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個社會,如果每個人都講規則,按法律規則辦事,那麽這個社會還不錯,雖然未必是壹個美好的社會。法律要深入人心,發揮作用,也要符合社會的道德追求。換句話說,法律規則應該是良性的。這種道德不是從法律規則本身生長出來的,而是法律規則吸收了道德理念,從而凸顯了壹個社會的道德價值。
同時,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和個人品德的提升,可以使人們強化規則意識和契約精神,弘揚社會公序良俗,自覺守法。此外,在實踐中被廣泛認可、成熟且具有可操作性的道德要求,也可能上升為法律規則。
法律與道德的關系不能簡單地割裂或整合。將兩者孤立甚至完全對立肯定是不行的,但將兩者混為壹談也是不可行的。應該清楚的是,法律建立的正義秩序是任何社會都離不開的基礎。今天,我們不僅要贊美道德,更要相信法律。
法治社會從不排斥道德的作用。即使在過去,傳統社會中由自然情感演變而來的道德,也必須通過理性的熏陶,升華為只有具備的社會責任感,才能與法治相輔相成,彌合法律與現實的鴻溝,潤滑人與人之間由法律建立的冰冷的社會關系,從而大大降低壹個良好社會的成本。
法律和道德從來都是相互配合的。在中國古代,儒家學者特別重視道德的作用,強調禮法之治。孔子主張德治,“以政為德,如北辰,居其所,群星環繞。”
這種思想被幾千年的封建王朝所采用,證明了其強大的生命力。秦朝只重視“依法治國”,焚書坑儒。雖然統壹了壹段時間,但最終還是迫使人民揭竿而起。歷史已經清楚地告誡政治家們,在強調法律重要性的同時,道德也不可忽視。
法律與道德的碰撞並不意味著相互排斥,但可以看作是兩者交融過程中的磨合與借鑒。
如果把法律當做戰士,把道德當做學者,那麽兩者之間的微妙關系就如同小沈陽和紀曉嵐之間的關系:小沈陽再強大,有時也需要紀曉嵐不溫不火的調和,紀曉嵐再足智多謀,有時也需要小沈陽的剛毅強硬的平衡。只有法律和道德相輔相成,才能真正繪制出優秀的社會治理藍圖。
參考資料:
人民日報-人民日報:法律與道德不可偏廢。
人民日報-人民日報法評:不要讓道德退到法律底線。
人民網——法律與道德的碰撞與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