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法律諮詢 - 生態文明建設形勢與政策文件(2)

生態文明建設形勢與政策文件(2)

形勢與政策生態文明建設論文之二《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現狀與政策分析》

摘要:中國的生態文明建設正處於初級階段。當前,要把環境保護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體,以生態文明示範區建設為抓手,著力發展綠色經濟,完善體制機制,抓好節能減排,解決突出環境問題,恢復重要生態系統活力。在生態文明建設試點的基礎上,盡快建立和完善具有指導性、可操作性、可比性、動態性和創新性的生態文明建設指標體系。

關鍵詞:生態文明;建築;指標系統

壹、生態文明的內涵

生態文明,意味著什麽?壹種以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和諧、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文化倫理形態?。它是人類遵循人、自然和社會和諧發展的規律,在勞動過程中所取得的物質、精神和制度成果的總和。換句話說,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的壹種形式。歷史上,人類文明經歷了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三種類型。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新階段。生態文明建設不是否定工業文明,而是強調先進的工業文明必須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使人們在享受現代物質文明成果的同時,保持和享受良好的生態文明成果。

生態文明以尊重和維護生態環境為主要目的,以可持續發展為基礎,以人類未來的持續發展為重點。生態文明的興起是人類價值觀、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等方面的重大變革。工業文明創造了巨大的生產力,也給人類發展帶來了巨大的生存和發展危機。選擇生態文明道路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是不可逆轉的時代潮流,已經成為21世紀中國發展戰略的必然選擇。

二、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現狀分析

中國的生態文明建設正處於初級階段。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逐步制定計劃生育、環境保護等基本國策,實施西部大開發和可持續發展戰略,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提出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開展生態文明建設。經過多年不懈努力,我國人口快速增長得到有效控制,資源保護和開發管理不斷加強,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紮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取得新成就。

在生態環境建設和保護方面,著力解決關系民生的突出環境問題,壹系列重大生態建設項目取得突破性進展,農村環境保護工作廣泛開展,環境保護能力建設進壹步加強,環境保護政策法規不斷完善,環境評價、環境監測和執法監管得到加強,環境保護宣傳教育和國際合作積極推進,公眾環境意識不斷提高。

在工業生產方面,堅持節能減排,大力調整經濟結構,推行清潔生產,積極推動循環經濟發展,支持重點節能項目,加強工業環保執法,落實限期達標排放措施,強制淘汰落後工藝和汙染嚴重的生產裝置。

在能源開發和水資源保護利用方面,制定實施了壹系列節能法律法規和技術經濟政策,建立健全了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和水汙染控制綜合管理體系,啟動了節能產品惠民工程,強化了節能減排目標責任,加強了節能減排監督檢查,深入開展了全民節能減排行動。

然而,更需要我們關註的是,中國在生態文明建設的初級階段及以後將面臨壹些重大挑戰。我國雖然幅員遼闊,資源豐富,但人口壓力巨大,人口的科學文化素質、身體健康素質和道德素質亟待提高。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增加了對資源和能源的需求,資源和能源短缺問題突出;環境汙染形勢嚴峻,生態環境進壹步惡化,生態安全受到嚴重威脅。這些問題導致各種自然資產損失和自然災害,人民生命財產和國家財產的直接經濟損失日益增加,制約了國民經濟的發展。

三、生態文明建設的政策分析

生態文明既是理想境界,也是現實目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如何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生態文明,協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需要滲透到物質、制度、思想等諸多方面。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把節約資源作為基本國策,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加大環境保護力度,有效保護自然生態,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促進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堅持節約型發展和清潔發展。

牢固樹立生態文明理念。加強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是我國現階段建設生態文明必須著力抓好的兩項戰略任務。這是壹個龐大的系統工程,關系到人民的福祉和根本利益,關系到民族的復興和國家的長遠發展。要在全黨全社會大力倡導生態文明理念,使之廣泛深入人心,成為全黨全社會的知識和行動。各級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非政府組織以及每個家庭和個人都有責任和義務關心和積極參與這項事業。

生態文明建設要有法制保障。在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僅僅依靠道德約束是不夠的,必須有健全的法律制度來保障。我國制定了壹系列環境保護法律法規,但仍存在壹些重要的立法空白,壹些環境管理制度不適應需要,壹些環境管理制度缺乏法律依據,環境法律滯後,缺乏專門約束政府行為的環境法律,地方保護幹擾正常執法,環境民事賠償沒有法律依據,弱勢群體在環境損害後無法獲得必要的賠償。因此,針對存在的問題,加強環境戰略和政策研究,完善環境立法,提高立法質量,加大執法力度,強化執法監督,是壹項緊迫的任務。

構建生態文明建設評價指標體系是壹個探索性課題,在體系界定、指標選取等方面存在諸多技術和實踐難點。現有指標體系的形成主要考慮系統性要求和指標數據的可獲得性。因此,隨著研究的深入,修訂現有指標體系,進壹步提高部分指標的可操作性,以真正客觀、準確、科學地評價生態文明建設進展,將是下壹步的任務。

黨的報告指出: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突出位置,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參考資料:

【1】周生賢。中國特色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論創新與實踐[J].秋實,2012,10。

[2]陳紅波潘家華。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論與實踐進展[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2012,09

[3]路暢安。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 * *湖北省委黨校,2010生態文明,指的是?壹種以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和諧、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文化倫理形態?。以下是我給大家推薦的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相關形勢和政策的論文。希望妳喜歡!

生態文明建設的形勢與政策。

生態文明建設與可持續發展

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具有強大的理論基礎,是解決中國經濟快速增長過程中諸多問題、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內在需要。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迫切需要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生態文明可以加快可持續發展的步伐,建設生態文明,有助於將生態理念滲透到經濟社會發展和管理的方方面面,促進人與自然環境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和諧相處。從而實現人、人與社會、人與生態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生態文明,環境保護,可持續發展

中國圖書館分類號:F062.2

壹、生態文明的提出和內涵:

近年來,我國人口、生態環境、自然資源與經濟社會發展的矛盾日益突出,環境汙染、生態破壞、資源匱乏等問題呈現在人們面前。這些問題既與其歷史必然性有關,也與人類在社會建設中只追求發展,忽視生態平衡和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有關。

黨的十七大首次將建設生態文明作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新要求提出,這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是科學發展觀和可持續發展觀的升華。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將生態文明建設進壹步提升到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並列的戰略高度。作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總體布局的有機組成部分,這標誌著生態文明建設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

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的壹種形式,以尊重和維護自然為前提,以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生活為目標,以建立可持續的生產和發展方式為內涵。它是指人類遵循人與自然、社會和諧發展的客觀規律所取得的物質和精神成果的總和。生態文明是壹個包括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環境文明的文明體系。它要求人與自然協調發展,強調在經濟發展中,在開發和利用自然的同時,從社會、經濟和自然系統的整體利益出發,尊重和保護自然,積極節約能源資源,盡可能保護生態環境,把發展的力度和速度與資源利用的效率結合起來,使現代經濟社會發展建立在生態系統良性循環的基礎上,實現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

二、生態文明建設面臨的壓力和挑戰:

(壹)資源能源短缺,利用效率低

在資源和能源方面,中國的能源總儲量居世界前列,但人均能源遠遠落後於世界發達國家,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中國人均耕地、淡水和森林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32%、27.4%和12.8%,煤炭、石油和天然氣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69%、6.2%和6.7%。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經濟高速增長,能源效率大幅提高。然而,目前中國的能源效率仍低於世界平均水平,與世界發達國家差距很大。2012年中國壹次能源消費36.2億噸標準煤,消耗了世界能源的20%。單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美國的3.3倍,日本的7倍,高於巴西、墨西哥等發展中國家。水電、核電、風電等清潔能源在中國壹次能源消費總量中的比重遠低於國際平均水平。目前,中國的經濟增長主要依靠固定資產的投資和擴張。電力、鋼鐵、水泥等重工業投資規模較大,產品增加較快。同時產生了大量的汙染物,對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的破壞。對環境的壓力將不斷增加,這也將超過自然環境的承載能力,影響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二)生態環境破壞和汙染

在生態環境方面,隨著近年來中國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快速發展,對自然資源的需求不斷增加,對自然資源的開采強度也在加大。目前,中國的經濟增長方式主要是粗放型的,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相對落後。因此,工業汙染、汽車尾氣、建築裝卸、城市揚塵和生活垃圾等產生的汙染物越來越多,造成了嚴重的生態環境破壞,嚴重影響了人們的身體健康和正常生活,嚴重制約了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由於我國在汙染物治理和管理方面的技術相對落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調整經濟結構需要壹定的時間和過程,短期內不可能從根本上改變傳統汙染行業快速發展的勢頭。因此,壹些傳統意義上的重汙染行業,如電力、鋼鐵、建材、造紙、化工等,其產生的汙染物仍有增長空間。,並將保持相對穩定的增長態勢,這將進壹步損害中國的生態環境,不利於中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三、生態文明建設和可持續發展的任務

(壹)完善生態環境保護法律體系

積極推進法制建設和環境保護,出臺土壤汙染、大氣汙染、水汙染防治條例,進壹步完善環境行政責任追究制度,加大環境法實施力度,把環境執法和環境立法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把環境執法作為環境法制建設的重點,加強環境法的宣傳教育和人員培訓,提高全社會特別是政府官員和管理人員的環境保護法制觀念。加強國家環境監督管理體系建設,使生態文明建設和可持續發展得到具有強制效力的法律保護,使生態文明建設和可持續發展上升到法律的高度,使法律成為實施生態文明和可持續發展的有力保障。

(二)優化產業結構,走新型工業化道路。

優化和轉變工業生產發展方式,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汙染少和充分發揮人力資源優勢的新型工業化道路,加快轉變不可持續的生產和消費方式。建設生態文明,實現可持續發展,要求提高資源利用率,減少環境汙染,以提高資源利用率和保護環境為重點,努力實現產業生態化,加快清潔生產,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充分發揮科學技術的作用,集中力量研發提高能源資源利用率的關鍵技術,努力提高自主創新和相關技術的能力。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淘汰高能耗、高汙染的落後工藝、技術和設備,降低工業能耗和汙染物排放。大力發展生態環境技術研究,為建設生態文明、實現可持續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C)建立和改革相關的政府系統

政府要加大環保投入,加強生態文明基礎設施建設,逐步完善汙染物集中處理設施建設,減少汙染物排放。要在高汙染、高排放的資源型企業的宏觀管理和環保制度管理上下功夫,從宏觀上規劃新型環保產業發展戰略,嚴格控制高汙染、高排放的資源型企業,確保其按規定排放汙染物。在重點地區實行區域審批限制制度,在重點地區發生嚴重環境違法行為的情況下,禁止其批準新項目。通過區域審批限制可以快速達到控制效果,也是建設生態文明、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措施。政府應將汙染減排生態環境質量考核納入領導幹部政績考核,以政績觀引導各級政府推進環境汙染治理和生態文明建設,實現可持續發展。

(四)加強對公眾的生態文明和可持續發展宣傳教育。

政府、機構、企業、媒體要通力合作,共同建立健全環境教育機制,讓公眾認識到生態保護的重要性,樹立正確的生態價值觀和道德觀,在人們心中樹立堅定的生態文明和可持續發展理念,養成良好的生態道德行為。廣泛開展生態文明和可持續發展宣傳教育,多形式、多方向、多層次宣傳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相關知識、政策和法律法規,弘揚生態文化,倡導生態文明和可持續發展理念,營造全民關心、支持和參與生態環境保護的文化氛圍。提高人民群眾保護環境的自覺性,大力培養人民群眾的生態道德意識,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生態文明觀念,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態道德修養,營造培養人民群眾生態環境道德意識的社會氛圍。通過全民參與,協同行動,把生態文明建設和可持續發展落實到每壹個社會成員,落實到人民群眾密切相關的生活中,意義重大。

生態文明建設形勢與政策文件2

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現狀及政策分析

摘要:中國的生態文明建設正處於初級階段。當前,要把環境保護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體,以生態文明示範區建設為抓手,著力發展綠色經濟,完善體制機制,抓好節能減排,解決突出環境問題,恢復重要生態系統活力。在生態文明建設試點的基礎上,盡快建立和完善具有指導性、可操作性、可比性、動態性和創新性的生態文明建設指標體系。

關鍵詞:生態文明;建築;指標系統

壹、生態文明的內涵

生態文明,意味著什麽?壹種以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和諧、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文化倫理形態?。它是人類遵循人、自然和社會和諧發展的規律,在勞動過程中所取得的物質、精神和制度成果的總和。換句話說,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的壹種形式。歷史上,人類文明經歷了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三種類型。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新階段。生態文明建設不是否定工業文明,而是強調先進的工業文明必須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使人們在享受現代物質文明成果的同時,保持和享受良好的生態文明成果。

生態文明以尊重和維護生態環境為主要目的,以可持續發展為基礎,以人類未來的持續發展為重點。生態文明的興起是人類價值觀、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等方面的重大變革。工業文明創造了巨大的生產力,也給人類發展帶來了巨大的生存和發展危機。選擇生態文明道路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是不可逆轉的時代潮流,已經成為21世紀中國發展戰略的必然選擇。

二、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現狀分析

中國的生態文明建設正處於初級階段。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逐步制定計劃生育、環境保護等基本國策,實施西部大開發和可持續發展戰略,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提出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開展生態文明建設。經過多年不懈努力,我國人口快速增長得到有效控制,資源保護和開發管理不斷加強,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紮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取得新成就。

在生態環境建設和保護方面,著力解決關系民生的突出環境問題,壹系列重大生態建設項目取得突破性進展,農村環境保護工作廣泛開展,環境保護能力建設進壹步加強,環境保護政策法規不斷完善,環境評價、環境監測和執法監管得到加強,環境保護宣傳教育和國際合作積極推進,公眾環境意識不斷提高。

在工業生產方面,堅持節能減排,大力調整經濟結構,推行清潔生產,積極推動循環經濟發展,支持重點節能項目,加強工業環保執法,落實限期達標排放措施,強制淘汰落後工藝和汙染嚴重的生產裝置。

在能源開發和水資源保護利用方面,制定實施了壹系列節能法律法規和技術經濟政策,建立健全了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和水汙染控制綜合管理體系,啟動了節能產品惠民工程,強化了節能減排目標責任,加強了節能減排監督檢查,深入開展了全民節能減排行動。

然而,更需要我們關註的是,中國在生態文明建設的初級階段及以後將面臨壹些重大挑戰。我國雖然幅員遼闊,資源豐富,但人口壓力巨大,人口的科學文化素質、身體健康素質和道德素質亟待提高。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增加了對資源和能源的需求,資源和能源短缺問題突出;環境汙染形勢嚴峻,生態環境進壹步惡化,生態安全受到嚴重威脅。這些問題導致各種自然資產損失和自然災害,人民生命財產和國家財產的直接經濟損失日益增加,制約了國民經濟的發展。

三、生態文明建設的政策分析

生態文明既是理想境界,也是現實目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如何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生態文明,協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需要滲透到物質、制度、思想等諸多方面。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把節約資源作為基本國策,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加大環境保護力度,有效保護自然生態,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促進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堅持節約型發展和清潔發展。

牢固樹立生態文明理念。加強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是我國現階段建設生態文明必須著力抓好的兩項戰略任務。這是壹個龐大的系統工程,關系到人民的福祉和根本利益,關系到民族的復興和國家的長遠發展。要在全黨全社會大力倡導生態文明理念,使之廣泛深入人心,成為全黨全社會的知識和行動。各級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非政府組織以及每個家庭和個人都有責任和義務關心和積極參與這項事業。

生態文明建設要有法制保障。在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僅僅依靠道德約束是不夠的,必須有健全的法律制度來保障。我國制定了壹系列環境保護法律法規,但仍存在壹些重要的立法空白,壹些環境管理制度不適應需要,壹些環境管理制度缺乏法律依據,環境法律滯後,缺乏專門約束政府行為的環境法律,地方保護幹擾正常執法,環境民事賠償沒有法律依據,弱勢群體在環境損害後無法獲得必要的賠償。因此,針對存在的問題,加強環境戰略和政策研究,完善環境立法,提高立法質量,加大執法力度,強化執法監督,是壹項緊迫的任務。

構建生態文明建設評價指標體系是壹個探索性課題,在體系界定、指標選取等方面存在諸多技術和實踐難點。現有指標體系的形成主要考慮系統性要求和指標數據的可獲得性。因此,隨著研究的深入,修訂現有指標體系,進壹步提高部分指標的可操作性,以真正客觀、準確、科學地評價生態文明建設進展,將是下壹步的任務。

黨的報告指出: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突出位置,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參考資料:

【1】周生賢。中國特色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論創新與實踐[J].秋實,2012,10。

[2]陳紅波潘家華。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論與實踐進展[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2012,09

  • 上一篇:刑法適用的主體是什麽?
  • 下一篇:學壹點憲法知識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