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中國刑法的規定
第266條規定
詐騙公私財物,數額較大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並處或者單處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數額特別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並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詐騙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幹問題的解釋》和《刑法》第壹百五十壹條、第壹百五十二條的規定,騙取公私財物,數額較大的,構成詐騙罪。個人詐騙公私財物二千元以上的,屬於“數額較大”;個人騙取公私財物三萬元以上的,屬於“數額巨大”
擴展數據:
2065438+2008年2月,董先生上班時收到妻子微信:“我在超市買了點東西,沒錢了。請轉到200元。”想到網絡詐騙猖獗,董先生小心翼翼地問:“老婆,是妳嗎?”很快董先生就收到了壹個聲音:“是我,是我。”董先生壹聽到妻子的聲音,就按照他的話轉了錢。
下班回家後,發現老婆整天在家看孩子,根本不去超市。雖然被騙的錢不多,但董先生還是立即報警。
反詐騙民警告訴記者,這樣的“我就是我自己”的聲音都是騙子事先錄好的。那麽騙子是怎麽得到這些語音信息的呢?
以董老師為例。他的妻子是家庭主婦,沈迷於壹款手機遊戲。騙子以“幫妳充值遊戲券”的名義和她微信聊天,誘導她提供微信賬號和密碼。期間騙子故意問她是不是遊戲的昵稱,輕而易舉地得到了董先生老婆的語音回復“是我。”
警方進壹步介紹,騙子還使用了壹個“高科技插件”,就是山寨版微信。他們盜取微信賬號後,會通過山寨微信軟件克隆同壹個微信號,然後通過克隆微信號的插件技術直接轉發語音。
騰訊官方表示,這些聲稱可以轉發語音的軟件屬於微信插件軟件,不僅嚴重侵犯了微信的軟件著作權,還會留下後門和木馬,存在嚴重的安全隱患。所以不要下載所謂的“開放微信”“克隆微信”。
警方強調,市民上網壹定要提高信息安全意識,不要輕易泄露微信賬號、密碼等個人信息;他人在微信上提出轉賬請求的,應當通過電話、視頻等能夠產生實際溝通的方式確認對方是否為本人;
我們要養成在微信中設置好友筆記的習慣,這有助於識別“克隆”的好友。如果發現微信賬號被盜,要及時凍結賬號,及時報警,通知其他朋友不要上當。
百度百科-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壹部分總則
百度百科-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印發《關於審理詐騙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幹問題的解釋》的通知
人民網-假冒“微信好友”發語音騙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