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後,雷達被用於探測強對流天氣,為保障飛行安全發揮了重要作用。50年代以後,噴氣式飛機出現,巡航高度9 ~ 12 km,超音速運輸機巡航高度20 km左右。飛機逐漸大型化,起降區和高空航線氣象條件的探測和預報成為重要的航空氣象問題。隨著氣象儀器的改進,激光技術、氣象衛星和電子計算機的使用,航空氣象學的發展進入了壹個新階段。航空氣象服務始於20世紀20年代。1919年9月,國際氣象組織(WMO)決定成立航空氣象應用委員會,並在華沙召開的第七屆理事會上,WMO將國際航空氣象委員會更名為航空氣象委員會。隨著飛機性能的提高、空中交通流量的增加和微電子技術的發展,航空氣象服務的內容、方式和方法已經從早期的人工操作進入到現在的自動化服務階段。
1939年中華民國航空委員會成立空軍氣象總站,1947年成立民航局,下設氣象部門和少數機場氣象站。直到1949新中國成立後,才建立了較為完善的航空氣象組織,逐步形成了配備氣象雷達、衛星雲圖接收裝置、激光雲表、移頻通信、氣象傳真機等先進設備的航空氣象站網。,開始在航空天氣預報和航空氣象服務方面取得較大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