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是做好輿情預警監測,完善應急管理機制。受互聯網特性的影響,網絡輿情危機的爆發具有突發性,完善應急管理預案對輿情危機的形成和發酵具有明顯影響。危機應急管理遲緩容易引發輿論質疑和批評,導致不良後果。因此,應對負面輿情需要完善應急管理機制,做好輿情預警監測,建立輿情研判機制,及時發現負面苗頭並及時處理。同時,完善事件本身的重建、補償、調查和調查機制以及信息流通的報告、指揮、發布和傳播機制。
二是發揮媒體宣傳作用,讓信息公開透明。事實上,突發事件轉化為輿論危機,大多是由真實信息傳播的真空造成的。信息的公開透明不僅可以滿足公眾的知情權,還可以防止謠言的傳播,維護政府的公信。在“人人都有麥克風”的多元開放的網絡輿論環境中,要緩解輿情危機,應利用好微博等新興媒體,充分發揮其強大的宣傳力量,及時發布真實、權威的信息,引導正確的輿論方向。在此過程中,要註重輿情的動態收集、分析和梳理,提煉輿情關註點,從而解答信息公開過程中的輿情疑問。
三是慎重處理公眾監督,積極回應負面輿情。在演變過程中,突發事件因其社會性會在傳播過程中受到質疑、批評、質疑、造謠甚至濫用。此時,如何面對這些質疑和批評並做出合理的引導對化解輿論危機至關重要。這就要求工作人員要根據事件的事實和公眾的訴求及時作出回應,警惕其言語中的官僚語氣,充分考慮公眾的訴求來處理問題。在與媒體和公眾平等交流時,我們應該放低姿態,確保平等交流。我們要敢於承認確實是某個部門的失職,這樣才能避免因逃避責任的嫌疑而引發新的輿論危機。
四是正視輿論爭議,尋求輿論良性互動。相關部門在應對輿情的過程中,不應局限於發布事件發生時的官方權威信息。對於輿論中明顯不準確、不理性、發泄情緒的言論,有關部門應作為普通網民,走向輿論場,與群眾展開“正面辯論”,通過真實的交流互動以正視聽。在網絡引導過程中,要善於以公眾可接受的形式解讀法律條文和政策方針,與公眾保持良性輿論互動,在真誠溝通中贏得公眾的理解和支持。
五是增強危機防範意識,真正關心人民權益。如今,網絡輿論監督和網絡問政的流行促進了社會管理的規範化,但也在無形中給壹些地方政府帶來了壓力。因此,應對輿論監督,政府不能只是事後被動應對,還應增強危機防範意識,從現實根源入手,真正做到權力為民、重民、惠民,加強自身管理和監督,公信力自然會提高,輿論環境也會風平浪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