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到1500年左右的歐洲歷史,被西方歷史學家稱為“中世紀”。是古希臘羅馬文明滅亡和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產生之間的壹段歷史。與中國封建社會相比,西歐的政治形勢呈現出完全不同的特點。中國建立中央集權,皇權至上,實行封建制度和宗法制度,皇權得到鞏固。但是,西歐沒有像中國那樣強大的皇權。西羅馬帝國滅亡後,西羅馬帝國的領土上出現了幾個政權。法蘭克帝國後來被分為法國、德國和意大利。在這些西歐國家發展政治是非常困難的。每個國家沒有統壹的中央政府,就不可能發展政治。而且不是每個政權都有強大的皇權。國王權力不大,每次對重要的事情做出決議,總是要組織王室壹大群人壹起討論;直到後來,國王決定壹件事也可以被皇室拒絕。從中國的秦始皇開始,中國的皇帝就壹直是至高無上的,他決定的事情是不能改變的。這是西歐封建不平衡的原因之壹。西歐封建社會發展極不平衡的原因1。制度嚴密的封建制度在西歐封建社會早期,土地是主要的財富。國王把壹部分土地分給大封建主,這些人就成了諸侯。諸侯們還將部分土地分割給更小的封建領主,後者再將土地分割下去。國王和大封建主還分封了壹批騎士作為自己的武裝力量。這樣的層層分封,形成了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騎士等由大到小不同等級的封建領主。這些封建領主擁有大小不壹的封地、莊園、農奴和武裝力量。這樣,在社會的各個角落,就形成了壹種領主(封主)和諸侯(封臣)的關系,相互之間有義務。領主保護諸侯,諸侯必須宣誓效忠領主,為領主提供各種服務。但是,領主只能直接治理他的封臣,而不能治理他的封臣。每壹個封建領主和小君主沒什麽區別,都是分壹方,各行其是。王子們如此強大,以至於有些人敢向國王挑戰。封建貴族住在戒備森嚴的城堡裏,有自己的武裝力量;他們的經濟生產單位叫莊園,壹般自給自足,不與外界互動。由此,森嚴的封建等級制度、廣袤莊園環繞的無數城堡、直插雲霄的尖頂教堂,成為西歐封建社會早期典型的政治面貌和獨特的社會景觀。2.政教沖突始於5、6世紀,西歐教會勢力迅速壯大。羅馬天主教會是最強大的封建領主,擁有天主教世界三分之壹的土地。教會也以封建的方式建立了自己的等級制度,最高的是教皇,下面是大主教和主教,各有各的司法權。8世紀中葉,意大利中部成立了教皇國。教皇不僅是宗教領袖,還是壹個擁有世俗權力的國家的國王,直接管轄的領土超過4萬平方公裏。為了使他的統治神聖化,國王經常要求教皇以上帝的名義為自己加冕。查理曼就是這麽做的。這種做法強化了封建國王與教會的聯系,更意味著宗教權力淩駕於主權之上。公元9世紀,教皇成為西方基督教世界的仲裁者。然而,教皇和封建君主有時相互勾結,有時暗中爭鬥。在西歐中世紀,人們相信世界上所有的權力都是上帝賦予的,但對於誰是這種權力的擁有者,眾說紛紜。國王和教會都想把這種權力據為己有,雙方不斷碰撞摩擦。只是到了中世紀後期,隨著西歐中央集權國家的形成和壯大,資產階級的興起,文藝復興,啟蒙運動和宗教改革,教皇和羅馬國王的影響力逐漸下降。3、城市的崛起11~12世紀,歐洲各地的城市普遍重新崛起。中世紀時,由於人口的增加和商業的發展,除了羅馬帝國的老城區之外,城堡、大教堂和修道院附近還出現了許多新城鎮。在西歐城市重新興起和工商業迅速發展的過程中,形成了市民階層,並進壹步分化為實業家、商人和銀行家。商人和銀行家作為市民階層的上層,發展成為早期的資產階級。廣大西歐城市爭取自治權,制定自己的法律,建立自己的武裝,挑戰封建王權和各級封建領主。到14~15世紀,從西歐封建社會發展起來的新興城市中產階級,與封建制度格格不入,成為歐洲反對封建王權的強大革命力量。4.封建等級代表制的出現13世紀初,歐洲壹些王國的君主們竭力復興王權,恢復地方對中央的權力。這樣壹來,王權受到了封建法律的約束,國王的獨斷專行受到了限制。國王不願意削弱自己的權力,於是發動了內戰。國王被打敗了。13世紀下半葉,英國議會制度開始萌芽。後來,議會逐漸被塑造成上下兩院。國王必須通過議會規定稅收和制定法律。等級代表制的封建君主制限制了國王的權力。14世紀初,法國也出現了以三級會議為代表的等級代表制。因為法國君主制比較強,所以三級會議限制君主制的作用比較小。英國的等級代表制對西方政治制度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在反對封建國王專制集權的鬥爭中,封建貴族、高級教士、城市商人等聯合起來鬥爭,迫使國王坐下來與他們商討關系國計民生的重大問題,制約了封建王權。英國的等級代表制在限制封建君主制和建立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鬥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成為現代西方議會制度的起源。綜上所述,西歐封建發展極度不平衡是可以理解的,西歐中世紀的黑暗是不可避免的。
上一篇:2022年臺胞如何辦理居住證?下一篇:以質量監督文化建設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緊迫性為題,寫壹篇不少於1000字的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