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現實到影視作品,恐怖活動和反恐戰爭壹直是創作者關註的焦點,尤其是在好萊塢,無論美劇還是大片,反恐大片總能收獲不錯的口碑和不錯的票房和收視率。這些影視作品改編自真實事件,如《國土安全》、《獵殺本·拉登》、《拆彈部隊》、《美國狙擊手》等。,還有壹些是超乎尋常的想象力創造和推測出來的,比如反恐24小時。即將在中國上映的《倫敦陷落》無疑是天生的,但這並不妨礙觀眾對他的喜愛和追捧。
《倫敦陷落》擁有強大的演員陣容,艾倫·埃克哈特、傑拉爾德·巴特勒和摩根·弗裏曼分別擔任總裁、經紀人和副總裁。事件始於美國總統被綁架虐待,面臨被殺的危險。特工依然壹個人在龍潭,孤軍奮戰;副總統仍在後方...結果不言自明。
《倫敦淪陷》也不怕劇透。因為總統被救,恐怖分子被抓,妳不用浪費腦細胞就能想到。這類影片看的是過程,過程的精彩指數決定了影片的時長高度和視覺強度。影片中,美國總統被虐得比以前更慘、更無情、更殘忍。不僅如此,西方七國領導人中(除俄羅斯外),只有包括美國總統在內的兩位國家元首幸免於難,其他五位都悲慘地死於恐怖分子令人震驚的爆炸襲擊。不得不佩服好萊塢編劇和導演的想象力,他們敢讓那麽多國家元首死在炸彈裏。
在《倫敦淪陷了》中,整個倫敦被虐得體無完膚,幾乎所有的標誌性建築都被震碎,倫敦就像被挖了十英尺,翻了個底朝天。倫敦人民為了安全不得不使用防空設施。而且對倫敦的轟炸是海陸空全方位的。各種武器、軍備、彈藥、機車蜂擁而至,首都倫敦在劫難逃,美國總統難飛。
作為壹部不錯的爆米花電影,《倫敦陷落》到處是彈飛、槍火,追車、打鬥等驚險場面層出不窮。對於視覺觀眾來說,壹定會對影片的大場面贊不絕口。誠然,影片中有很多段子,比如對意大利總統貝盧斯科尼的惡搞和戲謔,還有日本首相和司機連人帶車開進河裏的場景莫名其妙戳中了很多人的笑點。
《倫敦淪陷》是壹部標簽感很強的美國大片。美國總統被虐後,臨死前就職時喊出誓言,充分體現了美國總統的獻身精神和至死不渝。反恐戰爭不應傷害路人和平民的理念也貫穿影片始終(雖然在實際行動中很難避免傷及無辜,頭號恐怖大亨報復美國總統毀滅的初心也是因為美國殺了太多身邊的平民)。
難能可貴的是,影片中仍然滲透著導演的反戰思想。比如最後副總統下令對頭號恐怖大亨巴卡維進行蒸發式轟炸時,慢動作顯示壹些無辜平民再次成為反恐戰爭的受害者。至於音樂,也是滿滿的悲傷、悲涼、悲憫(不是為恐怖分子而是為那些白白犧牲的人)在屏幕上。對他總是違背打擊恐怖分子不傷害平民的承諾的描述,也可以看出導演對美國反恐政策缺陷的諷刺和反感。
按照好萊塢的規律,這種模式化的爆米花應該有續集。然而,倫敦淪陷後,下壹個淪陷的會是哪裏?巴黎?柏林,首爾?東京?作為這個系列的粉絲,我在搬小板凳,等續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