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賀蘭縣公安局指揮中心接到的壹個特殊報警。接到這個電話後,警員們安撫了男孩的情緒,並根據他的心理特點,引導他說出自己的身份信息和家庭所在地的關鍵信息。
確定了男孩的位置後,警官迅速命令派出所和消防救援趕往現場,而警官則繼續聽男孩講述,試圖為警方救援爭取更多時間。
隨著交流的深入,小男孩終於吐露了心聲:“媽媽心情不好的時候,會對我說很難聽的話。我怎麽會生出這麽不爭氣的事?滾開:妳看別人家的孩子比妳強多了。看看妳能做什麽,沒用的……”
而且小男孩的媽媽經常對他發脾氣,再加上對孩子出言不遜,長期以來導致孩子壓力過大,產生了自殺的念頭。
當民警趕到現場,試圖敲開小男孩的房門時,男孩情緒突然變得激動起來,不願意開門。最後,警官決定親自去現場勸說小男孩。
17分鐘後,當警官出現在樓下時,他看到男孩的壹半被吊了起來。為了防止發生意外,警官通過自己的電話耐心勸說男孩。最後,男孩放松了警惕,從窗臺上下來開門。
門開的那壹刻,母親把小男孩抱在懷裏,哭著說:“沒事真好。媽媽再也不會提起妳了。媽媽錯了。”
古人雲:“壹句好話暖三冬,壹句壞話傷六月人。”語言是壹扇窗,有時也是壹堵墻。父母的壹句話,可能會傷害孩子壹輩子。永遠不要低估妳的話對孩子壹生的影響。
根據壹項專家研究,中國有68%的父母傷害過孩子,這種行為將是孩子壹生的痛苦。
全球兒童安全組織Safenkids公布了這樣壹張海報:
第壹個孩子拿著壹張30分的試卷。整個人看起來膽小又緊張。他父母對他說的話刻在他身上:“豬吃了他的腦子嗎?”這次考完還有臉回家。"
老二剛和朋友打完壹場不錯的足球賽,身上的泥漬還在,惹怒了他的父母:“沒見過這麽臟的孩子。妳從垃圾堆裏撿的。”
第三個孩子手裏拿著壹個破花瓶,無助地看著妳。他眼神空洞,好像隨時等著父母的責罵。他身上刻的字是:“天天手腳都是,妳上輩子是個搗蛋鬼嗎?”家裏有妳真的很不好!"
不幸的是,當孩子做錯事或沒有達到父母的期望時,許多父母忽視了辱罵性語言對孩子的影響。
都說讓孩子傷心甚至絕望的話。很多家長在傷害了孩子之後並不覺得有什麽不妥,甚至不覺得自己對孩子使用了貶義詞。
網上壹搜,生活中有很多孩子因為父母的侮辱性言語而自殺的案例。
我看過這樣壹個新聞,貴州壹個8歲的小女孩,因為沒有完成作業,害怕被爸爸罵而離家出走。原來女孩父母離異,父親靠送外賣養家糊口,獨自撫養孩子。
但為了讓孩子清楚地認識現實,父親經常會尖銳地對女孩說:“我和妳媽離婚後,我對妳做了什麽?”現在公司沒有人有我的痛苦,淩晨3點還在接單;我熬夜賺錢是為了讓妳更好..."
長期的侮辱性言語,會讓孩子產生被父母排斥的感覺,認為自己真的壹無是處,從而產生自暴自棄,抑郁,自殺。
第三,父母好好說話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在韓國綜藝節目《超人回來了》的壹個節目中,爸爸樸柱浩起床後,客廳成了“災難現場”:麥片撒了壹地,妹妹躺在地上吃麥片,弟弟光著身子坐在麥片上。
壹向好脾氣的樸柱浩看到這樣的“大場面”也嚇了壹跳。他以為自己要暴跳如雷了,但還是忍住了脾氣,彎下腰問妹妹:“因為爸爸不在,奈恩給侯建做飯了嗎?”
原來,因為弟弟餓了,哭了,納因想照顧弟弟,就拿出麥片和牛奶和弟弟壹起吃。問清楚原因後,樸柱浩不僅沒有批評姐姐,反而說了壹句“謝謝”。
如果是妳,妳會像樸柱浩那樣做嗎?現實生活中,能做到這種克制的父母太少了。
吉米說:“壹個孩子寧願被仙人掌刺傷,也不願聽到大人的冷嘲熱諷。”
為了讓孩子認清現實,尖酸刻薄的言語傷害了孩子的言語,可能會讓孩子暫時“聽話”,但真正的問題孩子最深處並沒有被發現,所以很容易故態復萌,甚至引起孩子的憤怒、反抗和不配合。
那不是教育,而是抑制、打斷、阻礙發現孩子行為背後的動機和需求的過程。
所以,家長要溫柔耐心的和孩子溝通,這樣可以更好的觸及事物的本質,方便家長發現問題,及時調整教育方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第四,拒絕侮辱言語,教育孩子小聲說話。
有心理學家發現,用不同的語氣和孩子交流會有不同的效果,那麽家長應該怎麽做呢?
第壹,家長說話要註意自己的音量。
和孩子說話,要註意控制自己的音量。為什麽?心理學家的研究表明,當父母大聲說話時,孩子的內心開始變得緊張,會不由自主地想到自己是否做錯了什麽。
那麽,家長應該如何控制自己的音量呢?其實很簡單。當我們聽到自己的聲音越來越大的時候,我們應該停下來問問自己現在是不是困了,累了,餓了。還是妳此刻心情不好?
其實很多時候,父母生氣不是因為孩子做錯了什麽,而是因為當他們要生氣的時候,寶寶正好出現在他們面前,可能會拿他們當出氣筒。這時候就要停下來想想自己生氣的原因。
如果孩子還在纏著妳,最好的辦法就是坦率地告訴孩子:“我今天心情不好,所以聲音可能會大壹點。”
第二,父母說話要穩。
美國神經學家保羅·麥克林博士提出了“三位壹體大腦理論”,即情緒大腦和理性大腦控制著人的情緒和理智。如果父母在與孩子交談和交流時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勢必會導致言語上的辱罵。
家長需要“先聽,後說,再感受情緒。”同事馬傑在輔導兒子寫作時,遇到壹道難題,反復給兒子講解,兒子還是做不出來。馬姐開始不耐煩了,心裏充滿了憤怒。
但她設法控制住自己,深呼吸讓自己平靜下來。然後他說:“做這麽多次真的很頭疼。我還能為妳做什麽?”是繼續解釋還是問老師?"
兒子不慌不忙地說“讓我自己想”,最後孩子解決了問題。當妳理解了孩子的情緒,他的情緒就會平靜下來,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正如《道德經》所說:“妳以為有益,妳就想不到。”事物,無論是好是壞,是對是錯,都有其教育價值,但語言的善良和智慧,卻能深深影響孩子,甚至影響他們的壹生。
第三,家長要註意我們的肢體語言。
和孩子說話的時候,也要註意自己的肢體語言。孩子不僅能敏銳地觀察到聲音、語氣和面部表情,還能感知到非常細微的肢體語言。
有壹次我閨蜜的女兒高興地說,長大了想當超級科學家。我最好的朋友以為,以女兒的成就,當壹個科學家簡直是白日做夢,她不由自主地翻了個白眼,扭過頭去。
這件事之後,女兒開始疏遠她最好的朋友。閨蜜註意到情況後,主動找女兒聊天,才知道是自己無意中使用肢體語言,傷害了女兒。
與孩子交流時,家長千萬不要翻白眼、嘆氣、轉身或聳肩。
因為這些舉動,會給孩子表現自我的熱情潑冷水,讓他們懷疑自己的能力。長此以往,孩子會變得沒有安全感。
父母的說話方式對孩子的成長有著深遠的影響。好好說話,養出真誠、熱情、敬業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