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逐漸本土化起源於印度,相傳東漢時期傳入中國。作為外來宗教,起初在中國的地位和影響遠不及本土的道教和儒教。中國第壹批佛教徒的發展策略是先吸引上層社會,然後自上而下推廣佛教。
起初並不成功,但隨著道教的衰落,越來越多的佛教經典被翻譯成中文,佛教因適應當地情況而做出的改變,使得越來越多的普通人認識了佛教,這為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的盛行奠定了基礎。
人們尋求內心的平靜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壹個極其混亂的時期。外有金兵不斷入侵,內有軍閥混戰。百姓水深火熱,人口銳減。最糟糕的時候,達到了十室九空的程度。在這樣的情況下,人們的生活可想而知。為了尋求內心的平靜和精神寄托,宗教發揮了重要作用。註重靈魂救贖,尋求來世幸福的佛教,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成為其追隨者。
統治者大力宣揚佛教的教義,使人們壹心壹意行善,對這個世界的苦難和不幸采取寬容馴服的態度。這是統治者大力提倡的。信佛的人越多,社會就越穩定,他們的統治就越長久,即使是在戰亂的年代。這就是成功的原因嗎?南朝四百八十座寺廟,煙雨中有幾座塔?佛教的鼎盛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