噸。

其實早在1986,首鋼產量只有1.5萬噸的時候,就有專家警告,首鋼要動了,或者首都要動了。上世紀90年代末,圍繞首鋼還是遷都的問題展開了壹場討論,隨後是壹個漫長的論證過程。

1994年首鋼鋼產量達到823萬噸,廠區降塵量也達到市區的29倍。人們開始關註這個矛盾,有人建議把首鋼搬出北京。

1995期間,首鋼宣布將鋼鐵產量限制在800萬噸左右,關停年利潤1億元以上的特鋼公司和部分建在市區的重汙染企業。此後,首鋼每年拿出生產利潤的30%治理汙染。

1999期間,首鋼做出了再次減產80萬噸的決定,通過高新技術改造,將發展重點轉向高新技術產業。首鋼的環境質量明顯改善。到2001,首鋼通過改進生產工藝,加強環境保護,進壹步減少了汙染。2002年,首鋼環保投入達到24654.38+0萬元,幾乎相當於首鋼當年利潤的50%。

2001年7月,北京申奧成功,決策層終於下定決心將首鋼遷出首都。

搬遷敲定,首鋼積極響應。首鋼董事長朱繼民告訴本報記者:“從2002年開始,我們組織了包括中國工程院十幾位院士在內的大量專家,系統論證首鋼如何進行結構調整和搬遷改造,以期探索大型工業企業搬遷改造的新模式。”

多方利益博弈

首鋼這種大型工業企業難以割舍的復雜心態,無疑是當地政府考慮的重要因素,除了幾十年來積累的感情。

首鋼減產前的2004年,集團上繳稅收28億元,實現銷售收入6654.38+0.9億元。首鋼的銷售收入貢獻占北京規模以上工業銷售收入的十分之壹以上。

“首鋼搬遷確實會對北京經濟產生較大影響。”首鋼公司總經理王清海說:“近年來,首鋼的鋼鐵工業每年為北京提供80多億元的工業增加值。首鋼交的稅占北京財政收入的1/20。搬遷後,這部分工業增加值和地方財政收入將轉移到河北。其他首鋼產業,退休職工,離京的退休職工,都需要花壹些人力物力去解決。”

巨型企業搬遷背後是地方政府的巨大利益。2003年,首鋼200萬噸鋼鐵聯合項目落戶河北遷安。按照“屬地納稅”原則,僅首鋼100萬噸鋼鐵聯合項目產生的稅收就將達到7100萬元,比遷安2003年的財政收入多5000萬元,可謂“再造遷安”。

此後,在秦皇島撫寧縣,首鋼“秦板”壹期工程預計稅收超過5億元。2003年,阜寧縣財政收入35539萬元。這相當於又創造了壹個“壹個半福寧”。

“首鋼鋼鐵相關產業整體搬遷到曹妃甸,也相當於再造了壹個唐山。”談起唐山首鋼,唐山市相關負責人很激動。“首鋼新廠將於2008年初開始試運行。壹期年產800萬噸精品鋼,年工業增加值可達200-300億元,加上相關產業的帶動,相對於現在唐山的經濟總量,無異於再造壹個唐山。”

然而,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我們不斷聽到相關官員的評論。首鋼搬遷後的地方稅收不可能全部給河北省。唐山市委書記趙勇向記者明確表示,所有從京津轉移到唐山的產業都可以按壹定比例“共享”,而GDP可以全部歸原屬地。渴望發展的京津冀腹地領導希望通過這種方式鼓勵重化工業遷出大城市。

不過,稅務專家指出,京唐鋼鐵公司是首鋼和唐鋼合資成立的股份制企業,肯定應該執行“屬地納稅”原則,即在企業所在地繳納所得稅。

“首鋼占用我們的礦產,汙染我們的環境,消耗我們的水資源。不可能和當地政府沒有關系。它必須在稅收上照顧當地政府。”河北省發改委壹位官員說。對於唐山來說,采礦冶煉必然會增加當地的汙染和環境負擔。如果稅收上繳地方,也為環境治理提供了經濟基礎。

北京對曹妃甸新鋼廠地稅歸屬的態度很明確。2005年3月7日,北京召開首鋼搬遷專題會議。市委書記劉淇、市長王岐山在會上明確表示,北京將從國家大局、北京未來和環渤海經濟圈發展的高度,正確看待和處理首鋼搬遷的相關問題。

然而,對於如何分配稅收,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遲遲沒有給外界壹個公開的說法。

有意思的是,為了彌補北京的“損失”,國務院批準的首鋼搬遷方案留下了伏筆:“在順義建設654.38+0.5萬噸冷軋板項目”。首鋼65438+50萬噸冷軋板項目位於北京市順義區李橋鎮,總規劃面積73.37萬平方米。項目預計總投資64億元,預計年銷售收入70億元(不含稅)。計劃於2007年底前建成並投入運營。項目設計年產量為654.38+50萬噸冷軋板,產品主要用於汽車、建築、家電等行業。

北京打造“軟產業”

國家行政學院教授張孝德在接受《瞭望新聞周刊》采訪時表示,隨著鋼鐵、化工等“硬產業”遷出北京,北京將“取代”發展其他產業的巨大空間。事實上,近年來,隨著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北京以生產性服務業和文化創意為代表的“軟產業”正在快速崛起。

新中國成立後,北京的發展之路其實是工業化城市之路,也是以重化工業為主的工業化城市之路。

上世紀末的統計數據顯示,北京從事工業生產的勞動力占總勞動力的40%以上,遠高於上海和天津。在北京工業生產的產出結構中,重化工業占62%,輕工業占38%。根據國家統計,工業大類有164個,北京有147個,占比超過90%。北京在所有工業領域都有自己的體系。而且工業化過程中,追求的是大而全,小而全。

新中國成立以來,北京工業布局的發展歷史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第壹階段,建國初期至20世紀50年代末。初步形成了東郊棉紡織區、東北郊電子工業區、東南郊機械化工區和西郊冶金機械重工業區。上述工業區當時位於市區之外,與城市的功能並不矛盾,為解決城市就業和城市建設提供了物質保障。

第二階段,60-70年代,基於計劃經濟體制和當時的經濟形勢,北京工業從產業結構上向基礎原材料工業傾斜。雖然新建的大型企業開始在郊區布局,但發展到市區和城市邊緣的工業企業仍有相當大的投資。因此,在實現工業經濟總量增長的同時,城市中心的區域擴張與城市功能之間的矛盾逐漸顯現。

第三階段,80年代至今。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和北京城市規劃的兩次調整,開始實施企業搬遷和建立分布在郊縣的工業科技園區,以解決汙染擾民問題,為北京工業實施統壹布局調整創造了早期環境。

2000年,北京提出調整產業布局。希望通過調整,建立符合城市生態環境現代化國際要求、與歷史文化名城和現代化國際城市地位相匹配、與首都經濟空間環境條件相匹配的產業布局。

在北京的產業布局調整方案中,提出加快中心城區現有企業的搬遷調整。加快中心城區及周邊地區總面積613萬平方米的134家企業搬遷工作。在此基礎上,計劃用3至5年時間,原則上使四環以內所有工業企業進入搬遷改造實施階段。

以上規劃全部完成後,加上1985以來遷出企業占用的土地,規劃中心城區將置換土地約800萬平方米,工業用地比例降至7%,基本解決規劃中心城區工業企業汙染群眾的問題。同時,通過搬遷,形成體現中心城區繁華、郊區實力,分布有序、相對集中,產業結構和區域經濟結構合理的產業布局體系。

2004年,北京修訂城市總體規劃,確定了“國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的定位,產業結構調整為“城市國際化、經濟服務化、區域壹體化、輕工業化”。

從2006年開始,北京市建立了能耗、水耗公報制度和節能監測評價制度,並將“十壹五”期間萬元國內生產總值能耗下降20%的目標分解到各區縣和重點耗能企業。對全市年綜合能耗2萬噸標準煤以上的135家單位進行了節能監測和執法檢查,對105家企業啟動了清潔生產審核。首鋼搬遷調整啟動,北京焦化廠正式停產,合成氮、電石、硫酸、油改氣等27種傳統工業產品退出生產,基本淘汰小水泥、小玻璃、小紙張、小鋼鐵。

停產或搬遷這些“硬產業”,消除了北京城市發展的“硬傷”,壹個全新的產業體系正在這座日益國際化的大都市崛起。中關村科技園區、金融街、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商務中心、空港經濟區、奧林匹克中心等六大高端產業功能區成為全市經濟增長的主導驅動力,占全市工業增加值的近壹半、金融業增加值的70%以上、信息服務業增加值的壹半以上。

“京津冀”視角

首鋼搬遷是近年來區域間產業轉移的標誌性事件,從京津冀區域產業循環的角度觀察這壹事件,可以發現首鋼搬遷是壹種產業歷史的必然。

在國務院近日批復的新壹輪京津城市總體規劃中,備受關註的壹大亮點是,北京不再強調“經濟中心”,而是將發展目標定義為“國家首都、國際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而天津則提出要打造“中國北方經濟中心”。

另壹方面,河北壹直在積極實施承接京津產業梯度轉移的計劃。

京津冀經濟發展各有所長。北京有知識經濟等優勢,天津有加工制造等優勢,河北有重化工業、資源等優勢。三方優勢高度互補。加強京津冀更深層次的合作,將更有利於三方合理分工,優勢互補,提升區域整體競爭力。

這壹認識在三地引起了強烈的嗡嗡聲,在高層獲得了高度的認識。2004年,京津冀終於開始對話,涉及三方生態和經濟的協調發展。對話的重點之壹是產業轉移。

在新的城市定位下,北京開始了以首鋼搬遷為代表的產業轉移,同時發揮歷史文化優勢,重點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總部經濟和現代高端服務業;天津承擔了空客A320總裝線、百萬噸乙烯項目等重大項目。周邊城市如唐山、保定、廊坊等都在努力建設中心城市產業轉移區。

國家行政學院教授張孝德表示,政府在城鎮化過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資源配置作用。10年來,中國大城市在招商引資方面占據絕對優勢,“贏者通吃”。從勞動密集型到高科技產業,大城市占據了所有產業,高度發達,高度集中,中小城市被邊緣化。隨著經濟的發展,大城市的汙染、交通、人口壓力、資源短缺等病癥凸顯,大城市的管理者突然意識到,只有發展好中小城市,才能真正緩解城市的壓力,重化工業轉移開始。從這個角度來說,首鋼搬遷到曹妃甸具有歷史示範意義。

北京工業促進局副局長常青表示,北京將發揮中心城市的引領作用。深化京津冀都市圈經濟合作,積極優化發展環境,把北京打造成大公司集聚地、國內外大企業總部集聚地、研發銷售機構集聚地,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建立區域協調機構,形成有效的區域合作機制。推動北京產業與京津冀地區形成較為完善的產業配套體系,加強區域間汽車、電子、通信設備等重點產業鏈的生產合作。鼓勵跨區域大企業集團發展,促進資源優化配置和區域功能優勢互補,引導產業轉移,逐步形成布局合理、相互促進、協調發展的區域產業新格局。

河北省發改委主任沈小平表示,首鋼搬遷帶來了機遇,河北省要完成從鋼鐵大省到鋼鐵強省的轉變。

但這並不意味著首鋼搬遷就等於河北省汙染增加。沈小平說,鋼鐵是河北的主導產業之壹。雖然河北的鋼產量約占全國的五分之壹,但仍不是鋼鐵強省。河北省將以首鋼搬遷為契機,加強鋼鐵企業調整整合,推動鋼鐵產業向高端、優質產品和深加工方向發展,促進鋼鐵產業優化升級。

專家對本報記者表示,壹個產業分工明確、功能互補、相互依存的京津冀經濟區域,經過首鋼搬遷這樣的“產業磨合”,將更具國際產業競爭力。2006年5月,國務院發布了《關於推進天津濱海新區開發開放的意見》。與此同時,京津冀都市圈發展規劃完成,中國經濟增長的“世界屋脊”開始顯現。

  • 上一篇:中學校園環境建設五個實施方案樣本集。
  • 下一篇:註冊香港公司的缺點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