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中國稅務 - 南方周末2003年新年寄語

南方周末2003年新年寄語

南方周末2003年新年寄語

“全面小康社會”與“公正社會”

當我們的目光從註視了壹年的黃土地、黑土地、紅土地上擡起時,新年的陽光第十九次把普通的報紙中國照得眼花繚亂。

19年來,年復壹年,我們貼近地球,貼近人民,記錄著時代的進步,從希望和夢想中汲取力量。

新年是黨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後的第壹年。我們沒有回避“全面小康”、“公正社會”這樣嚴肅的話題,即使是在本該輕松的新年第壹天,因為我們知道“解決問題”和“發展”是同壹個概念的兩面,我們正視問題是因為在所有中國人面前有壹個值得期待的明天。

(1)

這片土地上正在發生著令人眼花繚亂的變化:珠三角蓬勃發展的加工企業構成了全球產業鏈中不可或缺的壹環;上海再現“海上花之夢”,距離國際大都市僅壹步之遙;首都北京五年後將舉辦奧運會,正在投資1000多億元建設“新北京”,迎接遠道而來的客人。

毫無疑問,我們正處於壹個空前繁榮的時代。物質的極大豐富和國力的極大增強,表明這個國家正呈現出蓬勃向上的發展態勢。

但是,還有壹些信息是我們不能忽視的,那就是幾千萬剛進城的農民工的惘然面容,城市裏失業人員的辛苦勞作,城市邊緣的“農民工子弟學校”。是上海、北京、廣州等特大城市之外更為遼闊的土地,是世世代代頑強生存在這片土地上的人民...

事實上,* * *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已經對當前形勢作出了深刻的論述:“經過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們勝利實現了現代化建設‘三步走’戰略的第壹步和第二步,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這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偉大勝利,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新的裏程碑。”同時,他指出,“現在實現的小康仍然是低水平的、不完全的、不平衡的”,“城鄉二元經濟結構沒有改變,地區差距擴大的趨勢沒有扭轉,貧困人口仍然很多;.....就業和社會保障壓力加大……”。

如果我們不能清楚地認識形勢,盲目的樂觀可能會幹擾我們的方向。

所以,我們再壹次選擇了行動。十幾名記者從沈陽、北京、上海、宜興、江蘇和廣州五個地區出發。方向確立:向西;距離很具體:大約50英裏。方向和距離並不代表什麽,只是表現了選擇的隨意性。我們只想為快速變化的中國畫出五個橫截面,做壹個社會學意義上的觀察。目的只有壹個:我們試圖展示壹個真實的中國。

(2)

這是壹個劇變的時代。正如有專家所言,晚清以來,中國人100多年來最大的命題——“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現在已經進入“總結期”。正因為如此,變化之劇烈,轉型之迅速,覆蓋之廣,可想而知。

如何看待正在發生的劇變,成為這個時代的重大命題。

我們認為,只有在歷史背景中審視這些變化,才能在紛繁的表象面前不至於再次迷茫,迷失方向。那就是:壹百年來,中國社會雖歷經波折,但還是從傳統走向了現代,從封閉走向了開放,從封建王朝的專制統治走向了人民和國家的民主自由。這條“歷史之河”無疑流向正確的方向,不可逆轉。

但是歷史不僅僅是幾頁冰冷的紙。只有把變化放在現實中,放在每壹個社會個體的日常喜怒哀樂中,才能在認清方向的同時更加清醒,不至於虛無縹緲。那就是:即使在壹個變化的時代,每個個體的幸福和上升通道,仍然應該盡可能地由壹個好的制度來保障。

具體來說,在健康的力量不斷發展壯大,社會整體走向繁榮的同時,我們應該正視更廣泛的社會群體的基本訴求,生存保障的訴求,幸福生活和美好未來的訴求,社會公正的訴求。

沒有人能忽視,也沒有人會忽視他們的訴求。尤其是在壹個變革的時代,正義往往成為變革的代價,很容易被付出,但悖論的另壹面是,越是變革的時代,越是有人呼籲正義和公平。

自18世紀歐洲啟蒙運動開始,“人人生而平等”的理想從根本上改變了世界,成為影響全人類的最基本信仰。有歷史學家甚至精辟地總結了剛剛過去的20世紀:整個世紀,人類都是在“發展”和“平等”兩大主題的追求和搖擺中度過的。所有關於社會治理的理論和思想都在試圖在兩者之間找到壹個合適的平衡點。在這個辭舊迎新的時刻,無論是我們記者的行動,還是眾多著名專家的采訪,我們都想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中國是不是該把重心逐漸轉向“公平”了?

(3)

其實,十六大報告已經給出了答案。

這次極其重要的會議,為21世紀前20年的中國發展,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勾畫了美好的藍圖。幾乎所有接受本報記者采訪的專家都異口同聲地向記者提到了這壹計劃,並指出,這表明黨和* * *已經把讓更多的公民享受改革成果、建設更加公正的社會作為未來20年的首要任務。

其實這種政策導向早在五年前就開始出現了。在改革步伐快速推進,舊的保障體系已經無法保障的當下,在1998中,* * *總理明確表示,將建立世界上最大的社會保障體系作為本屆會議最重要的目標之壹。旨在縮小東西部差距的西部大開發也正在實施。

剛剛過去的2002年,從年初試圖通過“國有股減持”充實社保基金,到不惜壹切代價將農村稅費改革推向20個省份,都顯示了高層關心困難群體、確保社會公平的良苦用心。

這也是我們認為2002年將是中國社會進程中具有裏程碑意義的壹年的重要原因。

與此同時,實現社會正義的根本途徑已經相當清楚地擺在我們面前。規則公平是最起碼的公平。沒有透明公正的規則,權錢交易可以牟取暴利,這將是對公平的釜底抽薪。

即使在規則平等的前提下,天生稟賦的差異,再加上成功人士對利潤最大化的追求,仍然會導致結果的巨大差異。(孫,壹篇勵誌文章)這時候就需要有效地調整教育、就業、保障等公共政策,更多地向弱勢群體傾斜,維護社會的整體和諧。這就是所謂的“矯正正義”。

然而,在公共政策的選擇受到各種利益集團影響的情況下,當務之急是確保所有群體的政治權利,以實現“矯正正義”。只有政治權利得到充分尊重和保障,制定公正規則這壹更重要的前提才有可能。因此,走尊重憲法、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和政治文明的道路成為根本選擇。

根據其他國家的經驗,在特定的歷史階段,他們傾向於選擇這三個層次中的壹個。然而,對於中國來說,這三個層面的選擇似乎同樣重要和緊迫。

正因為如此,這才是需要決策層和全體人民的大智慧的時候。

因此,我們展望2003年和未來20年。

  • 上一篇:企業必須註意的合同管理要點有哪些?
  • 下一篇:雷鋒的故事事跡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