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基本標準。基本會計準則的作用是“準則的準則”,控制和指導38項具體準則。應在基本會計準則規定的框架內,根據會計業務或事項的類型,制定和實施具體的會計準則。主要規格如下:
(1)規定了整個會計標準體系的目的。新基本會計準則將制定會計準則體系的目的概括為規範企業的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行為,保證會計信息質量。通過與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相關的會計信息,財務報告使用者可以反映企業管理層受托責任的履行情況,有助於財務報告使用者進行經濟決策。
(2)規範會計核算的基本前提和會計信息的質量要求。新會計準則沒有改變會計的基本前提(即會計的基本假設),但仍包括會計主體、持續經營、會計分期和貨幣計量四個方面。原《會計通則》修改為《會計信息質量要求》。修訂前會計原則為12,要求企業會計核算遵循客觀性、相關性、可比性、壹致性、及時性、清晰性、歷史成本計價、權責發生制、謹慎性、比例性、收入支出與資本支出的劃分、重要性等原則。新會計準則將原會計準則12分為兩部分,其中壹部分改為要求會計信息質量,包括真實性、相關性、清晰性、可比性、壹致性、實質重於形式、謹慎性、重要性和及時性。原始歷史成本計價、權責發生制和配比原則作為會計要素計量的要求。
(3)規範會計要素及其確認和計量,規範會計報告的總體要求。新的基本會計準則仍然將企業的會計要素規範為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費用和利潤,沒有發生變化;原會計準則規定會計要素的計量屬性僅為歷史成本,而新會計準則規定了五種計量屬性,即歷史成本、重置成本、可變現凈值、現值和公允價值。並規定企業在計量會計要素時,壹般應當采用歷史成本,采用重置成本、可變現凈值、現值和公允價值的,應當確保會計要素的確定金額能夠可靠地取得和計量。新會計準則在原財務會計報告的基礎上進行了修訂,將報告內容規範為財務會計報告中應披露的會計報表、附註及其他相關信息和資料,即所披露的信息替代了原財務會計報告中的財務報表。
2.具體會計準則。應根據基本會計準則的精神制定具體的會計準則,以指導企業各項經濟業務的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38項具體準則具體規範了三類經濟業務或會計事項的處理:
(1)壹般業務處理標準。主要規範普遍適用於各類企業的壹般經濟業務的確認和計量。如存貨核算、長期股權投資、固定資產、無形資產、投資性房地產、職工薪酬、收入、建造合同、所得稅、股份支付、政府補助、外幣折算、借款費用、資產減值、每股收益、企業合並、企業年金基金、財務報表列報、現金流量表、中期財務報告、分部報告、資產負債表日後事項、會計政策和會計估計變更。
(2)特殊行業會計準則。主要規範特殊行業會計業務或事項的處理,如生物資產、油氣開采等。;
(3)具體的商業標準。主要規範債務重組、非貨幣性資產交換、租賃、或有事項、金融工具的確認和計量、金融資產的轉移、金融工具的列報、套期、原保險合同和再保險合同等具體業務的確認和計量。
3.企業會計準則應用指南。會計準則應用指南以基本準則和具體準則為基礎,是指導會計實務操作的細則。主要解決會計準則應用於經濟業務所涉及的會計科目、會計處理、會計報表及其格式和編制說明等問題,與以前的會計制度類似。由於金融企業的會計業務與其他企業有較大不同,會計準則應用指南將包括金融企業的會計科目和會計報表以及非金融企業的會計科目和會計報表。新準則應用指南是企業會計準則體系的組成部分,有助於會計人員全面、準確地理解和掌握新準則,保證新準則的實施。財政部正在起草的《標準應用指南》包括兩個部分:壹是標準解釋部分,主要對各種標準的重點、難點和關鍵點進行解釋和說明;二是會計科目和財務報表,主要是根據企業會計準則應設置的會計科目和主要會計處理、報表格式及編制要求。《準則應用指南》的兩部分從不同角度細化了企業會計準則,以解決實際問題。
延伸閱讀:如何買保險,哪個好,教妳如何避開保險的這些“坑”。