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法律諮詢 - 行賄和受賄哪個量刑更重?

行賄和受賄哪個量刑更重?

雖然行賄和受賄屬於同壹個罪,但行賄更嚴重。行賄者處於強勢地位,擁有資源配置權,行賄者處於相對弱勢地位。賄賂對國家利益的危害更大,所以受賄者受到的懲罰也更重。受賄是指利用職務上的便利收受他人財物謀取利益,而行賄是指主動給予國家工作人員財物謀取利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行賄罪判處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罰金,行賄罪從重處罰。

行賄和受賄的處罰是不壹樣的。理論上講,行賄和受賄屬於同壹犯罪行為,但實際上,行賄遠比受賄嚴重,因為行賄者處於強勢地位,掌握著人、財等資源的分配權,而行賄者處於相對弱勢地位。行賄雖然是為了謀取不正當利益,但有時也是不得已而為之。由於體制原因,很多事情不行賄是做不到的,行賄人往往掌握著主動權,受賄後會對國家利益造成更大的損害。受賄罪是指行為人利用職務上的便利,收受他人賄賂,為他人謀取利益的行為。壹般來說,行賄人主動購買,通過各種方式腐蝕。壹般是行賄人被動接受他人財物或者接受他人許諾的財物,為行賄人謀取利益。受賄罪的主要特征是他人主動交付財物和行為人主動收受財物。對於行賄人而言,所送財物是自願而非強迫,主觀上存在通過給予國家工作人員以財物換取某種利益的目的。對於受賄人來說,受賄是受賄人主動給錢的壹種斂財行為,具有被收買的性質。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三百八十九條* * *為謀取不正當利益,給予國家工作人員以財物的,是行賄罪。在經濟往來中,違反國家規定,給予國家工作人員財物,數額較大的,或者違反國家規定,以各種名義給予國家工作人員回扣、手續費的,以賄賂罪論處。因敲詐勒索給予國家工作人員財物,沒有獲取不正當利益的,不屬於賄賂。第三百九十條犯受賄罪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罰金;以賄賂手段謀取不正當利益,情節嚴重或者致使國家利益遭受重大損失的,處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情節特別嚴重,或者使國家利益遭受特別重大損失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並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行賄人在被追訴前主動交代行賄行為的,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其中,犯罪情節輕微,對偵破重大案件起關鍵作用,或者有重大立功表現的,可以減輕或者免除處罰。第三百九十條之壹為謀取不正當利益,向國家工作人員的近親屬或者其他與國家工作人員有密切關系的人,或者離職的國家工作人員或者其近親屬或者其他與國家工作人員有密切關系的人行賄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罰金;情節嚴重,或者使國家利益遭受重大損失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情節特別嚴重或者使國家利益遭受特別重大損失的,處七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單位犯前款罪的,對單位判處罰金,並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罰金。第三百八十五條國家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財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財物,為他人謀取利益的,是受賄罪。國家工作人員違反國家規定,在經濟往來中收受各種名義的回扣、手續費,歸個人所有的,以受賄罪論處。第三百八十八條國家工作人員利用職權或者地位上的便利,通過其他國家工作人員的行為,為請托人謀取不正當利益,索取或者收受請托人財物的,以受賄罪論處。第三百八十八條之壹國家工作人員的近親屬或者其他與國家工作人員有密切關系的人,利用國家工作人員或者其他國家工作人員的職務行為,為受托人謀取不正當利益,數額較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數額特別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七年以上有期徒刑,並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國家工作人員離職或者其近親屬、其他關系密切的人利用原有職權或者職務上的便利實施前款行為的,依照前款的規定定罪處罰。

在法律上,行賄和受賄都是違法的,但處罰的輕重取決於很多因素。首先,受賄的刑度與受賄的數額、目的、手段有關。如果行賄數額巨大,目的嚴重,或者采用行賄、脅迫等手段,刑罰往往較重。另壹方面,受賄罪的刑罰程度與受賄金額、職務、影響力有關。受賄數額巨大、職位高、濫用職權的,刑罰會更重。此外,法律還考慮了行賄受賄的主觀惡意程度,如是否主動行賄或受賄,是否表示悔罪等。綜上所述,法律在對行賄受賄行為進行量刑時,會綜合考慮上述因素,以確保公正公平的判決。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二部分具體規定

第八章貪汙賄賂罪第三百八十七條國家機關、國有公司、企業、事業單位、人民團體索取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財物,為他人謀取利益,情節嚴重的,對單位判處罰金,並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前款所列單位在經濟往來中帳外暗中收受各種名義的回扣、手續費的,以受賄罪論處,依照前款的規定處罰。

  • 上一篇:新能源汽車需要什麽樣的程序員Zhihu?
  • 下一篇:學習雷鋒的事跡。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