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法律諮詢 - 關於管理的論文

關於管理的論文

摘要:本文分析了公共服務型政府的概念、特征和功能,提出了我國建設公共服務型政府的原則和方向。關鍵詞:公共服務;功能;設立方向1。公共服務型政府概念的定義和特征公共服務型政府是指根據公眾的意願和偏好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根據公民和社會的需求定位政府職能,建設合法、有效、透明、負責和公正的政府。其根本目標是公眾滿意。因此,公共服務型政府既不是簡單地強調服務態度的轉變,即所謂的“微笑服務”,也不是簡單地將政府的職能轉變為提供公共服務,而是強調公共服務的提供是按照公民的意願提供的,追求的根本目標是公民滿意。總的來說,效率、公正、責任、規範、透明、合法無疑是現代政府的特征,也是現代社會任何尋求合法性的政府都必須倡導的價值和目標。然而,現代政府最本質的特征在於其角色的基本設置,即根據公眾的意願和偏好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回應公眾的訴求。這也是服務型政府區別於透明政府、責任政府、有效政府等其他類型政府的基本點。二、公共服務型政府的主要職能作為公共服務型政府,它應該具有以下主要職能:提供制度供給服務。政府作為有序性的代表,必須為人們和社會提供社會秩序的制度供給,即必須為社會制定壹個大家都必須遵守的權威的制度框架或模式。制度供給的內容很多。如法律制度、政治制度、產權制度、金融制度、市場經濟制度、社會保障制度等等。服務型政府最好最大的服務就是良好的制度供給。提供良好的公共政策服務。服務型政府應該從公共性的角度制定公共政策,制定政策解決社會穩定發展和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問題。如環境保護、社會保障、義務教育政策、金融政策和財政政策等。基本制度建立後,政府的主要服務是提供良好的公共政策服務。提供公共產品。從理論上講,公共產品的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特征決定了其無法由市場解決,只能由政府提供。公共產品的提供可以根據實際需要,在政府盡可能的支持下,由社會組織提供,但政府要做好組織工作。提供公共服務。公共服務是政府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在滿足社會需求、提供公共產品時的勞動行為的總稱。其實就是解決政府如何提供制度供給,如何采取和制定公共政策,如何提供公共產品的問題。服務型政府要求政府機構及其工作人員在服務行政理念的指導下,在服務程序、服務態度、服務效率等方面為服務對象提供熱情、快捷、周到的服務,而不是冷漠的官僚。三、建設公共服務型政府的基本原則:建設公共服務型政府應遵循分權原則。首先,政府、市場和第三部門的合理分權,使權利得到科學定位和準確回歸;其次,權力下放,科學分解職能,擴大地方政府、市場和第三部門的自主權;第三,通過體制和制度創新,讓公眾真正享有參與和管理政治、經濟和社會事務的權利。法治原則:公共服務型政府是法治政府,是有序政府。政府應當依法行政,無論是服務的政策、手段還是程序,都應當法治化。法治原則要求政府建立和完善適合現代服務行政的行政程序法和行政實體法,依法重構和規範行政審批制度。責任原則:服務就是履行責任。責任原則要求政府建立壹套完整的、具有約束性的服務行政責任體系,使公眾能夠有效監督政府,真正實行民主行政和責任行政。服務行政責任體系應由經濟、政治、法律和道德責任體系構成。效率原則:效率是效率、成就和功能的統壹,效率最大化是現代管理的本質要求和終極目標。科學發展觀更加註重政府的服務職能。因此,公共服務型政府不僅要追求可量化的服務結果,更要追求能夠使經濟、社會、自然可持續和諧發展的服務功能。競爭原則:公共服務型政府是建立在現代市場經濟體制基礎上的,競爭型政府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壹方面表現為政府與市場和公眾的競爭關系,要求把權力還給市場和公眾,同時還利於人民;另壹方面表現為區域政府之間的競爭關系,這就需要引入企業管理理念來服務、促進和參與競爭,政府通過競爭更好地履行公共服務職能。四、建設公共服務型政府的方向根據政府服務職能的定位,建設公共服務型政府模式必須做到以下幾點:(1)公共服務職能的顧客導向根據新公共管理理論,政府的社會責任是根據顧客的需求為其提供服務。在新公共的管理中,政府不再是壹個淩駕於社會之上的封閉官僚,而是壹個負責任的“企業家”,公民是“顧客”或“顧客”。創業型政府應該是壹個能夠提供高服務效率的政府。為了實現這壹目標,政府服務應該以顧客為導向或以市場為導向。只有顧客驅動的政府才能提供多樣化的社會需求,促進政府服務質量的提高。在傳統的政府公共服務體系下,政府往往以行政計劃代替公眾意誌,以精英設計代替公眾參與,忽視公眾的需求和偏好,公眾的影響力有限,直接導致大部分公共組織對誰是其顧客或服務對象的困惑,服務水平較差。顧客導向或市場導向的服務是公共服務提供從政府導向、官方導向向社會導向、人民導向轉變的思維選擇,也是政府與社會正確關系的體現。主要途徑如下:壹是擴大公眾參與政府決策。政府應事先聽取公眾意見,以公眾意誌為第壹價值取向,建立了解民意和公眾參與決策的渠道、規則和程序;第二,政府的公共服務應該如何以社會評價和服務對象的評價為基礎,增加公眾意見在評價中的作用。(2)公共服務職能市場化通過引入市場競爭提高政府服務效率,是現代政府服務方式轉變的普遍趨勢,也符合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國內外經驗表明,公共服務的生產和提供是可分的;在付費和使用方面,公共產品和服務的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並不意味著只能由政府直接提供。通過重新設計政府與市場主體的分工,運用“誰受益誰付費”的原則,可以公平高效地提供。因此,我們應該擴大市場競爭的領域。在這裏,競爭至少可以分為三類:壹是公私競爭,即允許公共和私人組織都提供公共服務,從而促進其競爭;第二種是私人對私人的競爭,即政府要求私人企業相互競爭提供壹些公共服務;第三種是公共對公共的競爭,即政府促進其內部組織之間的競爭,以達到良好的服務效果。公共服務職能市場化的範圍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壹是在公共工程建設領域,凡是具有經營性或競爭性的項目,都應通過公開招標、內部競爭、合同外包等方式,營造市場競爭機制。,而且不能事先假定公共部門壹定比私人部門好,或者私人部門壹定比公共部門好。關鍵是要有公平規範的競爭機制。第二,除了義務教育、基礎科研、社會保障、公共安全等必須由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務外,還應在教育、衛生、體育等公共服務領域營造競爭環境,利用競爭機制產生的壓力,督促服務提供者不斷提高服務質量。(三)公共服務職能社會化公共服務職能社會化主要是指將壹些原本由政府承擔的公共服務職能大量轉移給非政府組織和私人部門,即從完全由政府部門或國有企業提供公共服務和公共產品,轉變為由社會自治和半自治組織、私人企業利用社會力量提供公共服務。壹些組織,如私人部門、獨立機構、社會自治和半自治組織,將成為公共產品和服務的提供者,並競爭提供同樣的公共產品和服務。政府通過對社會力量的組織、利用和管理,實現公共管理和服務的社會化。公共服務職能社會化是以客戶為中心的管理模式(以客戶為導向)。公共服務的提供不再由政府單獨承擔,政府也不再是管理公共事務的唯壹機構。許多非政府組織加入到提供公共服務產品的隊伍中,政府可以部分甚至完全從日常事務中解脫出來,專心於政策的制定和執行。對於公共服務的對象而言,公共服務職能社會化意味著賦予公眾選擇公共服務內容、方式和評價的權利,這將迫使公共服務的供給主體以公眾為顧客,樹立顧客意識。當服務不被顧客接受時,他們就會失去市場份額。(四)公共財政體制的結構調整所謂公共財政,是向社會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的政府分配行為,是與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財政管理體制。主要著眼於滿足社會需求,彌補“市場失靈”的缺陷。從公共支出領域來看,政府公共服務可以分為經濟公共服務和社會公共服務兩部分。經濟公共服務是政府為促進經濟發展而直接進行的各種投資;社會公共服務是指政府通過轉移支付和財政手段支持教育、科技、社會保障、公共醫療、環境保護等社會發展項目。構建服務型政府模式,應逐步提高社會支出在公共支出結構中的比重,不斷提高社會公共服務的地位和作用。從我國目前的情況來看,壹方面要建立公共收入體系,逐步提高全社會公共收入總量;另壹方面,建立和完善公共* * *財政體制,調整和優化政府公共* * *服務結構,增加政府公共* * *服務支出,重點增加社會公共* * *服務支出,逐步實現從生產投資型公共* * *財政向公共* * *服務型公共* * *財政體制的轉變。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普遍提高全體人民特別是低收入群體的社會保障水平,將財政支出的重點轉向公共教育、社會保障、公共衛生、公共安全和公共基礎設施,為整個宏觀經濟的發展提供良好的社會經濟環境。(五)公共安全機制的建立和優化公共安全是指國家和社會在社會成員面臨生、老、病、死、傷、難等各種生活狀況時,為維護其基本的生存權,保障和促進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向其提供壹定的物質幫助和福利服務的社會制度。其本質是社會財富在時空上的再分配,具有明顯的國家性、強制性、再分配性和基本保障性。其目的是為改革、發展和穩定創造條件。建設公共服務型政府,需要建立和優化公共保障機制,變政府主導型經濟發展模式為政府輔助型經濟發展模式。現代意義上,政府應在市場活動中扮演客體的角色,為微觀市場主體提供服務保障,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政府客體服務和服從市場主體是規律。而過去我們政府在區域經濟發展上的精力很大,往往決定了壹些微觀市場主體的興衰,大權在握。然而,公共服務型政府模式要求政府提供更多的服務,糾正主客體錯位,保證市場機制的自發運行。(六)突發公共事件應急機制建設當今世界突發公共事件種類多、範圍廣。從公共衛生和網絡攻擊到恐怖襲擊,從交通安全到生產事故,影響人身安全、食品安全、生態安全、環境安全、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的公共衛生、金融、政治和經濟突發事件時有發生,損失慘重,影響巨大。政府應急能力建設不是某個具體部門的事,也不是簡單的投入問題,而是由政府應急職能、應急體系和應急投入構成的系統,其基本的總體順序應該是“確定應急職能範圍、形成應急體系框架、安排應急投入資源”。只有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整體應急能力。政府應急職能的界定包括三個方面:壹是危機管理的劃分和主要內容要準確;第二,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系統內各部門的職能劃分要相對獨立、相互信任、相互協調;三是服務功能的基礎資源儲備和信息系統建設要配套。(七)更新行政文化行政文化是行政管理的靈魂。現階段主要是在各級政府和公務員中開展執行力文化的深入研究,大力推進政府執行力文化建設,強化執行力意識,改進執行力方式,加大執行力度。要大膽借鑒企業管理和私營部門的成功經驗,創造性地運用企業家的思維方式和優秀企業的管理理念,牢固樹立“管理即服務”的理念,以“企業家政府”的精神取代“官本位”的傳統思想,增加政府服務社會和企業的主動性和及時性,以顧客滿意和取得最佳績效作為衡量自身工作的標準。同時,強化公共管理部門的效率觀念,引入成本效益分析,控制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八)提高公務員素質公務員是公共服務型政府的人員載體,他們的素質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政府提供公共服務的能力、範圍和質量。在公務員隊伍建設中,要註重綜合性和專業性的結合,改變過去單壹的人才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深化公務員培訓教學改革,使政府工作人員既掌握最新的政府治理理念和發展趨勢,又熟悉現代行政技術和方法,全面提升公務員服務意識、創新理念和執行能力,建立學習型高素質公務員隊伍。
  • 上一篇:關於新農村建設中垃圾處理的建議?
  • 下一篇:幫忙找到與“誠實”相關的內容!急用!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