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屏縣,流水如玉,青山如屏。被譽為“中國笛子之鄉”、“中國油茶之鄉”、“中國黃桃之鄉”、“侗族文化藝術之鄉”的玉屏縣,位於貴州省東部,被譽為“黔東門戶”。全縣土地總面積523.78平方公裏。
玉屏的歷史沿革可以追溯到元代,明代有平西堡,清代有玉屏縣。縣城位於舞陽河南岸。這個縣名叫玉屏,因為舞陽河清澈如玉,河對岸的山峰如屏風般聳立。1984 165438+10月7日,經國務院批準,撤銷玉屏縣,設立玉屏縣。
地處“入黔、聯滇、入川、渝”的西南交通節點,滬昆高速、通達高速、滬昆高鐵、劉著復線鐵路、通榆城際鐵路貫穿全境,距銅仁大興機場、懷化枝江機場約1小時,是三省市五州十七個縣(市)的人、物集散中心。
玉屏先後榮獲“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全國科普工作示範縣”、“全國廣播電視先進縣”、“全國村民自治模範縣”、“全國水利建設先進縣”、“全國基礎教育先進縣”、“全國經濟林建設先進縣”、“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縣”、“全國計劃生育優質服務先進縣”、“省級文明城市”等稱號。
擴展數據
歷史的發展
玉屏古稱熊茜。春秋戰國時期,在楚國和貴州中間。秦朝是貴州中部的壹個郡。漢代屬武陵縣舞陽郡。三國時期屬武陵郡舞陽郡。隋朝屬沅陵縣龍標郡。在唐代,它屬於未夕縣,獎勵縣。宋代梨園州麻陽縣支坪溪洞。
元初至元二十壹年(1284),葉際平長期被蠻族起訴,劃歸泗州綏靖部。元二十七年,平西等地因曠訟蠻夷而設,劃歸民治總局。明洪武五年(1372),主管成龍別平嶽西案(署設長陵)。當年,野雞坪的官司與黃道溪的官司合並,定名為黃道溪蠻族官司(署設茅坡寨)。
明洪武二十三年三月三十日(1390.4.15。),被任命為平西衛,調任蕪湖廣都司。二十五年,嶽西、別平、成龍訴訟並入黃道溪(署設武陵平)訴訟。明萬歷二十九年(1601),平西衛劃歸貴州,明萬歷三十壹年劃歸湖廣。
清順治十五年(1658),禁衛司令在蠡湖廣都首府陳語安京道設置駐軍。雍正五年(1727)二月初五,調任貴州泗州府。當年(1727)三月三十日,雲貴巡撫鄂爾泰奏兵部,改平西魏為玉屏縣。乾隆三十五年(1770 438+00)九月,調任銅仁地區。乾隆三十六年五月,回司守。
民國二年(1913)調任黔東(鎮遠)道。12年,直隸貴州省。24年,劃歸第九(銅仁)行政監察區。26年,轉入第壹(鎮遠)行政監察區。32年調至第六(銅仁)行政監察區,直至解放。
1949 165438+10月7日,玉屏解放,轉入銅仁地區。1958 65438+2月29日,並入同仁縣。1961 8月18,玉屏縣恢復。1966年2月,劃出縣所屬的萬山區,設立萬山特區。1968年9月萬山特區改為萬山區,劃歸玉屏縣。
1970年8月,萬山特區恢復。1983年9月7日,經國務院(83)國字第182號批準,撤銷玉屏縣,設立玉屏縣。1984 165438+10月7日,召開慶祝大會,自治縣正式成立。
百度百科-玉屏縣
玉屏縣人民政府-玉屏簡介
玉屏縣人民政府-行政區劃
玉屏縣人民政府-歷史沿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