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傳化人口文化藝術團的創始人,徐傳化大力宣傳我國在中國* * *產黨的正確領導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巨大成就和翻天覆地的變化。主動參加“雙思教育”“科學發展觀教育”等活動,以生動的節目形式活躍在娛樂圈。"
作為當時的企業負責人,徐傳華帶領傳化集團於1995年4月成立了黨支部;1998年9月,中共蕭山市委批準傳化集團成立黨委,下設四個黨支部。這是浙江省民營企業中的第壹個黨委。這是民營企業建立黨組織,充分發揮黨組織政治作用,妥善處理黨組織與民營企業關系的有益探索,為新時期新形勢下加強黨的建設、改善黨的領導作出了積極貢獻。
創造財富的過程
從65438年到0986年,徐冠巨的父親徐傳華開辦了壹個家庭作坊,生產液體肥皂,治療患有溶血性貧血的徐冠巨,這就是傳化集團的前身。
1987年,徐佳洗手液銷售額達到33萬多元,是成立以來的第壹桶金。寧圍寧鑫合作洗滌劑廠被評為寧圍鎮先進集體。
1988年初步形成廠區,銷售額達到1.4萬。企業更名為“蕭山寧威助劑廠”,產品延伸至洗手液、洗滌劑、磺酸鈉。1988年底,蕭山寧圍助劑廠被寧圍鄉評為先進集體,徐傳華被評為勞動模範。
1989繼續擴大再生產,從鎮政府租了3畝地,建了廠房,裝了鍋爐和反應釜,第壹次工業生產初具規模。
1989,當時社會正處於民營經濟組織爭論的高峰期,企業在“倒閉”還是繼續經營之間猶豫不決。1989年底,當地黨政視傳化為集體企業,肯定其社會貢獻,授予其“先進集體”稱號。徐傳華被評為“勞動模範”,戴著大紅花。企業更加堅定了繼續發展的信心。
1990年,徐傳華之子徐冠巨成功研發“901”德佑靈,為企業的快速發展奠定了基礎,種下了自主創新基因,創造了良好的社會效益。
1991,為了推動企業從“致富”向“創業”轉變,企業提出了第壹個口號:“開拓,永不滿足”。
1995傳化集團正式成立。
傳化劇團
擔任傳化董事長的徐傳化是傳化藝術團團長,義務到農村演出2000多場。他敲響了每場演出的開場鑼,接著是伴奏。許傳華唱越劇時彈主胡,唱蓮花落時彈琵琶,唱紹劇時彈板胡。課間休息時,他像個演員壹樣,站在舞臺邊吃快餐。
徐傳華是傳化集團的創始人。1986,10年6月,徐傳華帶領壹家五口,用2000元的原始資金,開始了傳奇的創業之路。2007年,傳化集團的總產值將達到100億元。
20多年後,這個被尊為傳化集團董事長的老人,幾乎把全部工作精力都投入到傳化藝術團——他幾乎放下了傳化集團的大部分日常事務。
1995年,徐傳華先生親自創辦傳華藝術團。經過10多年的快速發展,藝術團已成為擁有演職人員30余人,集曲藝、歌舞、戲曲等綜合藝術為壹體的企業藝術團體。而且各種先進的音響、燈光、美容跳舞設備都配備的相當不錯,累計投入128。
而徐傳華這位傳奇老人,壹生經商,從2000元起步,做到總產值近百億,只為藝術團的“項目”買單,卻不求回報。據傳化集團提供的統計,藝術團義務演出2000多場,觀看和接受教育的人數超過654.38+00萬。
徐傳華對傳化藝術團的迷戀與他年輕時對民間藝術的愛好有關。30歲時,他跟壹個上山下鄉的知青學了二胡和笛子。每當我從外地工作回來,我總是喜歡坐在家裏拉二胡,吹長笛。後來,我學會了吹嗩吶和琵琶。
傳化集團裏稍微了解傳化藝術團的員工都知道,傳化藝術團有壹張滿是紅旗的地圖。上面很多城市都插上了小紅旗——這表明藝術團曾經在這裏演出過。蕭山地區的城鎮和杭州下轄的縣市都已經掛滿了紅旗;紹興、溫州等浙江各大城市也有他們的足跡;周邊的江蘇、安徽、上海也有零星的紅色印記。
早在1995,傳化藝術團就有了壹定的規模。參加表演的除了老板徐傳華,還有企業裏的員工。最初的目的是為了豐富員工的業余生活,偶爾也作為企業交流的手段去外地演出。隨著企業規模的擴大,藝術團的任務越來越多,平均每年演出250場。內部要求提高業績水平的呼聲也在高漲。2000年,藝術團開始正式聘請專業演員,到了重要演出,還要花大價錢請著名演員登臺。
許傳華被任命為藝術團團長。為了保證演出水平,藝術團購置了壹流的演出設備,並從紹興等地招聘了壹批演員,個個技藝超群。藝術團還邀請了胡兆海、翁仁康、黃賢等“大腕”擔任顧問。藝術團水平專業,但演出場地以農村為主,演出以蓮花落、越劇等地方戲為主,滑稽喜劇占多數。所以,他們走到哪裏,都能給群眾帶來歡笑。徐傳華是舞臺上的幕後英雄。每場演出,他都敲響開場鑼,並伴有伴奏。他在唱越劇時彈主胡,唱蓮花落時彈琵琶,唱紹劇時彈板胡。課間休息時,他和演員壹樣,站在舞臺邊吃快餐。
藝術團成立以來,演員的工資、車輛交通費、漂亮的燈光等等費用都是企業出,雖然演出時主辦方也有補貼,但這只是杯水車薪。藝術團每年“損失”654.38+0多萬元。徐傳華覺得根本不虧。當他看到看演出的村民們的笑臉時,心裏比吃了蜜還甜。他認為村民的幸福是無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