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趙本山後期的春晚小品遠談不上精致優秀,但在每年的春晚小品評選中,趙本山的小品還是每次都能拿個壹等獎,似乎有壹種孤芳自賞的感覺。
但筆者認為,這些壹等獎,有的確實足夠優秀,比如包袱極其密實的《不差錢》,有的則是沒有對手,比如《火炬手》。
但在其他獲得壹等獎的趙本山春晚小品中,筆者認為有壹個是最名不副實的,壹方面是因為小品本身有很多硬傷,另壹方面是因為春晚還有更好的小品。
趙本山春晚最不配的小品是2010春晚中的“捐”。
壹、捐贈的創作背景
2009年9月30日,趙本山病重,在上海住院。後來,他回憶說,他覺得自己快要死了,甚至把後事告訴了“謝廣坤”唐鑒軍,告訴他的弟子們,他們今後壹定不能分手。
幸好是虛驚壹場。借助上海優越的醫療條件,趙本山熬過了這壹關。在他住院期間,包括王家衛、馮鞏在內的很多朋友都去醫院看望過他,其中有壹位是重要人物何慶奎。
幾年沒有和趙本山合作的何慶奎不僅給趙本山做東北菜,還安慰他願意給春晚寫小品劇本。
就這樣,在春晚前夕,趙本山準備了兩個劇本,壹個是由何慶奎創作、殷琦參與的《正義金錢》,另壹個是由殷琦創作、何慶奎參與的《捐款風波》。
《缺錢》相當於《不缺錢》的續集,只不過主角換成了尼古拉斯、劉、田娃,而《捐款風波》則改編自壹則對捐款金額產生誤解的新聞。
相對而言,《正好缺錢》的現場演出效果無疑更好,負擔更足。所以趙本山在春晚壹開始就選擇了“正好缺錢”,在遼師春晚上演“捐款風暴”,甚至早早在遼師錄制了壹盤現成的磁帶。
但就在央視春晚直播前兩周左右,央視導演組認為《只是缺錢》的小品結構和創意和前年壹樣,效果肯定不如《不缺錢》,有壹種戰前失利的感覺,於是決定選擇《捐款風暴》,改名為中性的《捐款》。最終,趙本山聽從了央視導演組的建議。
筆者只能說,央視編導們的思路,顯然沒有參考到“綁架”和“賣車”,“昨天今天明天”和“說事”。節目首先看效果,為什麽不關心續集?
我不知道央視的導演組有沒有考慮到其他方面,但就其選擇而言,在很大壹部分觀眾眼裏是失敗的,因為遼師春晚“只是缺錢”的現場效果真的不比“不缺錢”差,只是很可惜趙四和田娃輸了。
二、“捐贈”的三大傷害
小品《捐贈》時長21.5分鐘,這在之前的趙本山小品中是不可想象的。可以說,央視給予趙本山的特殊待遇,幾乎就像是投註壹樣。用當時春晚導演金悅的話說,趙本山的小品成功了,春晚成功了壹半。
不僅央視的導演在賭趙本山,還有很多廠家和廣告商,這就給趙本山的小品增加了很多不必要的東西。
首先,“捐款”小品中至少嵌入了三個廣告,而且幾乎都是尷尬突兀,赤裸裸的讓觀眾尷尬。
比如前年春晚趙本山反復提到的壹個網站,在捐款上變本加厲,不僅增加了網站的子品牌,甚至還讓“大臉”楊宇做了赤裸裸的廣告。諷刺的是,趙本山據說和成龍是好朋友,這個網站現在已經淪落到市值還不如辦公室值錢的地步。
更讓網友大呼過癮的是,孫立榮的植入又硬又廣,趙本山甚至還配合著往積極的方向放。這兩瓶價格不菲的白酒不僅有令人尷尬的廣告,而且完全違背了小品情節和孫立榮的貧困戶,爛到壹塌糊塗。
只有壹個旅遊勝地的廣告還不錯。雖然出現在趙本山的臺詞裏有點突兀,但相比之下更有良心。
其次,捐款的劇情設計有點粗糙,甚至到了尷尬的地步。比如王小利飾演的白腦,從頭到尾都在說要給老婆花錢,卻從來不解釋為什麽,讓人摸不著頭腦。
還有就是孫立榮上臺後的態度。進展有些超出理智,他已經完全陷入了為了制造誤會而制造誤會的陷阱中,徒勞無功。
除此之外,這個小品裏很多包都重復使用了口誤,比如“感謝氣象臺,我擋不住”等臺詞。這種口誤算喜劇的常見效果,但用多了就顯得創意差了。
《捐贈》整體劇情設計沒有問題。主要問題在於細節設計。做工太粗糙,裝置不夠牢固。當然這也和工作人員時間長有關。時間長了對小品不壹定是好事。為了填補這段時間,肯定有很多廢話。時間長是壹把堅固的雙刃劍。
此外,還有人員冗余。《捐贈》用了五個演員,其中壹個明顯多余,就是“大臉”楊宇飾演的攝像師。雖然圍繞他設計了兩個包袱,但總體來說,這個角色大部分時候是多余的,甚至不是可有可無的。
多余的人多,造成舞臺淩亂,但這不是藝術角度造成的,是其他因素造成的。
三、小沈陽“加塞”引發爭議
《捐贈》中除了趙本山,其他四位演員都是他的徒弟,區別就在於當徒弟的時間不同。
最早的徒弟是王小利,他當時在《鄉村愛情》中扮演劉能,所以觀眾普遍認為趙本山是想在春晚上誇他。
事實上,並非如此。首先,據說趙本山壹開始選的小品是《只是錢》,裏面有趙四沒有劉能,《捐款》是央視導演選的。其次,趙本山曾經說過,選擇王曉理,是因為他的形象和表演風格適合那種憋著不說,能言善辯的虛妄噪音。
很多觀眾不知道的是,王小利在拜師趙本山之前,就已經在央視露過幾次面了。他上過《實話實說》,表演過眾神之舞,還參加過《夢想劇場》並獲獎,所以對央視舞臺並不陌生。
《趙本山》中的第壹位女弟子孫立榮在《劉老根》和《鄉村愛情》中表現出色。
“大臉”楊宇是趙本山在遼寧衛視《星星出現了》欄目中認識並收為徒弟的。他的行當是新聞,所以演小品裏的記者也不錯。
不過趙本山、王曉理、孫立榮、楊宇本來是合演《捐贈》的,但是春晚開始前臨時加了小沈陽,把楊宇原來的角色壹分為二,大部分臺詞都給了小沈陽,楊宇只好退而求其次,多打了壹個攝像師。小沈陽的“加塞”顯然破壞了小品的完整性。他演奏得並不出色,臺詞也不出彩。那趙本山為什麽非要讓他進來?
說白了還是興趣。
趙本山原本的計劃是讓小沈陽帶頭演小品,搭檔都找好了。金玉婷是春晚的常客,但由於公務活動,他未能前來彩排。金玉婷被迫轉投他人的小品團隊,小沈陽的個人小品也被央視淘汰。
後來趙本山想辦法讓小沈陽上春晚,但是這個場子已經太緊缺了,小沈陽進不去。於是趙本山不得不在采訪中承認,小沈陽沒有好書還不如,他需要重新安定下來。相當於直接承認小沈陽無緣央視春晚。
但考慮到那個在2009年春晚大紅大紫,貫穿全年的小沈陽,如果真的不繼續上春晚,對他的商業價值打擊很大。也就是說,妳可以壹般,但是不能不露臉,也就是沒有熱度。萬壹王小利或者國外火了,小沈陽的商業價值就更大打折扣了。
壹千只羊在望,不如壹只兔子在手。小沈陽對趙本山來說就是現成的“提款機”。放棄他真的很痛苦,所以權衡再三,趙本山決定暫時“果醬”小沈陽,央視春晚導演組對此幾乎沒有意見。畢竟小沈陽的熱度在哪裏?
這對於楊宇和《捐贈》這篇散文來說,都是壹段慘痛的經歷。與此同時,楊宇變得多余而無序。
鑒於沈陽的這壹臨時“封殺”,也在春晚之後引起了壹些媒體的批評。
第四,有比捐款更好的作文。
為什麽我說《捐贈》是趙本山最不配得壹等獎的小品?壹方面是因為自身的問題;另壹方面是因為春晚有更好的小品。
壹部是由郭、主演的《壹言》獲得三等獎。這個小品的創意、結構、包袱設計都非常精致,現場演出效果相當不錯。這是郭在春晚上的最佳代表作。
另壹部是南派小品《五十塊錢》,由周金堂、尹北辰、李鐵三位不知名的演員主演。這個小品最初是上海方面創作的《普通人的普通事》,後來被央視導演交給武漢方面,最終形成了南方特色的《五十塊錢》。
這個小品是那年春晚的壹個驚喜。它的戲劇結構精巧,表演生動,包袱設計巧妙,整體節奏非常流暢。很有“張三齊人”的感覺,是很高級的小品。憑借三個不知名的演員,獲得節目評比二等獎,可見其人氣之高。
如果只說沒有演員名氣的作品,壹個字至少不遜色於捐款,五十塊錢從素描藝術的角度來說遠遠優於捐款。
結語:趙本山小品後期沒落的壹個重要原因是春晚導演組給他的特殊待遇。在特殊的待遇下,趙本山雖然有了更寬松的創作環境和自由,但同時,指導和敲打他的人也少了,作品的精美程度也比他早中期的作品大打折扣。
有意思的是,趙本山似乎對此也不太滿意,於是在明年春晚的小品中又說了幾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