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世紀以後,國內城市經濟與商品貨幣關系也發生了明顯的變化。表現比較突出的,在
全國建立了30多個新興的商業城市,商品貨幣關系活躍,促使了資本主義的萌芽;在農
村,佃農日益獲得法律上的人身自由,而佃農本身又開始分化,壹些經濟條件較好的佃
農以及由富裕農民上升的中小地主,均樂於雇用雇工形式的勞動力。雇工成為當時農民
階級中僅次於佃農的農業勞動力隊伍。雇工又分為兩類:“計歲而受值者日長工”,“計日
傭者謂之短工”;在貨幣經濟方面,貴金屬白銀開始成為普遍使用的貨幣。
在這樣的社會經濟條件下,產生於宋代、繼續推行於元代的紙幣制度,它在明代是
繼續推行或是被別的貨幣制度取代,或是與銅錢、白銀貨幣制度並行?它的發展是直線
向前的還是曲折前進的?當時的諸思想家又是如何認識和評論的?本文試從這些方面作
點介紹和評述。
壹、承襲宋元繼續推行紙幣制度
根據史書記載,明朝初年,繼續實行紙幣制度。開始參照元代的辦法,用鈔不用錢,
禁止民間以金銀交易。但不久由於紙幣逐漸貶值,且貶值愈來愈厲害,元朝統治者不得
不放棄專用紙幣之法,改行錢鈔並用的制度。
明朝的紙幣,是朱元璋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發行的。紙幣的名稱叫大明通行寶
鈔。寶鈔面額分六種:壹百文、二百文、三百文、四百文、五百文、壹貫。每貫等於銅
錢壹千文,或白銀壹兩;四貫合黃金壹兩。金銀只可以用來領用鈔票,不許流通。持有
金銀者,不許私下交易,只能賣給政府。洪武十年規定,壹百文以下的數目用銅錢支付。
商稅的輸納,七成用鈔,三成用錢。洪武二十二年,由於流通的需要,加印發行小鈔,分
十文、二十文、三十文、四十文、五十文***五種。在形制方面,大明寶鈔四周有龍紋花
欄,上面橫題的大明通行寶鈔六個字。花紋欄內兩邊各有四個字壹行的篆書:“大明寶鈔,
天下通行”;中間有錢貫的圖樣。下面則印明為中方省或戶部奏準印造,與制錢通行,偽
造者斬,以及告發者的賞銀數目。末有洪武年月日。洪武以後,雖然繼續發行,但仍用
洪武年號。壹貫的大鈔,長約9. 5市寸,寬為6市寸,壹貫以下的小鈔,長寬都小得多。
其形制大小鈔沒有多大分別①。
明代實行的紙幣制度與宋元比較有以下三個明顯的特點:壹是在實行紙幣制度的二
百多年間,只有壹種形制的鈔票。這與元朝的紙幣不同。元代在幾十年間,自己的鈔票
改了幾次名稱。二是明朝的紙幣不實行分界的辦法,由於舊鈔越來越多,以新換舊、從
中舞弊的倒鈔問題十分突出。在通貨膨脹日益嚴重的情勢下,商人對鈔票的新舊加以差
別對待,同時稅務、鈔局官員,利用新舊鈔票價格的不同,強迫人民用新鈔納稅,他們
則換成破爛鈔票送繳國庫,從中取利。三是白銀的流通越來越廣,信譽極高,終於成為
明朝的正式貨幣。在白銀流通不斷擴展的形勢下,大明寶鈔的流通範圍卻越來越小,以
至完全退出流通領域。正統(公元1436年)以後,寶鈔已不通行,只有官傣還是用鈔折
付。由於紙幣執行流通手段的職能具有許多優點,在紙幣已不通行的情況下,仍被許多
人認為有必要保存。直到明術,還以鈔票來代表貨幣,或稱錢鈔,或稱鈔銀,而實際上
支付的卻是銀或錢。這說明紙幣有其存在的客觀必然性。
另壹方面,由於紙幣易於印制,易於為統治階級利用來作為搜刮民脂民膏,彌補財
政赤字的工具,直至明王朝即將滅亡的明末,仍念念不忘發行鈔票。天啟年間(公元1621
年),由於財政困難,給事中惠世楊曾建議用鈔。崇禎八年(公元1635年)給事中何楷
又請行鈔。崇禎十六年(公元1643年),蔣臣的行鈔建議曾獲得在朝掌管財政的大臣倪
元路等人的贊同。最高統治者思宗朱由檢更是爭不可待,願行鈔法。當時,戶部議行鈔
回復
舉報|3樓2011-05-21 21:49
001hycool
救邢存衛
5
法有許多好處:“壹日造之本省,壹日行之途廣,三日資之也輕,四日藏之也簡,五日無
成色之好醜,六日無稱兌之輕重,七日革銀匠之奸偷,八日杜盜賊之窺伺,九日錢不用
而用鈔,其銅盡鑄軍器,十曰鈔法大行,民間貨賣並可不用銀,銀不用而專用鈔,天下
之銀可盡實內庫”②。這個服胃“十便十妙”的說法,雖列舉了行鈔的壹些優點,但其
要害顯然在於“天下之銀可盡實內庫”。當時正處在民不聊生、社會動蕩的形勢,這壹行
鈔計劃壹傳出,就遭到廣大人民的反對,出現“京商騷然,綢緞各鋪,皆卷筐而去”的
局面,明末閣臣蔣德嫌也說:“民雖愚,誰肯以壹金買壹紙?”③崇禎統治者急於推行的行
鈔計劃,隨著明政權的崩潰而徹底破產。
二、白銀成為明代中後期基本貨幣制度的歷史必然
如前所述,明代初期是推行紙幣制度,禁止使用金銀的,然而前進到五十多年後,即
英宗即位(公元1436年)後,大明寶鈔已退出流通領域,於是,放松用銀的禁令,公開
使用白銀,使白銀的流通範圍越來越廣泛,而取得了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兩種基本的貨
幣職能,成為正式的貨幣。這壹變化的原因是什麽?我們認為應從紙幣、銅錢、白銀三
者在流通中的變化和發展去尋找,即從實際出發去探索其規律性,才能得出正確的答案。
首先從大明寶鈔流通情況進行考察。大明寶鈔制度是不兌換的紙幣制度,由於軍需
支付繁重,鑄錢數目又不多,只有靠發行紙幣來應付。在洪武十三年便已有通貨膨脹的
現象,隨後發生了新、舊鈔差價倒鈔問題,並愈來愈嚴重,使紙幣的購買力大大貶值,寶
鈔制度開始敗壞了。明成之民水樂二年(公元1404年)左都禦史陳瑛因紙幣愈益奎滯提議
實行戶口食鹽法(即食鹽稅,規定大口令月食鹽壹斤,納鈔壹貫,小口月食鹽半斤,納
鈔五百文),藉以收回流通中過多的紙幣。仁宗即位時(公元1424年),尚書夏原吉又提
出增添“門肆、門攤諸稅”,具體措施收回在流通中充斥的紙幣,以提高其購買力。並建
議“官鈔宜少出”④,但實際上行不通。明宣德年間(公元1426-1435年)大明寶鈔繼
續貶值。劉定之針對這壹情況,主張收縮通貨。到了明英宗正統元年(公元1436年)解
除用銀的禁令,大明寶鈔實際上已不行使。成化二十三年(公元1487年)邱海以“物與
幣兩相當值”為論據,抨擊實行不兌換紙幣制度與通貨膨脹政策所帶來的諸多弊端,主
張實行以銀為主,錢鈔並行的貨幣制度。從此白銀已獲得合法貨幣的資格,並在貨幣流
妙兼用,以紙甲刀土,}1可t尾刀擁。洪武丫牛雙正,壹日關以r陰獄日用鋼飲又1可。同祝
的輸納,七成用鈔,三成用錢。在大明寶鈔不斷貶值的情況卞,人民自然樂於使角銅錢,
以求盡量減少損失.在禁用銅錢行不通的情況下,公開讓銅錢與鈔票在市面上流通。可
是明初鑄錢很少,洪武、永樂、宣法年間雖曾鑄錢,但數量不多,加上私鑄猖撅,劣錢
泛濫,造成錢分等級,因而銅錢在流通中也}P}利,已不可能成為明代的主要貨幣。
再從白銀流通的情況看,開始是嚴禁使用白銀,但禁而不止,在紙幣不斷貶值的情
況下,它的流通範圍卻愈來愈廣,終於成為明代中後期的基本貨幣制度。.
所以造成這壹局面,概括起來有以下幾個原因:壹是紙幣的不斷貶值和銅錢減少私
鑄猖撅,促進了白銀的廣泛使用。二是白銀更適合充當貨幣的材料。因為白銀與銅錢比
較具有下列優點:同質性、易於分割、不腐爛、體積小而價值大、便於攜帶,並能執行
貨幣的更多職能。所以馬克思說:“金銀天然不是貨幣,但貨幣天然是金銀”⑤‘三是白
銀的生產量大量增加,基本上可以滿足流通中的需要。這壹條也很重要,雖然過去就有
白銀,但數量少,形不成流通中的基本貨幣。據史書記載,在明萬歷年間,大開銀礦,所
以銀錢的鑄造,比以往其他朝代的銀錢要多。加上當日士世界各國都掀起開金銀礦的狂潮,
互相影響互相促進.四是開展國際貿易的需要。明初是實行閉關鎖國政策,不許寸板下
海。明中葉以後,放松了海禁,中國和東南亞國家的海外貿易開始發展起來並逐步增加。
通過貿易把中國的貨物輸往國外,與此同時美洲銀元、荷蘭銀元也通過菲律賓的華僑流
回復
舉報|4樓2011-05-21 21:50
001hycool
救邢存衛
5
入中國。在國際貿易中,使用白銀確實帶來許多方便,既可以充當購買手段、支付手段,
而且還可以充當貯藏手段。就是說,黃金白銀可以執行世界貨幣的職能,這是紙幣銅錢
所不能替代的。所以白銀成為明中葉後的基本貨幣制度是歷史的必然,也是中國貨幣史
上的大進步。
三、對肯定紙幣作用的議論
盡管明代紙幣流通了五、六十年後就退出流通領域,紙幣制度敗壞了,但不少有識
之士對紙幣本身的作用仍給予肯定。
明初任巴陵主簿的葉子奇認為,元朝紙幣的流通,“用以權百貨輕重,民甚便之”。它
的失敗‘去非其法之不善也,由後世變通不得其術也”⑥。就是說,元代開始實行的是權
錢的兌現紙幣,後來的失敗就在於發行數量過多,不能維持兌現。他說,“欲立鈔法,須
使錢貨為之本。如鹽之有引,茶之有引,引至則茶鹽立得,使鈔法如此,烏有不行之患
哉”⑦。因此,他主張實行有錢貨為之本的兌現紙幣的流通制度,並且不會有什麽害處。
這裏也必須指出,他把紙幣的兌現和憑鹽引領鹽、茶行領茶的兌現等同起來,說明他沒
有註意它們的區別,因而在理論上是有缺陷的。因為鹽引、。茶引的發行數必須同國家掌
握的實有鹽茶數相等或多余壹部分,鹽茶引才能兌現。若國家掌握的鹽茶實有數少於鹽
茶引標明的數量,就會有壹部茶鹽引不能兌現。而紙幣的發行數卻可以多於現金準備數
的幾倍,同時又大致符合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不僅持幣人能買到貨物,而且幣
值也能保持穩定。其所以如此,就在於紙幣是貨幣的符號,能起著壹般等價物的作用,而
鹽引、茶引卻不具有這壹職能,它們只起著匯票性質的作用。但葉子奇提出用兌現紙幣來調
回復
舉報|5樓2011-05-21 21:51
001hycool
救邢存衛
5
節物價的辦法,卻是比較深刻的。他說:“以錢為母,以引為子,子母相權,以制天
下百貨,出之於貨輕之時,收人之貨重之日,權衡輕重與時宜之,未有不可行之理也。譬
之池水,所人之溝與所出之溝相等,則壹池之水動蕩流通,而血脈常活也。借便聽人之
溝雖通,所出之溝既塞,則水死而不動,惟有漲浸淫,而有濫筋之患矣,此其理也”⑧.
就是說,當貨輕即物價低時,要投放貨幣,當貨重即物價高時,要回籠貨幣,使流通中
的紙幣保持壹個客觀的適當數量,池中之水能動蕩流通,如人血脈能常活壹樣。否則就
會泛濫成災。葉子奇的上述比喻十分生動形象地說明紙幣在流通中必須保持正常的數量,
才利於紙幣的順利流通和幣值穩定。
回復
舉報|6樓2011-05-21 21:52
001hycool
救邢存衛
5
曾任明英宗禮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學士的劉定之,在大明寶鈔不斷貶值時,仍對紙幣
持肯定態度。他認為.“珠玉金寶可以為用矣,而不能多得,谷粟布帛可以為用矣,而不
能致遠。腰萬貫之緝,手方寸之褚,寒可以衣,饑可以食,不珠玉而自富,不金玉而自
足,蓋亦古人撫世便民之良規也”⑨。他還贊成以紙幣代替錢幣流通。他說:“民之所賴
以生者谷帛,而壹環之錢誠若何所用者,然而錢可以致谷帛,則用錢可也。民之所賴以
用者錢貨,而壹尺之褚又若何所用者,然而褚可以代表錢貨,則用褚可也”⑩。就是說,
紙幣和錢幣壹樣,都可以用來交換衣食,可以使人“自足”“自富”。為何昔日之鈔有流
通,是“利民之事”,而今則成為“病民之本”呢?他認為:“夫前代許民以昏鈔赴官倒
換,而納其工墨之錢,故鈔無濫惡;前代許民以交、會赴官收納,而充其賦役之類,故
鈔有流通”。“今也不然,鈔之造於上也,有出無納;鈔之行於下也,有敝而無換。及其
回復
舉報|7樓2011-05-21 21:53
001hycool
救邢存衛
5
征鈔於民也,豪商大賈積鈔子家而無征,奸管猾吏假鈔為名而漁獵,閻左貧民寄田產質
妻子,而後得鈔以送之官,大臣謀國擾郡縣暴間裏,而後收鈔以貯之庫”⑩。因此,他
回復
舉報|8樓2011-05-21 21:53
001hycool
救邢存衛
5
提出改換新鈔,或則收回.舊鈔的辦法,並做到“上之所以賞賜傣給者以漸而出之,下之
所以輸納賦役者時或而取之”⑩。紙幣就可以暢通。
回復
舉報|9樓2011-05-21 21:54
001hycool
救邢存衛
5
這些論述,盡管對前代的紙幣制度
作了美化,但對統治階級的官吏利用紙幣漁獵人民的貪婪本性卻進行了有力揭露。對於
維持紙幣幣值的穩定也有積極意義。
回復
舉報|10樓2011-05-21 21:54
001hycool
救邢存衛
5
還值得提及的,在紙幣早不實行的明晚期,仍有壹些思想家主張推行鈔法。陳子龍、
錢秉橙就是其中的代表。
陳子龍(公元1608-1697年)文學家,曾主持編者《明經世文編》。他在其聽作的
《鈔幣論》壹文中說:“褚非錢也,而可執券以取錢,無致遠之勞,有厚責之用,是以飛
錢鈔引唐創行之,宋之交子會子乃自西蜀壹隅通於天下,始於暫以權錢,久之以代現錢,
追元而鈔遂孤行矣。終元之世,無壹人知有錢之用,而衣於鈔、食於鈔,貧且富於鈔,豈
盡禁令使然哉!夫亦因民所便,而持以收換稱提,時疏其滯也。”⑩他認為紙幣流通經宋
元至現在已有幾百年的歷史,有其客觀存在的必然性,“因民所便”,“豈盡禁令使然也,’l
積極的辦法是“持以收換稱提,時疏其滯也”,就能使紙幣順暢流通。在晚明時期仍然肯
定紙幣的作用,這壹觀點轟細佳能可貴的。
錢秉橙(公元1612-1693年)文學家。他對推行紙幣制度仍持肯定態度。他說:
“夫鈔止方寸(尺?)腐敗之褚,加以工墨,命百則百,年千則千,而愚民以之為寶,衣
食皆取資焉,惟其能上行也。蓋必官司喜於收受,民心不疑,自可轉易流通。”@紙幣能
否流通,取決於政府,即“惟其能上行也”,“官司喜於收受”。只有做到這點,紙幣才有
信用,民心才不疑慮,才可轉易流通。同時他又認為,行鈔與用銀二者不能並立。他說:
“宋元以及國初,鈔雖屢滯,猶能設法以行,至於今獨不能行者,則以往代不用白金,’而
今專以為幣也”⑩。因此他提出實行銀、錢、鈔三者並用的辦法,由國家法律規定,“每
錢壹千值銀壹兩、鈔壹貫值錢壹千,而銀以五十兩為錠,零用則錢,整用則鈔,滿五十
兩始用銀,錢多折鈔、鈔多折銀,而碎銀以代鈔之用者罪之”⑩。錢秉橙的上述觀點頗
有貨幣國定說的嗽直,如他說的“命百則百,命千則千,’,就是這壹思想的典型表現。他
又把明代紙幣的失敗完全歸於用銀,企圖以限制用銀來行鈔,這在當時情況下,是行不
通的。但是他極力主張行鈔,肯定紙幣流通的必要性,又是符合貨幣發展的趨勢。
回復
舉報|11樓2011-05-21 21:56
001hycool
救邢存衛
5
四、對使用銅錢或白銀的主張
洪武初年,出兵西征敦煌,北伐沙漠,軍需繁重。為了應付財政上巨額開支,只有
發行紙幣。在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便已有通貨膨脹的現象。到了洪武二十三年.
(1390年),寶鈔壹貫在兩浙只能值錢二百五十文。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在兩浙江
西閩廣壹帶。寶鈔壹貫只值銅錢壹百六十文0。在紙幣不斷貶值的情況下,民間使用銅
錢成為壹種自衛行為,於是明朝統治者又下令禁止用錢。人民就用金銀,於是又在洪武
三十年(1397年)三月禁用金銀。由於朝廷發行鈔票太多,收斂無法,以致物重鈔輕,寶
鈔繼續貶值。宣德四年(1429年)未壹石綿布壹匹或絲壹斤都要五十貫鈔,,比洪武九年
上漲了五十倍。宣德八年(1433年)絹壹匹折鈔四百貫,布壹匹折鈔二百貫,比洪武九
年漲至二百三十多倍。當時民間已不用鈔,專用金銀。此時白銀壹兩值鈔百貫,等於洪
武九年的壹百倍。到了世宗嘉靖十四年(1535年),寶鈔壹千貫才能折銀四錢,白銀對寶
鈔漲了二千五百倍。銅錢對鈔票漲了三千五百七十倍⑩。在紙幣嚴重貶值以至不能流通
的局面下,不少思想家提出改革幣制、恢復使用銅錢的主張。丘溶、譚綸、靳學顏等人
便是其代表。
丘溶(公元1420-1495年)廣東瓊山(今海南海口市)人,在明孝宗時官至戶部尚
書兼武英殿大學士。他對紙幣基本上持否定態度。他說:“服胃鈔者,所費之直不過三、
五錢,而以售人千錢之物。嗚呼,.世間之物雖生於天地,然皆必資以人力,而後能成其
用。其體有大小精粗,其功力有淺深,其價值有多少,直而至於千錢,其體非大則精,必
非壹日之功所成也,乃以方尺之褚,直三、五錢者而售之,可不可乎?!壹下之人有以計取
人如是者,上之人不能禁之,固已失上之職矣,況上之人自為之哉民初受其欺,繼而
畏其威,不得已而龜勉從之,行之既久,天定人勝,終莫之行,非徒不得千錢之息,並
與其所費三、五錢之本而失之。且因之以失人心,虧國用,而致亂亡之禍,如元人者可
鑒也已”⑩。他從樸素的勞動價值論出發,以“物與幣兩相當值”作為論據,反:R寸使用
紙幣。這在貨幣理論上是不正確的。他不明白,紙幣本身沒有價值,但它可以代表壹定
的價值同商品進行等價交換。也正是如此,紙幣產生並流行兒百年間,在推行中因不斷
貶值而歸於失敗,然後又繼續推行。這是由商品經濟發展的需要和紙幣本身的優點所決
定的。
回復
舉報|12樓2011-05-21 21:56
001hycool
救邢存衛
5
丘i睿雖在理論上否定了紙幣流通的必要性,主張使用金屬貨幣,但他又不敢否定當
時紙幣流通的現實。他提出的幣制改革建議中說:“本朝制銅錢寶鈔相兼行使,百年於茲,
未之改也。然行之既久,意外弊生。錢之弊在於偽,鈔之弊在於多。革偽錢之策,臣既
陳於前矣。所以通過鈔法者,臣請稽古三幣之法,以銀為上幣,鈔為中幣,錢為下幣,以
中下二幣為公私通用之具,而壹準上市以權之焉。蓋自國初以來有銀禁,恐其或閡錢鈔
也。”⑩他把白銀列為上幣,突出了其地位,實際上要把白銀作為價值尺度。這壹觀點更
符合貨幣流通的實際。特別是在不少思想家對用銀持反對或懷疑的氛圍中,統治者又不
時下達禁銀的條律下,是值得稱述的。
和戚繼光齊名,曾任兵部尚書、主持兵事三十年譚綸(1520-1577),他是反對使用
白銀的。他認為當時國家的財政困難是由於百姓不足,而百姓不足則由於貨物賤而銀貴,
銀貴則由於銀少。他說:“夫天地間惟布帛寂粟能年年生之,乃以其銀之少而貴也,致使
天下的農夫織女終歲勤勞,弗獲不休,每當催科竣急之時,以數石之粟、數匹之帛不能
易壹金。彼壹農之耕,壹歲能得粟幾石?壹女之織,壹歲能得帛幾匹?’而其賤若此,求
其無貧不可得也。民既貧矣,則速負必多,速負多矣,則府庫必竭,乃必至之理截@
這是典型的用銀致貧論。我們知道,民貧國困是由於殘酷的封建剝削和頻繁的戰事造成
的,而不是使用白銀。況且當時的錢價不是上漲而是下跌,說明流通中的銀錢數量不是
日益減少,而是由於海外白銀的流入及國內銀產量的增多而增加的。為此,譚綸認為,
“言足國必先富民,欲富民必重布帛寂粟而賤銀。欲錢銀,必制為錢法,增多其權,以濟
夫銀之不足而後可”@。他提出的“通錢法”的主要內容:壹是增加鑄錢,“以濟夫銀之
不及而後可”;二是增加征錢的比率和將錢改為“大明通寶”。具體說,賦投原來征銀的
解往中央的部分改為銀六錢四,留存的部分改為銀錢各半。官軍傣銅折銀的部分也改為
銀錢各半。罪犯贖罪除罰谷外,壹律改為收錢。這樣規定,百姓皆以行錢為便了。譚綸
這壹重錢賤銀的主張在白銀已取得基本貨幣流通制度下,卿佳於實行的,即使實行了也
不會收到好的效果。因為它是違背貨幣發展規律的。
曾被稱為明中興的經濟名臣的靳學顏,也是反對使用白銀的。他說:“臣聞錢者泉也,
如水之行地中,不得壹日廢者。壹日廢,則有枯稿之虞”。“夫銀者,寒不可衣,饑之不
可食,又非衣食之所自出也,不過貿遷以通衣食之用爾。而銅錢亦貿遷以通用,與銀異
質而同神者,猶雲南不用錢而用海巴。三者不同,而致用則壹焉,,今獨奈何用銀而廢
錢”⑩。這裏,靳學顏只看到銀銅和海貝都可作流通手段的相同處,但他不懂得貨幣還
有其他職能,制作貨幣的材料不同其作用就有很大區別。這說明他的貨幣理論有很大片
面陜。
回復
舉報|13樓2011-05-21 21:57
001hycool
救邢存衛
5
有兩位晚明的科學家的貨幣觀點,也是值得我們註意的。
壹位是著名數學家李之藻,他是贊同使用白銀的。他說:“磋乎!聖王治天下,因民
之情與之宜之,不深強也。今民情不以錢幣,而以銀幣,非壹日矣,上又求金之使旁午,
而積金之府歲拓,明奪其所欲,而予之以其所不欲,強而行之,無乃藉青軼(銅錢)以
愚黔首,天下攘攘,其亦有辭”@。意思是說,使用白銀已非壹日並深得人心,現在又
要改用銅錢,“強而行之”,與此來愚弄老百姓,必然會造成天下紛亂。
另壹位是著名的科學技術家,《天工開物》作者宋應星,化擠寸白銀為幣也是贊同的。
他說,“普夭之下,民窮財盡四字,整額轉相告語,夫財者,天生地宜,而人工運旋而出
者也。天下未嘗生,乃言乏。其謂少腸遨為中國之壑,而奴虜又為九邊之壑,此指白金之
物而言耳。財之為言,乃通指百貨,非專言阿褚(貨幣)也。今夭下何嘗少白金哉?所
少者,田之吾谷、山林之本,墻下之桑,池之魚耳。有饒數物於此,白鍛、黃金疾呼而
至,腰纏筐盛而來貿者,必相踵也。”⑩這是針對用銀致貧論而發的。他認為造成“民窮
財盡”不是缺乏白銀所致,而在於社會生產的萎縮。“財之為言,乃通指百貨,非專言阿
褚也”。如果社會生產日益豐饒,“白鍛’(白銀)黃金疾呼而至”,“持有白銀者就會使用
它來交易,“今天下何嘗少白金哉?”
上述觀點反映了他們對事物所持有的慎重態度。特別是在傳統的重錢輕銀思想籠罩
下,他們所持的這種態度,更是難能可貴。
綜上所述可以給我們兩點啟示:其壹,明代的諸思想家對紙幣、銅錢、白銀的種種
議論,雖多重復宋之前人的觀點,但對某些貨幣觀點卻具有獨到見解。同時從這些議論
可以看到,封建統治者為了魚肉人民,搜刮民脂民膏,不斷采用和實行通貨膨脹政策,以
維護其統治,充分暴露其封建政權統治的腐朽性。其二,明代推行的紙幣制度的失敗,其
原因不在紙幣本身,而在於統治者實行的通貨膨脹政策。白銀的流通盡管多次受到統治
者下令禁錮,但禁而不止,卻不斷沖破牢籠,廣泛而深入發展,終於獲取了明代中晚期
的基本貨幣制度。這說明貨幣發展規律是不以人們的主觀意誌為轉移的,只能因勢利導,
否則就會受到客觀規律的懲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