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根據研究的深度,可以分為描述性話題、因果性話題和預測性話題。(1)描述性題目是指對社會現象的真實情況進行詳細描述,這是難度低、水平低的最基本的題目。(2)因果題是指揭示兩個或兩個以上社會現象之間的因果關系,主要回答“為什麽”和“怎麽做”,層次較高,難度較大。(3)預測性話題是指在明確社會現象因果關系的基礎上,預測事物未來的發展趨勢和形勢。研究水平最高,對實際工作和理論研究意義重大。
2.根據主體的大小,可分為宏觀主體、中觀主體和微觀主體。(1)宏觀話題涉及到壹定時期內需要解決的大範圍標本問題,比如素質教育。(2)中觀學科側重於階段性問題和局部性問題,研究涉及的範圍較小。(3)微課題是指研究對象非常具體,覆蓋面不太廣的課題。
3.按研究水平可分為壹般課題、重大課題和重點課題。(1)通用項目是針對大部分科研人員的,也叫免費申請項目。(2)重大項目少而精,目標明確,具有重大科學意義,對項目組織者和承擔者的要求非常高。(3)重點課題是通過對學科發展和布局中最迫切、最重要的問題以及新學科、新領域的增長點進行深入研究而確立的。
4.根據研究目的,可分為理論課題和應用課題。前者旨在揭示社會現象的本質及其發展規律;後者旨在提出解決社會實踐問題的具體方案或對策。當壹門學科有兩種用途時,既可視為綜合學科,也可視為理論應用學科。研究性學習題目有四種:(1)知識探究型。這是研究課題中的最低水平。學生學習某壹知識,在老師的指導下拓寬學習範圍,獲得學習經驗,甚至形成學習報告。這種學習研究,雖然只是初步的,但無疑是激發學生在更大範圍和程度上學習和研究的壹個全新的起點。(2)學術研究型。文理學習中,學生對某壹教學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從而確定課題,找導師給予指導,花費數周、數月甚至數年的時間研究探索,撰寫學術論文。(3)社會調查。走向社會,走向生活,是學校開了“研究性學習”課之後壹個非常可喜的現象。學生對社會進行調查研究,然後寫壹份調查報告。(4)創造發明型。在學生的“研究性學習”過程中,最高的研究水平應該屬於科技創新和發明。學生們通過自己的努力,以科技創造為目標,對科技發明進行了認真的嘗試,並取得了成果。然後應用於社會,創造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