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屬楚。
秦屬東海郡;西漢初,射陽侯與劉分封封地,漢武帝元壽四年建郡,為郾城設郡之始。三國時屬魏,郡縣制廢;西晉恢復郡縣制;東晉藝兮第七年更名為郾城,是現在名字的開始;南北朝稱鹽城郡;隋朝初,仍為郡,屬江都郡。隋末魏徹依鹽為王,分新安、安樂兩郡,唐初復鹽城郡。寧岱屬滁州;元朝屬淮安道;明朝屬淮安府;清初為江南省的壹部分,康熙六年劃歸江蘇省。民國初屬江蘇省第十行政監察區。
1946年,鹽城改名為葉挺城,但仍恢復原名。
其他縣的設置:阜寧縣建於清雍正九年;東臺郡建於乾隆三十三年;抗日戰爭中期,建臺北、延東、富東、建陽四縣。響水縣城新建1966。
1983年,新的市管縣體制被取消,響水、濱海、阜寧、射陽、建湖、大豐、東臺等7個縣歸其管轄。
1987後,東臺、大豐相繼設市。1996年,撤銷郊區,建立杜妍縣。
這是鹽城歷史變遷的輪廓。
鹽城在遠古時代是壹片土地,後來陳箓變成了沿海平原。
建國後,大豐西團地區出土的古陸生化石可以確定,鹽城至少在2萬至3萬年前成為陸地。
阜寧縣楊寨石器和骨器的發現,表明鹽城最晚在4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就有以漁獵為生的原始部落群體的痕跡。
早在西周初年,魯後主的鳥就命令夷民南遷。途中,壹部分益民留在鹽城定居。他們可以說是鹽城早期的拓荒者。
鹽城歷史上鹽業、漁業和農業都比較發達,尤其是淮鹽的生產。
在先秦時期,鹽是零星烹飪的。從西漢到清朝中期,淮鹽壹直是封建王朝的主要財源之壹。
在唐代,鹽城也是中國的主要海港之壹。據唐代新老記載,朝鮮高僧名為盛達、新羅王、金世信、日本大使素田真仁、小野石根、阿部中馬陸,均在鹽城上岸,前往長安或出海。
明朝洪武年間,為了恢復沿海經濟,朱元璋從蘇州、松江等地大規模移民,鹽城人口大增。
鹽城的手工業也相當發達。明清時期,建湖的周冶鐵、李放煙火,東臺的曹氏木雕,濱海的羽絨羽扇、泥塑彩塑,大豐的西團發繡,東臺安豐的木芙蓉布,都是江淮之間的名品。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中國的領導下,鹽城人民開展了轟轟烈烈的社會主義建設。
50年來,特別是十壹屆三中全會以來,鹽城的經濟和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在中國近代革命史上,鹽城是革命老區之壹,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
1926年春,鹽城建立黨組織。
1932期間,胡喬木同誌在鹽城參加地下黨,辦報紙宣傳革命。
1940 10,東部新四軍與南部八路軍在白苴獅子口會師,成立華中總指揮部。
皖南事變後,新四軍在鹽城重建司令部,陳毅任代理軍長,* * *任政治委員。
從此,鹽城成為蘇北、華中抗日根據地的心臟。
華中局黨校、抗日大悟分校和陸毅華中分校為黨在鹽城培養了大批抗日幹部。
* * *、陳毅等老壹輩革命家留下了他們的戰鬥足跡。
1947+00年底鹽城解放。1948上半年,整個鹽阜區重新回到人民的懷抱,成為解放戰爭的大後方,為淮海戰役和渡江戰役的勝利以及中國的解放做出了貢獻。
鹽城歷史上出現過許多仁人誌士和民族英雄。
元末,曹艷鹽場鹽農張士誠出發去白居場。
南宋末年,盧秀福是鹽城長建的老鄉。他是和文天祥同榜的秀才,是左丞相。他在崖山與元朝作戰,把年輕的皇帝背到海裏殉國。
明末清初的王之珍是著名反清鬥士史可法的得力幹將。
近代以來,馬玉臻在三河、寶坻兩縣抵禦外族入侵,維護了中華民族的利益和尊嚴。
文化的發展與經濟的發展是壹致的。
鹽城也是壹個人人聚集的地方。
在鹽阜大地上,孕育了熊文“建安七子”之壹的陳琳;南北朝有名醫徐道渡,清代有水利專家馮道禮。明清兩代,出現了詩人吳嘉基、陳玉書,書法家宋曹,畫家萬嵐,評書先驅劉敬亭等。
建湖“百戲”在唐代享有盛譽,慶豐十八團是中國雜技三大半搖籃之壹。
明代中期,還出現了以東臺安豐王艮為代表的具有全國影響的泰州學派。
近代鹽城文人名流眾多。
歷史上的鹽城曾是壹個鹽釣繁盛、經濟發達的地方。
自南宋邵熙五年黃河決口入淮河,清鹹豐五年黃河改道以來,水患頻發,民生雕敝,鹽、漁、農業生產日益慘淡。
20世紀初,南通實業家張謇在沿海開墾荒地,移民20多萬人,促進了灘塗和紡織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